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旅游

2024-01-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为例

摘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

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标志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正式拉开。贵州省乡村地域范围广,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绝大多数农村都还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资源,以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开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 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党的历史任务及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一项全面系统工程,而开发乡村旅游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助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在一些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 乡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 让人们走进乡村,回归自然的新型旅游业。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性

我国的乡村地域范围辽阔,资源丰富,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比较小,绝大部

[2]

分地方保持着纯自然的风貌, 再者,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使其具有“古、始、真、土”特点,具备大城市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 为旅客回归自然提供了条件。

开阳县坐落于贵州的北部,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区距省会贵阳市50余公里,南江峡谷公园,香火岩景区、紫江景区及清龙河四个景区构成,共145平方公里。以喀斯特大峡谷风光冠绝中外,汇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景点密集,风光旖旎,景象万千,形成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的旅游区,是规划建设的喀斯特世界生态博物馆,是天然的避暑、度假、休闲、观光、疗养和商务旅游的最佳胜地。

2、地域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为主。农业生产各阶段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风格各异,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3]

开阳县年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258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季节性差异不十分明显,旅游期长,辅之以高森林覆盖率,有“避暑胜地,天然氧吧”之称。开阳县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旅游产品更是推陈出新。推出避暑漂流、美丽乡村、文化古寨、稻作湿地、康体温泉五大旅游产品,此外还举办贵阳市避暑季、南江大峡谷漂流赛和万人漂流相亲活动、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会赛事活动,以及具有各个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

3、实践性

乡村旅游不只是观光游览,它还包含着观光、娱乐、康疗、民俗、人文等在内的综合型旅游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或者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相关活动,去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去感受乡村的民风民俗和人文情怀,从中获得乐趣。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开阳县南江乡南江大峡谷个性化漂流滑槽,峡谷中新建了跳台、滑槽,两岸岩石峭壁,绿荫环绕,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体验“水上乐园”的惊险刺激,在水花飞溅的滑槽中回旋漂过,时而轻盈如燕,时而奔腾如

虎,婉蜒曲折,让每个亲身体验的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尖叫! 十里画廊一线,今年修建了全省第一条乡村旅游绿道,该绿道起于南江大峡谷景区止于十里画廊禾丰平寨全长10公里,绿道采用新型施工工艺,路面采用不同材质构成一幅彩色画卷,旅游绿道配套有自行车租车驿站、观景平台、休憩长廊,不论你是骑车体验或是漫步期间,都会带你进入河流、田园、青山水乳交融美丽乡间,尽享乡村自然之美。而在云山茶海度假村,游客可体验制茶过程,将自采的茶青炒成香茗,既体验了采、制茶活动,自制的香茗又成为最佳的纪念品和礼品。度假村设有品茗座、聘有茶艺师,游客可怡然自得品尝生态养生茶、兴趣盎然学会制茶艺,从而“品茶、学茶、知茶、爱茶”。

4、雅俗共享的文化性

在乡村,各种民俗节目、人文情怀、手工制作、民间建筑、民族舞蹈、婚俗趣事等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使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很多旅游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地诱惑。

开阳县的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以水东宋氏土司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朱启钤等历史人物享誉中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辗转开阳高寨、禾丰底窝坝、楠木古渡,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在双流白安营幽禁近两年,使这里充实着红色文化底蕴。世居苗、布依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文化新单元,展现出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农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构建乡村旅游驱动型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对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阳县利用自身的气候和生态比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路。

(一)经济层面:促进农民增收,使“美丽”变为生产力

一些偏远地区,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经济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工商业基础较差,但这些地区有美丽恬静的环境、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乡村地方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为旅

游者 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可直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它能有效吸引城 市居民、外地甚至海外旅游者。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必然 形成财富的转移。实践证明,凡是因发展乡村旅游而脱贫致富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整体脱贫”,不存在“返贫”现象。[7]

2005年起,贵阳市开阳县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在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清龙河沿线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的旅游扶贫路径。2007年,在上海打工的罗学兵看好家乡发展前景,大胆返乡创业,开起了禾丰乡水头寨第一家农家乐。随着旅游旺季来临,一到周末,开阳县十里画廊景区的“歌王客栈”农家乐就人声鼎沸。“周末我家十二间客房基本上都住满了,最少都要请一两个寨邻来帮厨才行。”歌王客栈老板罗学兵笑呵呵地说,如今他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有40多万元,如果不是县里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只能在外打工,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事实证明,罗学兵的选择是明智的。近几年,开阳县着力“农村创美”,整合项目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我们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喀斯特地貌等特点,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旅游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开阳县旅发中心主任苏兴娅说,开阳县本着乡村旅游“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的原则,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旅、茶旅、果旅、文旅、体旅”一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初步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如今,开阳县的乡村旅游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十里画廊景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随着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爆,罗学兵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2013年,他再次投入30多万元,新建以竹结构为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歌王客栈”,可同时容纳十多桌客人就餐。“现在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赚钱,日子越过越舒心。”罗学兵说。如今,水头寨已开了17家农家乐。

