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第六课《西湖》是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用“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描绘出了湖面碧波千顷,湖水平静柔美的姿态;用“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写出了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壮美静态;“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湖水晃动着山峦、宝塔、楼台、树木的倩影,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在碧水之中飘逸。这是作者描画的西湖动态。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为西湖景色平添了几分缥缈的神奇之美。
由于我校是一所山区小学,学生的见识少,在通过学习通识课程资源,汲取新课程的理念之后,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6《西湖》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朗读。
1、读书方式多样化。
《西湖》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的语言清新流畅,如诗如画。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度”、“自由读”,“集体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路文章的韵味。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感染。
2、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 青”、 “浓”、“ 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1、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2、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在学生从分理解课文之后,提供相关材料,如:西湖十景、传说故事、有关描写西湖的古诗,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我们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欣赏了作者如诗般的语言,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反复地品读,并养成积累优美语段的习惯。
《西湖》的教学反思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