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 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
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
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他却不要(看医生用瓦片排队),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根,塞到医生嘴上,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申弓《小山村》? 分析:这个选自申弓的小小说《小山村》里句子,是写一个“城里人”第一次到小山村医生家看病时的表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挤”“掏”“抽”“塞”“递”,与村民看病时用瓦片排队时的自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逼人的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只有抓好词语的运用,才能准确赏析这段文字。
答案:运用了“挤”“掏”“抽”“塞”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明了来人逼人的
气势,描写了他自认为物质上高人一等的蛮横情态。
2、根据上面三道小题,自己尝试小结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度分析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
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5、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6.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二、 课堂学习
1、全班交流,归纳语言鉴赏欣赏题的答题角度。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
2、答案层次: ① 概括特点。
② 举例分析。 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特点的角度 特点的具体内容 语言特点 用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特点 的搭配 面语、方言的运用 叠词、关联词和动运用叠词;精炼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词、形容词、副词的副词、关联词 使用 造句的句式的选择:整散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特点 句、长短句 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表达 方式 语言 风格 略 各种表达方式的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择使用 豪放 豪放与柔婉 柔婉 直露 直露与含蓄 含蓄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质朴与华丽 华丽(典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雅) 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 庄重与诙谐 诙谐 简洁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质朴(平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 实) 简洁与繁复 繁复(细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腻) •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内在。
2、回顾真题,探讨答题模式。
(2010年江苏卷11题):文中画线部分(即下面语段)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阿城《溜索》
分析:这段文字是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的,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写景角度上。“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看出,“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作者的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峡谷中怒江的景色(特色分析),使人如临其境(效果)。
3、现场演练,熟练答题方法。下面语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在车床上刨木),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汪曾祺《戴车匠》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写戴车匠做活时的情景(内容概括),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特色分析)。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情感)。
4、课堂小结(注意事项) 三、 课后学习
(一)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儿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3分)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二)、《60练》P12.《子孙万代》第四题 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三)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壮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9.第15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4分)
本段运用比较、夸张的写作手法(1分),将皮特与“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真正的骑士”比较,并用“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1分),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1分)。语言幽默,作者在调侃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1分)。共4分。四个要点,每点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