另外,返乡创业的刘勇所在的长官司组以开阳县“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此后,村

民们种植的葡萄、草莓作为农家乐采摘内容之一,再也不愁销路,全被游客“摘”走。这样的情形,是他在创业之初所没有预料到的。返乡创业之初,几经考察,刘勇选定自然条件和政策环境俱佳的长官司村组作为基地。回首当时的长官司,刘勇不胜感慨——放眼望去,村里一片片都是破旧的房屋,路也不好,虽说是山美水美,离南江大峡谷也仅有四五里路,可来玩的人并不多。变化从2013年开始发生。当年,长官司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共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不到一年的时间,路通了、灯亮了、房子漂亮了,停车场、绿色自行车道也都有了,渐渐的,来玩的人多了起来,周末的时候甚至找不到停车位,乡村旅游日益呈现火爆场面。头脑灵活的刘勇瞅准时机,除了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外,还增种了20多亩草莓,并将其全部改建成采摘园,让游客可以就近体验采摘的乐趣。没想到,生意好得不得了。自挂果以来,葡萄和草莓从没外销过,在地里就被游客“解决了”。

发展至今,全县农家乐数量已达700余户,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25000余人。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80.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7.06亿元。当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为58.83亿元,其中来自乡村旅游的贡献高达八成之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开阳县农家旅游快速、良好发展的态势。农家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整合了旅游资源,走出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特色路。

(二)社会层面: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稳定

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旅游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高度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不但可以直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同时还可以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8]

开阳县以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景区、旅游龙头企业带动村寨发展,不仅给村民带来创业机遇,还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贵州久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水头寨,挖掘建设布依十三坊,向游客展现布依族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由于布依十三坊用工多,没开农家乐的村民罗邦荣选择成为久事公司员工,月收入超过3000元。目前,有80多名水头寨及周边村寨的村民在久事公司上班。

农村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贫困,这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也是使农村不稳定的缘由。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农民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农村经济能稳定的发展。在农民占大部分人口的中国,农村的稳定无疑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文化层面: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土文化成为了旅游资源,农村文化产业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从而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繁荣了农村的社会文化事业,培育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习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 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开阳县十分重视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原生态民族——布依族、苗族以及水东土司古寨文化正在演变成开阳乡村旅游的文化之“魂”,民族文化之“魂”成为开阳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2016年,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效果看开阳”活动在开阳县禾丰乡正式启动。南江乡凤凰寨与平寨传统田园风光与现代农业观光资源以及当地群众古朴的劳作方式正成为一幅幅古韵幽远的田园图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寨是重温历史足迹,水头寨更是感受美丽乡村发展之路的精神体验。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兼具,乡村生态风光与民俗风情并存,开阳十里画廊是领略山水风光、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另外,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时,必然会与到来的游客交流,不同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人文情怀,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观念信仰会给当地的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样的交流中,农民固有的一部分比较落后的观念会改变,一些封建的思想和陋习也会改善。从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就会相应提高,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文化。

(四)环境层面: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第一大卖点就是良好的环境,并且乡村旅游开发为了景点的需要,在客观上需要对古建筑、古村落、古遗迹以及民宅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盛。优美的环境、厚重的历史、独特的历史人文景

观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乡村旅游。所以这也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提高。

在贵州省省级清洁工程示范点——南江乡坪寨,这个位于开阳“十里画廊”的村寨,几个小孩在长廊内嬉戏,吊桥、流水、人家,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 2007年,开阳“十里画廊”获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获评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清龙河,如一串珍珠,将河畔南江、禾丰两乡的凤凰寨、坪寨、马头寨、水头寨等10余个村寨串起。从2008年起,该县在禾丰、南江两乡境内的清龙“十里画廊”沿线连续6年实施了凤凰寨、坪寨、水头寨等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6个,累计投入资金270万元,惠及320多户村民。同时 实施了房屋整治、环境整治、清龙河水域整治等,十里画廊沿线基本实现了民富村美,同步小康。

