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教具:自读自悟法 课件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到过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老师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这篇散文主要描绘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讨论后再读:要想有身临其境之感,必须细细地品读文中的句子。请你边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品读后交流。
点拨要点:(看到的)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盘旋”是什么意思?现在大家的手就是灰椋鸟,做个动作。
▲把“投入”改成“飞入”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园,有一种温馨之感。)
▲读出这种情感。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你怎么理解“排空而至”?
▲想象“数百米长的长队”,“ 巨大的椭圆形”,还会有怎样的队形?
▲课外引进资料:
约6时,就见整个竹园铺天盖地飞来数十万只灰椋鸟,分布在大约周围3公里的天空。鸟儿们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翅膀扇动的声音呼呼作响,像飞机掠过头顶。一会儿,群鸟好像听到号令一样呼啦一下落下来,竟将整个竹林密密地遮盖住。
▲此刻,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板书)
(听到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如果你是先回来的鸟,你会对你的同伴倾诉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鸟的父母,你会怎样呼唤自己的儿女?
▲此刻,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细细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灰椋鸟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要点:
(1)“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作者前文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此刻,怎么就觉得“它们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呢?
▲带着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读一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俱乐部是怎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鸟儿的叫声在这俱乐部中成了什么?你体会出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2.想象说话:如果是你,会欢呼什么?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引读这一小节。
五、拓展:
1、你们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教师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教师朗读徐秀娟的日记:
也许平生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对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怀念。记得临离开家前,我来到鹤舍,默默的与鹤儿告别,丹丹亲昵的吊着我的衣襟,不肯放开,加加调皮的看着我,不解其意。我真的不愿意离开它们……忘不了与鹤相处的日子,忘不了故乡的日出,日落……故乡啊,我何时才能再站在荒野中,听鸟儿歌唱,看夕阳西下,跟着鹤儿嬉戏啊!
4、此刻,同学们有什么话想对徐秀娟说吗?(齐读)
5、同学们,你们愿做一名保护鸟类的宣传使者吗?请设计一句保护鸟类的公益用语来结束这节课。
6.老师想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就是:鸟是人类的朋友。(板书、齐读)
板书设计:
归林时 壮观
灰椋鸟 鸟是人类的朋友
归林后 热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