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1月5日
地点: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才学校 主题:中学语文教学 访问人:李明伟
被访问人:中学语文名师 王志远
名师简介: 王志远 任教于河北省威县人才中学,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曾先后获得青年骨干、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王老师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授课水平和教学艺术高超,是语文教育战线的新星。 试题设置
王老师认为中考语言试题题型的设置和改变,体现着现今教育思想的改变和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研究语文中考素质能力测试的倾向,以及分析诊 断试卷中所反映出现来的学生能力“薄弱点”,来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王老师分析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学生最易失分的一些题目,可以“诊断”出主要是同于学生没有养成字斟句酌、联系上下句推敲文句的好习惯 。就拿2002年出错较多的成语来说吧。B句中“雨后春笋”是显而易见的褒义词,关键是要抓住与之相矛盾的“垃圾食品厂”;C句中对“”有口皆碑的理解则 无需先从“碑”字出发,明确指出的是值得“立碑”的事,然后再找到与之不相称的“机关作风的改变”;D句中的“偃旗息鼓”也需紧扣“偃”和“息”明确某种 动作的停止,并找到与之相悖的“没有太大的动作”这一信息。做这类题目,学生必须具备从成语出发,进而抓信出题者所设置的对该成语使用有限作用的具体语境 内外的语言敏感力,但许多同学却只会死记硬背成语的意思而缺乏这种习惯和能力。
又如2002年的诗歌鉴赏题,许多同学因未能抓住题目中的“闻笛”及诗句中的“玉笛暗飞声”、“曲中闻折柳”、“故园情”等词句进行赏析,于是就把“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笛声”误认为“柳絮”,把“折柳”曲名当成是眼前的柳树,从而把折柳
的关键作用误答成是“点明„离别‟这一主旨”,而不是“听到„折 柳‟的笛声引出思乡情”了。
反思以上这些问题,足以看出课堂的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弱化甚至忽略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问题。“因言悟文”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 高,不是靠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所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因势利导。 再来看话题作文,随着审题难度的降低和对文体、题材要求的逐步宽泛,应该说学生有了更为开阔的立意视角和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均等。但从这几年的高考作 文来年看,局面并无多大改观,情真意切、言之有物、文采横溢的好作文还是普遍缺少。究其原因,并不是缺少具体的材料或生活体验,而是缺少调动、运用材料和 语言的能力,因为有的同学连课堂内学过的知识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不重视引导学生养成情感思维活动与 语言表达保持同步这一习惯。
本人对 王老师的观点进行了认真思考,向董老师提出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一些课堂教学方法,力求矫正以上这些问题,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董老师以下从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他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 以文为本,重视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通观现在的课堂教学,较多地存在着在学生对课文还没初步感受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和“提问”的架空性赏析,以及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后,过多 引导学生在影视屏幕上“读”文章而弱化文本阅读等种种错误做法,甚至还出现了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研究”跟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的所谓“研究性学习” 不。诸如此类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又怎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习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从文字出发,学会欣赏“细节”,以 逐步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 养成“依言”入情悟道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正确感悟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避免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依言”入情悟道是课堂阅读教学 之本,一切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或创新,都应先服从于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如能恰当调控课堂教学方法,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相信必能使学生养成“依言”入情 悟道的习惯。 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而不是“脱离”语言。因此,本人在使用时重新将其作用定位为“激
情品言、导思识言 ”,即在激情激趣的同时调控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背后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无意注意的规律,借助媒体突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信息 点,在不知不觉中起到调控学生思维的作用。如教《赤壁怀古》一文做声、画、字同步演示时,稍加注意把一些关键的领起字等制成动态展示的效果,在相对静的画面上突出这些字,就能起到引起学生的 注意并进而在接下来的自由鉴赏中,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字去把握整首词的思路作用。我们也可以借助媒体提供一些感性材料,来弥补学生已有经验的不足,支持学生 异型思考。像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适时地剪辑电影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欣赏,就能使学生深入理解那些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的潜台词的含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 过媒体提供一引起文字材料,如作者的生平情况、写作背景以及名家对文章的评论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使用时绝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让学生被动地接 受,而是换种方法刘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材料和语句或佐证或质凝,始终坚持由文字到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的阅读方法。
(二)精读文章,学会欣赏“细节”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一文中曾经说过,要想在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细节。精读文章,学会欣赏“细节”,是提高语言感情能力 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一些一类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化“细节”,如咏物抒情类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往往起着线索作用或具有特定寓意的词语和语 句,纪念性文章或悼念性文章或悼文中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长句,以及古代作品中虽为有限的几笔却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神态描写等。学会欣赏这样的细节,往往 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品味那些能够体现作家个性或文章特色的个性化“细节”。如《曹贵论战》一文中虚词和短句的运用,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中体现人物神情的语气等。在研读时一定要细致入微,细微变化也不放过。只有习惯于沉浸在这样的阅读中,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利用并创设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积极创设“语言环境”,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我在这里所强调的“语言环境 ”,确切地说是指在情感受到调节器动熏陶、思维被激活拓展时产生表达欲望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语言的训练应该在这时随机进行而不应该是随意的。
(一) 情感的调动与熏陶“内化”
课堂内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原有的与文章相类似的情感和体验,促使学生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原有的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 性联系”,通过“内化”作者的情感来内化作品的言语形式。如《项脊轩志》一文,当读到“汝姊在我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啊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时,许多同学都会沉浸其中,这时如果适时调动学生展开联想,从生活区中捕捉类似的“细节”,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写作中就会“一触即发”。一篇文章 如能有这样真实的生活“细节”以怎么还会缺少感染力?又如教《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在学生充分感受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心中充满无比崇敬和众多的感慨的 时候,我适机地引导学生“实话实说”,用排比性的语句抒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是情感的熏陶内化的过程,更是同步的语言内化积累的过程。
(二) 思维的“内化”与深入拓展
事实已经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思想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要充分 利用阅读教材,在促使学生把作家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为已有的同时,揣摩并学会一些感悟生活、思考问题的方法。还可引导他们研究同时代、不同时代,同国 家、不同国家的作家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激励形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学习氛围。 允许学生对文章的赏析有不同的介入角度,培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形成思维互补。当然,在思维“内化”和深入拓展的时候,要始终坚持用 语言及时巩固思维的成果。只有将丰富的感性材料用自己的思想统率起来,才能在写作时异型由此及彼的联想和调动
报告人 李明伟
20010年1月7日
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06年,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时,“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趣味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
