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 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 以蔗糖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油漆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 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 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2、通过探究食盐(或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安排:
1. 本节安排2课时,均在实验室上课。
2.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溶解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学生对固体物质溶解的有关知识。本活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任务明确地提出研究的问题。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借助发散思维,提出相关的假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原而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转化。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因为建立的假设有三个,因此,在实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条件进行控制,设置对照组进行实验。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评价,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1、 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酒精、汽水、食盐、碳酸钙、油漆、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
2、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研钵、药匙、手表、冷水、热水、食盐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同学们,大家都喝过豆浆吧,你喜欢喝甜些?还是喜欢喝淡些?如果想要喝甜些,怎么办?不断加糖能不断溶解吗?蔗糖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固定不变吗?与哪些因素有关?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其它固体、液体、气体也能溶解在水里吗?
新课:
第5节 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板书: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
学生实验1:
(1)取一小药匙的蔗糖加入约盛有2毫升水的试管里,不断振荡,观察其现象
(2)往盛有约2毫升水的试管中倒入约2毫升酒精,充分振荡,观察其现象
(3)打开汽水瓶,往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汽水,观察现象
实验后完成下表:
实验情况 蔗 糖
水 酒 精
水 二氧化碳
水
实验现象
能(或不能)溶解于水?
结 论
师生共同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蔗糖、酒精、二氧化碳都能溶解在水,如果用其他固体、液体、气体实验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并板书: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学生实验2:
(1) (1)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蔗糖,并进行搅拌,不断溶解,不断加入蔗糖,看蔗糖是否能完全溶解?(不能溶解后,再加入一药匙蔗糖,待用)
(2)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并进行搅拌,不断溶解,不断加入食盐,看食盐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后完成下表:
实验情况 蔗糖
水 食盐
水
是否无限量溶解?
结 论 在一定情况下,
指出:一定情况下——一定外界条件(如温度),一定量水
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2.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设问:物质溶解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3.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采用讨论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资料 作出解释的程序进行教学)
学生实验3:
a组:(1)往盛有少量食盐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往盛有与食盐等量的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2毫升的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后讨论 得出结论并板书:
(1)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b组:往2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油漆,再分别往小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表明:油漆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香蕉水中溶解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
(2)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组:(1)把实验2中第一烧杯,留有未溶解的蔗糖的水溶解加热,并不断搅拌,观察其现象
(2)已经不冒气泡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3)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讨论:1. 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很容易洗去?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为什么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由学生来完成实验4:
(1)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进行溶解
(2) 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进行溶解
实验步骤:a.先测水温 b.边加氢氧化钠(硝酸铵)边用玻璃棒搅拌 c.再测溶解后溶液温度 d.比较温度 e.得出结论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并板书:二、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 ,要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第二课时
探究 “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引入:
你喝过咖啡吗?没有加糖,味道如何?你通常加方糖,还是加白糖?你如何使咖啡尽快甜起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分三个环节:1. 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回忆: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资料→作出解释→交流评价
问: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你有什么假设?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共同讨论,最后建立易与检验的假设有:
1、 可能与水的温度高低有关
2、 可能与蔗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3、 可能与溶解过程是否搅拌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如何比较溶解快慢?
设定一定量的水,溶解相同质量的蔗糖,测定蔗糖完全溶解的时间——判断“快慢”
△ 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某一因素的影响?
设置对照组,保留要研究的因素不同,控制其余条件相同
如研究水的温度高低的影响:取冷水和热水,溶解相同的大颗粒或小颗粒蔗糖,都搅拌或不搅拌,用相同体积的水溶解相同质量的蔗糖,测定完全溶解的时间。
发下如下表格:
科学探究
组号 ________ 组长 ____________ 组员 ________________
1. 1. 我们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我们建立的假设: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水(20毫升) 蔗糖(5克) 操作方式 蔗糖完全
溶解所需时间
冷水或热水 小颗粒或大颗粒 不搅拌或搅拌
方案一 烧杯1
烧杯2
方案二 烧杯3
烧杯4
方案三 烧杯5
烧杯6
实验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配任务:六人一组,选一组长,分工合作,每两人完成一种因素影响的实验,实验完毕后,由组长组织组内相互补充数据,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前讨论如下问题,达成共识:
△ △ 如何量取20毫升水?
△ △ 如何称量5克蔗糖?
△ △ 如何把大颗粒蔗糖碾细?
学生分组实验:大约15分钟
学生实验后,共同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结论一:蔗糖的溶解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且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结论二:蔗糖的溶解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且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结论三:蔗糖的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且搅拌能加快蔗糖的溶解。
思考:同学们,你能用实验得来的结论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1)用热水来溶解咖啡
(2)速溶食品通常都磨成粉状
(3)在家泡甜水喝,通常用筷子搅拌
(4)……
教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蔗糖溶解的快慢受水的温度、蔗糖颗粒大小、是否搅拌三个因素的影响且实验结论正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再次学习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变量控制法。
布置作业:1. 完成课本p139 第1、2、3题
2. 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些与溶解有关的新问题吗?请你下节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六、教后反馈:
这两节课都不难理解,实验也简单,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第一课时是针对问题,设计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第二课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达到检验假设的目的。上完两节课,学生的收获挺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