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022-09-16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初步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陶行知是如何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

  确定的依据: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已具备。重点通过阅读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蜻蜓的知识,使孩子明白放飞蜻蜓的道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要求。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确定的依据: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对蜻蜓有了浅显而零乱的认识,教学时在朗读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通过师生互相补充资料,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蜻蜓,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蜻蜓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生活在三年级农村的学生,对于蜻蜓这样的小动物充满了喜爱之情,对于蜻蜓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对学习的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所以能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说话能力,学习能力有限 。况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文化水平相对差一些,家长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学生学习水平有限,要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都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获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都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蜻蜓、认识陶行知,成为进行整合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当好引路者、指导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力支持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本课文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布置好学习准备工作和阅读要求

  首先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初步认识陶行知后引出课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学生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猜谜语、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背诵有关蜻蜓的诗《小池》,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作用,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3、读通读熟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在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词语分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扫清词语障碍后,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具体过程:

  一、猜谜语、展示蜻蜓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一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蜻蜓有什么认识?(学生描述蜻蜓 )出示蜻蜓图片,欣赏可爱的蜻蜓。

  3、引导学生背一背写蜻蜓的诗《小池》。

  4、出示学习链接,图文结合了解陶行知先生。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先生吗?学生读老师补充讲解:

  这位先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我们研究教育影响很大。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一生,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与一只可爱的小蜻蜓之间的故事《放飞蜻蜓》!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相机正音,理解词语

  1、学习第一组生字词:蜻蜓 苍蝇 蚊子 孑孓 露水,先指名读第一组生字词。再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比如说,蜻蜓与苍蝇、 蚊子之间……? 蜻蜓是吃苍蝇、蚊子、孑孓、露水的。

  2、学习第二组生字词:一撅一撅  掌握方向  据说  结构复杂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先指名读,相机纠正。再指名读,齐读。然后让学生看,得出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放到一块吗?最后找一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那些自然段?相机理解“...据说”是什么意思?找一找、读一读。据说是听说,别人说,人家说,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也没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出示句子:( 1)刘三姐是在鱼峰山骑鱼升天的。( 2)我看见龙潭公园的桃花很漂亮。( 3)做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有帮助。( 4)换下的牙齿一定要扔到房屋顶上。( 5)明年的冬天不太冷。这里面哪些句子可以用上“据说”?再引导学生理解“结构复杂”的意思,课文哪个地方写了蜻蜓结构复杂?为什么蜻蜓结构复杂,请你动笔画出, 指名读。指名用“因为……所以……”告诉老师。再让学生说说“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什么意思?在课文里指什么?这两个词语在这里表示多的意思,你知道其他类似的吗?也有表示少的,你知道吗?(鼓励孩子主动积累成语,养成积累的习惯)最后让学生齐读第二组生字词语。这些有关蜻蜓的知识又是谁告诉我们的?陶爷爷还在和我们谈蜻蜓呢。

  3、学习第三组生字词: 慈爱 抚摸 七嘴八舌 入神 纷纷。

  (在这里读一读这组词语就可以。这组词语在后面放到课文的第2—6自然段,结合语言环境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关怀,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课件展示重点指导“蜻 蜓 陶 蚊 衡 整”等难字的写法,学生观察临摹,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运笔情况。

  三、默读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围绕着蜻蜓讲了哪几件事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交流,相机板书:捉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教师结合板书总结,课件出示填空: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      ,就引导他们认识          ,最后孩子们       。

  师强调概括内容的方法。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课文哪儿写了捉蜻蜓?(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哪儿写了放蜻蜓?(最后一段)其余讲什么呢?概括标题:谈蜻蜓

  四、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关于蜻蜓谈论了几个问题?我们看看课文的第2到6自然段。(出句子: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说的?找出重点词“慈爱与抚摸”。老师慈爱地抚摸着发言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慈爱、抚摸”。(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朗读。

