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集合教案反思

2023-10-30 来源:意榕旅游网


《集合》教案

刘天玲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 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3=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

学呢? 生:14人。 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绳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踢毽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既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

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集合》教学反思

刘天玲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韦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在课中我也反复带领学生去说,最后学生也能自己知道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后经过老师们的指点,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请卡的学生上台站在相对应的圈里时,我就可以用邀请卡在黑板上贴一贴,学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绳邀请卡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就是是一个集合,然后在画出图后,再进行移动把比赛邀请卡换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韦恩图)。 2.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绳子围成的圈里感知集合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整体,也知道了两个圈有重复的部分,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请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贴一贴、移一移,师生互动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韦恩图来表示。这样学生自己在下面画的时间就可以节约下来,足以完成后面的巩固部分。

3.在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用绳子围成的圈感知韦恩图的产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学生知道把同类的放在一个集合里,属于两个共同区域的放在中间;缺点就是目的性太强,扼杀了学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学生自己画的时候就只有一种只是用点子、文字、数字等来表示名单。

一次上课就是一种经历,通过今天的活动,带给我的不仅仅这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思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想,多学,多思,多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