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林海》讨论研究式创新教法的实验与研究

2022-08-24 来源:意榕旅游网

  1、教学内容

  《林海》第十一册13课第2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

  2、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的特点,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生动细腻之美。

  3、教学过程 

  (1)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独立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是“多、温柔”我是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a、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生:我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生:我从“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

  生:我从“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师:“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

  生: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师:能不能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特点。

  师: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应读出温柔的语气)

  生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男女生赛读。

  b、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生:通过“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生:通过“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明岭多的特点。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该这样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这是作者发出的感叹。

  生:我认为“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指名读,先学生评议,再进行全班齐读。

  (3)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师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将体会到的大兴安岭的特点和语言的生动细腻,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并熟练成诵。

  4、教学新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珍视阅读体验。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次审美体验,必然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成分,存在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和个性化的东西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以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2)解放阅读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充分的,阅读思维空间是开放的,从感知性阅读到理解性阅读到品味性阅读,保证了阅读主体的解放。

  (3)重视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对情绪的体会和把握,与之相伴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言的形成。教学片段中充分注意到了理解词句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品味语言和感受语言的结合,通过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林海

  北大附小 潘东辉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

  1.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 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    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    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和体会。

  学生练读句子。

  6.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