  2、孩子是怎么说的?(抢着说,七嘴八舌)“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抢”你读懂了什么?表演读。课文里有个词语和“七嘴八舌”的意思很相近,你知道是哪个吗?“纷纷”。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分角色朗读。

  3、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诉孩子们:(课件出示句子)说说“孑孓”的意思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虫。你知道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多少只苍蝇或者是蚊子吗?夸夸蜻蜓。蜻蜓吃什么,是谁告诉我们的?是陶爷爷在和我们谈蜻蜓呢。(出示图片介绍孑孓及蜻蜓相关资料)

  4、从陶行知先生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板书;益虫   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5、这句话的提示语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6、从这些人物的提示语中,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蜻蜓的吃食我们知道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还谈论了什么?我们下一课时再学习。

  第二课时: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将着眼整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捕捉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从中感受陶行知是怎样一个人;圈点、勾画,批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利用朗读感悟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更深刻认识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3、根据主要内容来设计问题:上节课我们知道陶行知和孩子们谈了蜻蜓不仅吃蚊子,还吃苍蝇和孑孓。陶先生还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什么?你感受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细读感知

  1、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轻快的心情,温和的语气,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7~10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我知道蜻蜓长什么样子了。

  (2)自由读第7~10自然段,思考:

  蜻蜓的眼睛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

  蜻蜓的尾巴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二段具体叙述了陶行知给孩子们讲解有关蜻蜓特点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这是事情的(经过)。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先讲原因,再具体叙述经过或过程,最后讲结果来写。

  分角色读第二、三段,评一评朗读效果。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小练习:

  a、填表

  特    点 功      能 蜻 蜓 眼 睛     尾 巴     吃什么  

  b、填空

  (     )的口吻 (      )地飞翔

  结构(       )       保持(     )

  抽两位学生向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从填表中你知道介绍动物应写些什么了吗?按什么顺序写更好呢?

  小结:写小动物可按从头至尾(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去观察。描写时,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写,而是抓住两三个最能反映动物特点和功能的部位进行具体描述。

  当然,除了写外形特点和作用以外,还可以写一写吃、住、活动的情况。

  (三)品读感悟

  1、质疑问难:你还有什么不明白,需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吗?

  (1):蜻蜓为什么点水?

  (我知道。因为我问过爸爸,他说,那是蜻蜓在下蛋!)

  老师赞扬道:“不错,下蛋就是产卵的意思。”

  (2):蜻蜓会吃自己的尾巴吗?尾巴被吃了,真的还会长出来吗?同学们你看我,我望你;老师也一惊,会吗?

  这时,教师急中生智,说:“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把老师都问住了。课下,我们一起查资料搞清楚,好吗?”

  2、读句子,正确读出语气。想一想,说一说陶行知是怎样关心和教育儿童的。

  a: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叫翠贞的女孩的头,说:“你知道蜻蜓吃些什么?”

  b: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我觉得,陶爷爷是一个温和的人。

  不错,陶爷爷是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人。

  b.陶爷爷爱蜻蜓!

  对,陶爷爷真是一位善于因势利导,又尊重别人选择,有爱心的教育家呀!

  (四)、教师总结:学完课文,我想同学们应该明白孩子们为什么捉蜻蜓,又为什么放飞蜻蜓了吧!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拓展升华

  1、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3、画一副蜻蜓绘画或制作有关蜻蜓的小名片,也可以办一期有关蜻蜓的手抄报

  板书:             放飞蜻蜓

  小朋友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蜓

  放           和蔼可亲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为达成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与功能优势,我整合运用了如下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拉近学生与陶行知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了解陶行知先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在线搜索加深对蜻蜓“结构复杂”等词语的了解以及认识。

  3、利用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 ,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知识蜻蜓的知识,认识蜻蜓是可爱的益虫,增强学生热爱、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4、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间架结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临摹,写规范、美观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悄然传递汉字的文化。

  5、利用多媒体欣赏《晚霞中的红蜻蜓》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蜻蜓的可爱和陶行知对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