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寓言四则

2021-12-11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录音、小黑板上准备重点段落语句。

  布置学生阅读一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课题:寓言两则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读两则寓言,注意读通顺课文。

  2、学生个别读,相机纠正字音。

  3、出示文中词语,认真读一读,读准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纳闷兴致勃勃

  4、听录音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四、精读第一则——《揠苗助长》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巴望”描绘出农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巴望”一词,想象那个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体会他当时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两个词语来说说农夫干得怎样?心情怎样?

  2、指名读,读后交流,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4、抓住“兴致勃勃”去体会农夫当时自以为得计的可笑心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理解“纳闷”一词,因为儿子对父亲所说的“禾苗棵棵都长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闷。当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这一与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应,蕴涵了欲速不达的寓意。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

  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会想什么方法让禾苗快长?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课文中这样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做?(课件出示)

  第二年,这个庄稼人听从了大家的劝告,耐心地给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长高了,终于获得了好收成。他高兴地对大家说:“

  !”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焦、疲、勃、卖、匆”。

  4、学生描红、习字。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  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  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 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2、  鹬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读全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河蚌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捉蚌肉。

  经过: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先松开谁。

  结果:被渔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俩怎样做才能不被渔夫捉去?

  四、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

  )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资料共享: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