一、真实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家都有事情干,学生通过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内容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真实的课堂要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真实的课堂是常态性的,有待完善的。它无需课前大量的准备,课堂是常态的,课堂中有思想的碰撞,有相应的讨论,师生能相互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且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它可以经过师生改进而完善。
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努力的教学过程。在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完善,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次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真实的课堂是真正回归语文,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它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这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高。
课堂是真正上好语文课的地方,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领会关键性的词语,
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妙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引领学生研读文段,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句中的“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的“横”字不平常。“横”字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臵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真实的课堂既重视典型文本,重视语言感悟,同时也重视背诵积累。我认为,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新课标也是重视背诵的。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也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背诵各篇佳句,积淀古典文化,就能体会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二、趣味的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如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显示鲜花盛开的图景。“同学们,你听过花儿开放的声音吗?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一朵朵鲜艳的花儿,慢慢地,慢慢地伸长腰姿,舒展开灿烂的笑脸,一个,两个……蝴蝶闻香翩然飞来,蜜蜂羡美嗡嗡道贺,花儿们笑了,咯咯咯……你一定听风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
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上诗歌、精美散文时,我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激昂处给它激昂,该委婉处给它委婉,该悲凉处给它悲哀,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吟诵体会,不只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吟诵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的躯体反应,同时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让学生小组合作吟诵诗词散文,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品尝到合作的喜悦。如上小品文《苏州园村》时,事先考虑到到过苏州看过园林的学生不多,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先从实地拍回录像,又上网查阅资料,按课文思路认真做好整洁美观的PPT。课堂教学中,利用PPT辅助教学,非常直观生动,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如上《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乏味,针对这点,我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得到提高,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学《蚊子和狮子》、《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
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开展辩论、知识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如教学《杨修之死》,让学生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经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每学期我都要开放2篇课文,请学生为全班同学上课。学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组成智囊团集体备课,备课前还作问卷调查;写出详细教案,制成精美的PPT;课堂教学有板有眼,导入、转接、总结、作业都齐备,还有小组讨论等,课堂气氛活跃。“小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稚嫩,有漏洞,但学生的学习热情绝对是高涨的,因为讲台上下已形成了一个互动互助的海洋。
三、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
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收集不少民间语文形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味民间语文的智慧与魅力。让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探究我国戏剧的渊源,感受它博大的内涵;通过学唱戏曲,品味戏曲的悠长韵味与美好情感。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歌词等,感悟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深情与寄托。带学生漫步古诗苑,学唱古诗,给古诗配曲,给古诗编舞,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含英咀华,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教师可以创建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上完《出师表》,学生很想更多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等,我就带学生上网阅读,搜集资料,整理编写“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手抄报,班级交流,效果不错。2005年11月,衢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示活动在我校举办,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到各展厅参观并写成文章,在班上交流;组织学生采访活动负责人,写成新闻报道,在学校广播里
播出等。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语文,运用了语文,同时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在写作课堂教学上,我与学生开展“同题作文擂台赛”,使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灵动,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每学期,我都要与学生开展一次作文比赛。我写下水作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批改讲评。而且评后再改,改了又评,评了又改,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学生也尽力修改。最后编成作文集在班级发表。在每次擂台赛中,师生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写作,想方设法修改,共同创造完美。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很难对课堂生成有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往往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而更多的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而正因为这样,灵动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就充满生命的气息,就出现了更多的精彩。
四、诗意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谈到课的三种境界说:一、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诗意的课堂是至高的课堂境界吧。我心目中的诗意课堂是孔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轻松、随意、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柏拉图和其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探究问题的场景,是于漪老师教学《茶花赋》时那抑扬顿挫美好和谐的课堂韵律;是钱梦龙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的潇洒随意的谈话……我也曾经热切寻找,营造过“诗意的课堂”,意想凭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课堂内垦出一方亮丽的天空,让自己和全班同学进入课堂教学的至境。然后,我却不断碰壁,而诗意的课堂总是让人产生梦幻般的追求。
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要充满诗情。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充满诗情,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博学精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要认真研读文本。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内心经历,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果只关注参考资料,不去认真研读课文,就会脱离生活,把优美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何谈诗意呢?我的方法是上课前都把课文读5遍以上,力求每遍都有新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研读课文。有时根据需要加上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营造起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其乐融融。
课堂教学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诗意课堂的营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使课堂富有诗意。如教学《散步》一文,不按记叙文六要素去整体感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大胆融合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起伏,有曲折,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
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的生命是诗意的,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语文教学也应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诗意的课堂,正逐渐走近我们,并走进我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