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2023-01-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语言本身只是一种代表概念的符号或外壳,它本身不能直接构成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联想,在想象中呈现形象,文学不像绘画形象那样清晰可见,也不像音乐形象那样直接诉之于听觉,但是文学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再现图画、音韵美。学习本篇课文可以抓住文学的这个特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的变化着的画面,使学生体会文学与美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文学鉴赏力,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关键词语、贴切的比喻再现景物,准确表述景物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让学生默读课文,并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同时训练学生灵活辨析词语意义的能力。读后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方式:出示投影幻灯片,也可设计成电脑软件或印成练习片子发给学生。 

  (一)绯(fēi)红:鲜红    绯:红色 

  广漠(mò):广大空旷 

  次弟:一个挨一个 

  苍穹(qi6ng):天空 

  皎(jiǎo)洁:(月亮)明亮洁白 

  休憩(qì):休息 

  幽美:幽静美丽 

  炙(zhì)晒:像火一样热 

  漫步:没有目标而悠闲地走 

  (二)仔细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a  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b  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 

  2.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a  严肃  安静 

  b  严肃  和睦 

  3.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 

  a  形容精神兴奋得意 

  b  向上飘起 

  4.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a  比喻犹豫不决 

  b  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 

  c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二、朗读全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整体把握本文特色。 

  方式:可请学生朗读,也可由教师范读。读后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去回答,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总体围绕“美”即可。 

  朗读前提示: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讨论后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给人的感受是所描绘的景色像画一样美,而且这些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下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看看本文依次描写了哪三组画面。注意要尽量选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学生默读全文并做课后练习。 

  答案提示: 

  第一组画面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处“夕阳落山不久”和“夜色加浓”,分别表示傍晚时分和入夜后海滨的不同景色。第一段重点写的是晚霞及霞光,文章以大海为背景,写出了光的动态美和色彩美。第二段写出了霞光由红转暗到无的过程,当天幕变为深蓝色的时候,大而亮的启明星像明灯高悬在空中。第三段由苍空中的“明灯”——星光引出对城市灯光的描绘,写出了灯光的动态美。     

  第二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幽美的夜色和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第三组画面: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已深了”这段时间里月光下平静的大海和嘻闹、谈笑的人们。 

  三、请学生任选一幅画面,用手中的画笔把画面再现出来。画好后请同学们谈谈画这幅画的依据是什么。此环节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同时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观看全班学生的作品后,可挑选出各个画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错误正确的都行,通过学生谈做画的依据分析、理解课文。允许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表现出色彩变化及动感即可。学生做画及讨论。要求尽量使用文中的语句,语言简练,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第一组画面可分为两幅图:夕阳落山不久的海滨景色和夜色加浓后的海滨景色。画面中的景物及色彩:(夕阳落山不久的海滨景色)晚霞及霞光。桔红色、深红、绯红、浅红(夜色加浓后的海滨景色)深蓝色的天幕,乌蓝的海面,大而亮的启明星,闪亮的灯火。 

  依据: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动态:涌起的波浪及波浪上的红光或白色的灯光。 

  依据: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第三组画面:月光下的海滩。 

  景物:圆而亮的满月,层层浪尖上的银光和嘻闹谈笑的人群。 

  依据: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 

  教师总结画面的特点:动态的图画。通过霞光的色彩,光亮的变化及浪峰中的红光及白色的灯光所展现出来。     

  四、请学生朗读第1、2、3段,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五、文学欣赏。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展示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都会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教师可根据时间给学生朗读补充材料中的段落,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语言来展现图画美。 

  板书设计:          

  海滨仲夏夜 

  峻  青 

  补充材料  

  附1 

  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人们从下面向上望去,每片叶子都好像是透明的。它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我每天走过那里,总要抬头望望那些艳丽的叶子,停留好些时刻,才舍得走开。 

  像这样地显明而急速地变化着颜色的,除了爬山虎,当然还有别的树木。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它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碧云寺的附近,特别是右边和后面的山地上,那些柿子树和别的许多树木……我们就近望去,更是丹黄满眼了。 

  自然,寺内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 

  我们还是谈谈叶子变色的话罢。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因然象征着生长,象征着繁荣。但是,从视角上说,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牛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怎样唤起人们那种欢快的感情啊!     

  —— 选自《碧云寺的秋天》 

  附2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留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选自《西湖漫笔》  (蒋  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