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人:李军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从秦朝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边疆地区是
2. A.珠江流域 B.黑龙江流域 C.台湾地区 D.西域地区 3. 战国时期的下列现象对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4. A 封建制度的确立 5. B 封建城市的兴起
6. C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7. D 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买到 8.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9. 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③ 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合加强④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10.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以下事件,与井田制被破坏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12. A 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13. C 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 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
14.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贸易)”。垄断一词反
.专业.
映了
15.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16. C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 D 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活动 17. 四位同学在研究西汉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的主要手段时,得出的正确结
论是
18. A 独尊儒术 B 儒法合一 C 无为而治 D 严刑峻法
19. 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
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20.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21.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
22.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正确
23.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24.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25.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26.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27. 下列对于两汉与匈奴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28. ①两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之举 ②两汉同匈奴关系以和为主 ③双方都不带有
侵略性 ④匈奴南下带有掠夺性
29.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0.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31. A 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32. B 维护社会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33. C 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34. D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35. 诗评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的是
36. A.“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37. B.“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38. C.“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39. D.“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40. 宋代时,北京先后被称为
41. A. 南京,燕京,幽州,中都 B. 幽州,南京,燕京,中都 42. C. 幽州,南京,中都,燕京 D. 燕京,幽州,南京,中都
43.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措
施的根本动机是
44. A 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45. B 促进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 46. C 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47.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48. 可汗上书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对此段话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49. A.可汗是指回纥首领 50. B.唐与之实行和亲政策
51. C.安史之乱期间,此少数民族曾出兵助唐平叛 52. D.“患西戎”是匈奴南下侵扰 53.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出孟子民本思想的是
54. A.管仲“相地而衰征”
55. B.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56. C.明实行“一条鞭法”
57. D.清实行“更名田”
58. 下列对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的正确评述有
59. ①反映了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现象 ②说明了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③暂时缓
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 ④ 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60.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1. 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
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两次会议表明 ① 大国争霸局面宣告结束 ② 大国之间既争夺又妥协 ③ 中小诸侯国从此免于战祸 ④ 晋楚两大国分享霸权
62.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3.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64.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65. 秦统一全国后,“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秦朝大修驰道的根本目的在于
66. A.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67. C.便于调遣军队 D.为秦始皇巡游各地创造条件
68. 各艺术门类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音乐。而古代舞蹈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
中国古代乐舞的表述正确的是
.
69. ①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秦汉音乐的发展 70. ②汉武帝以后,西域的琵琶等乐器传入中原,丰富了汉人的精神生活 71. ③唐朝有健舞和软舞,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高出众舞之上
72. ④元朝把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7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4. 以下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央管辖的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75. A 新疆——唐朝 西藏——唐朝 东北——两汉 台湾——元朝 76. B 新疆——两汉 西藏——唐朝 东北——唐朝 台湾——隋朝 77. C 新疆——唐朝 西藏——元朝 东北——两汉 台湾——唐朝 78. D 新疆——两汉 西藏——元朝 东北——唐朝 台湾——元朝 79.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莫高窟 80. A.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的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 81. B.坐落于人烟稀少的新疆沙漠地带
82. C.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83. D. 绘制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内容大多是道教故事 84. 唐玄宗统治时期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的表现是
85. ①骨力裴罗接受唐朝的册封 ②渤海正式划为唐朝版图 ③ 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
④ 唐朝皇帝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86.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7. 右图所介绍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88.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专业.
