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2022-08-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就有对这样社会的描述,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后人又有不同的分法。一、 学习文言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与能( )修睦( )男有分( )恶( )

  2、 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讲信修睦:培养。

  故:所以。

  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

  男有分: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兴:发生,产生。

  作:发生,兴起。

  外户: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4、 解释下列语句:

  大道之行: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情况(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享用。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们财富、私有的概念很淡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搞阴谋的事就不会发生,盗窃作乱等行为也不会兴起。

  二、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 文中是如何阐述解释"大同"社会的?全文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阐述"大同"社会是分三个部分进行的,因此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三、比较阅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本文与前面学过的《桃花源记》比较起来进行阅读,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有和异同。(提示:从《大道之行也》中找出句子,在《桃花源记》中寻找与之对应的描写。)

  中 考 解 析

  1、(山西省)根据课文中的古诗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有关句子,每处填写一句。

  ⑴.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⑶争渡,争渡, 。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前4道小题为一般性默写,根据前后句子补足原文,这类题难度较小。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所填内容是否完整,字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二要防止出现笔误,尤其是平时易写错的字,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后3道小题为理解性默写,要求在全篇熟练背诵及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有关的句子。第⑺题特设情境,古今结合,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积累与灵活运用能力。

  答案为:⑴.铁马冰河入梦来 ⑵.渭城朝雨浥轻尘 ⑶.惊起一滩鸥鹭 ⑷.枯藤老树昏鸦 ⑸.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河北省)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默写

  【分析】:本题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识记能力,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陕西省)按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建国50多年来,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正像毛泽东《沁园春·雪》里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诗句的默写

  【分析】:①题不但考查学生的默写,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灵活运用。答案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题是从理解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背诵,题目中限定了默写的内容。答案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课 外 拓 展

  读《礼记》选文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和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和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魂不附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