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024-01-05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学目标:1.      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2.      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      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 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  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二.  课题解析,理清文章结构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l        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三.  初读课文,探讨问题1.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2.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3.      思考,小组讨论4.      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四.  品读“百草园”1.      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2.      交流:l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        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说…)3.      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乐”在何处?4.      集体回答:捕鸟5.      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6.      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7.      归纳百草园的特点:“景色优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园 五.  品读“三味书屋”1.      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l        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      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然而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3.      交流:l        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            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l        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l        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 六.  思考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引导学生看注释1)l        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七.  布置作业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