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校系统构图教学三步法这一模式在课堂的普及,我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努力做到每个新授课都进行应用,并把这一模式与课标相统一,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相长,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填充构图:( )木匣→( )木匣→(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初构的过程,在师生共同构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文意。
精构环节中,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学习科利亚找木匣时,我让学生比较一下两次找木匣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走近科利亚,体会他思考探究的过程,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来画一画或者演一演科利亚找木匣的过程。
再构环节中,我很好地运用了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刻舟求剑》这一短文进行拓展阅读,使本课主旨得以升华。
案例分析:
“学贵有疑,疑者进也”。重审我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比较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另外,语文课标中提到关于课程的概念时强调: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我觉得这一点与我们的全智自育教学论不谋而合,都强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设计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让孩子们或说或画或演,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