89.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 90. A. 封建城市开始兴起 B.民族工业产生 91. C.专业生产区域形成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92. 下列均是体现各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史实,与其相对应的民族分别是
93. ①推行八旗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②创设科举制选拔人才
94. ③实行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疆土 ④采取“蕃汉分治”统治不同民族 95. A.女真、汉、蒙古、契丹 B.汉、蒙古、女真、契丹 96. C.蒙古、契丹、女真、汉
D.契丹、女真、汉、蒙古
97.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98. A.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99. B.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100.C.唐朝城市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101.D.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102.辽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点是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 ②与宋有战有和 ③曾
与北宋并立 ④实行蕃汉分治
103.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4.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105.A. 促进了人口增长 B.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106.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打破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0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08.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109.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
政策的
110.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
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111.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112. 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两种主要形式 113.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114.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115.C.地主政权与农民政权 116.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117.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
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118.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19.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120.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121.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22.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
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
123.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24.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民族政权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宁夏
固原),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 125.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126.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
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
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127.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12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
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129.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130.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131.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132.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
133.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134.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取王侯的爵位 135.C.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136.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137.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138.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139.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140.D.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141.唐朝和欧洲往来的史实有 ①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返 ②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
洲 ③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④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被介绍到中国 142.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3.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144.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145.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46.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147.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148.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
映了 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②抑商传统仍然盛行 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62.B 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163.C 以儒家思想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164.D 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政治地位 165.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的调整或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166.①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②封建国家和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政府
④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149.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0.关于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没有触动地主的利益 ②有利于徭役的征发和赋税的征
收 ③有利于流民归农和社会稳定 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的发展 151.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明朝时,松江有“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根据上
文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153.A.“合郡男妇”是商品生产者 B. 当时出现了包买主 154.C. 松江棉纺织品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55.中国古代史上,相权被一次又一次地分割,但宰相的职务在很长时间内又并未取消。
这说明
156.A.皇权尚不足够强大 B.丞相大多是皇帝的亲信
157.C.丞相受制于皇帝,没有实权 D.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又相互依赖 158.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对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丰富了古代人民文化艺
术生活 ②促进了我国四大发明的形成 ③发展对外贸易,丰富了物产 ④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159.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0.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161.A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专业.
财政危机
167.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68.右图是长江流域出土的契丹族特有的器物之一——《淡绿釉皮囊
壶》。通过这一文物,我们能够得到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169.A.宋辽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替不断 170.B.宋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171.C.宋辽之间的关系战和均占据重要地位 172.D.宋辽之间文化交流仅限于制瓷技术方面
173.史载明朝中期苏州、扬州、林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事者十而五六“导致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74.①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种植,农民已无地可种 175.②人头税废除导致人口急增 176.③均田制遭到破坏 177.④政府纳银代役的规定
178.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179.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180.①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只能是秘书,监察只是兼职 181.②元朝中书省职权与秦朝丞相相同
182.③清朝军机大臣职权与北宋参知政事有相同之处
183.④北宋枢密院与明朝的五军都督府行使相同职权 184.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5.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51题19分,第52题15分,第53题16分, 共50分。 5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唐代科举以进士科最受人羡慕,也最难考。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身价。每次总有一两千人报考,而取中者多时不过三、四十人,少时仅几人。人们把考中进士者称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官家还要为新取中的进士举行很多庆祝活动。如“探花宴”是在杏园举行的宴会,“题名会”是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会”则是大宴于曲江亭子的庆祝活动。不过当一些反对科举制度的守旧官僚主持朝政时,庆祝活动便被减去许多。长达两百年的朋党之争中,科举制度一直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但科举制度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引自《中国通史》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图1 宋人殿试图 图2 明朝学子看榜图
图3 明代科举写满文字的作弊衣衫 图4 清代科举落第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材料四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
.
贡献。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1分)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特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哪些现象?(3分)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以及西方人都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是什
么?(5分)
(5)请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简要评价。(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15分)
.专业.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简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2说明中国古代田亩总数变化的趋势。简述唐朝田亩总数猛增的原因有哪些(5分)
(3)材料3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均占有田亩数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4分)
(4)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历史给了后人什么启示?(2分)
53.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下图是《渭水之盟》及其说明:
说明: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
可汗便率10万骑兵南下,长驱下入,一直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40里。唐太宗因为
刚即位,不愿发动战争,以免破坏生产,因此只带六骑随从到便桥南边,隔着渭水责问颉
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太宗镇定自若,认为唐已有防备,于是向唐太宗请和。双方在便桥上
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材料二 下图是《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
材料三 (按: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
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由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
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辜
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
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
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
为六州,左置定襄 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
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唐(4)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2分)
纪》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要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分)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民族政策?(1分)
(2)根据材料三,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3)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2分)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2分)
.专业.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