“寨子里建了垃圾池、沼气池、荷花池,污水处理池,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农家乐生意当然也好,我的农家乐去年纯收入6万余元,人均纯收入有1万多元”。坪寨组村民陈华平笑着对记者说。 沿清龙河溯源,到了水头寨。57户罗姓布依人家,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两边集中居住。现保存有百年老宅、私塾学堂、朝门、三坊、顺子酒坊等,依山傍水而建的乡间客栈,青瓦白墙小楼,翠竹环绕,开窗见河。

开展乡村旅游,加快了当地卫生设施、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也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一)经济层面

1、物价上涨。

实现旅游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 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 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7] 。所以,游客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如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游客能够用比较高的价格购买 ,售卖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较大利润。当游客越来越多,会很容易引起当地的物价上涨,对当地居民的利益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

2、贫富差距。在传统农业结构中,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 收入结构较

单一, 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 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3、易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形式中, 如采摘旅游、观光参与型旅游均具有季节性特点。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季节性,即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现象。 (二)文化层面

1、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 带来不良示范效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各地涌来的乡村旅游者为乡村带来形形色色的新文化,对当地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地居民有时会舍去本民族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而追求异族文化, 甚至一些乡村旅游开发地区为了迎合乡村旅游 者追求原始、古朴的乡村旅游文化氛围 ,将地区文化习俗舞 台化, 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对当地原有古朴的文化产生 了极大冲击。由于乡村旅游者的生活水平较高, 在乡村地区 旅游中为当地居民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 使当地居民原有的 纯朴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逐渐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在金钱的诱惑驱动下, 各种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随之出 现, 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2、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个地区的旅游接待承载量是有限的。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 大量游客涌入,使原本有限的乡村生活空间显得更加狭小。旅游活动所造 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 ,为当地居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如公共设 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该情形下, 为更 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提高旅游区在游客心目中形象, 乡村旅 游接待地区往往采取优先考虑旅游者利益的方式, 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居民活动, 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引 起居民的不满情绪。

(三)环境层面

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即①来自于旅游供给方。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 若规划不当, 会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 若选址 及设计不当, 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在旅 游经营过程中, 旅游服务设施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渣、废 气)、噪声污染均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②来自于旅游需求方。旅游者过多集中于某个乡村旅游景区,超出了该地区的环境承载量, 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而出现的,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调控。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各乡村旅游开发地区政府以及规划部门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改变原有的狭隘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当地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考虑。 1、加强宣传,增强保护意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如果存在影响当地文化的负面作用,则需加强宣传力度。旅行社或旅游机构在出发前, 应向旅游者介绍目的地的风俗、禁忌及其他注意事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乡村旅游接待地区, 乡村旅游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培训 ,提高对乡村旅游双重性的认识,增强思想免疫力,增强当地居民抵制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此外,还需培养居民保护当地文化的自觉意识及保护地区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突出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深入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 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 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所谓乡村特 色, 即“农业特色、农村特色及农民特色 ,以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与农村、农业、农民息息相关的乡村原有生产和生活、风 土、风物、风俗、风景的组合 ,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优 势。”另外 ,需要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如通过利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 应对农村资源 、风土人情进行调研, 开 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只有突出特色, 开发出一系 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做到“人无我有, 人 有我优” ,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发展。 3、进行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与合理规划分不开。因为它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

的质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应该要做到因地制宜, 对症下药。每个地方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自然条件,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在实行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 避免盲目的开发。要使经济、生态、文化效益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的相关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服务类知识掌握的相对较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相关的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旅游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安全知识及文明举止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能有效地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还能减少素质不均衡的情况, 使得人们的收入趋于平均, 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5、加强环境承载量,避免旅游区超载

旅游区的整体环境, 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 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 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 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力 度, 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 合理极限指标, 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如控制门票出售量、提高门票价格等, 最大限度的将游客数量控 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使整个景区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6、健全机构, 加强管理

乡村旅游发展涉及一些政府部门,如旅游部门、环保部门、文化部门等。政府部门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者,在乡村旅游开发及行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各个部门应在内部健全自身的管理机构,严格履行职责;在各个部门之间加强协作,树立大局意识,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的减少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如物价上涨、贫富差

距、经济的稳定等方面。甚至于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一些消极影响。所以,适当的对负面影响进行调控, 更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6] 吴小伟. 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 [A].安徽农业科学.2008 [2]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J].旅游科学.2001 [3] 张静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安徽农业科学.2007 [4] 王子新,王玉成,邢慧斌.旅游影响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5 [5] 王飞. 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A].安徽农业科学.2012 [7],[8] 李锦娴.以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中国商界.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