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布局,就二人转音乐创作而言,亦指整个曲目,或某一相对独立、内容情节相对完整的片断(或折、段)唱腔和器乐的全面安排。作曲时充分酝酿,整体安排非常重要。否则,任凭一些零碎的感觉拿来就写,势必杂乱无章。二人转音乐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音乐门类,其唱腔、器乐的整体布局,无疑也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亦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除进行总体架构外,还需音乐创作者理解和处理好各种相互关系。
一、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变化中求统一”是布局构思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这句话,包含着变化与统一之间的某种平衡。刻板的统一,容易单调;而变化太多,又导致混乱。无论是变化还是统一,都要有一定的“度”。假如我们选特别悦耳、动听的唱腔曲牌,无止境地、重复地用在一个曲目中,或运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曲牌,将它们毫无章法的联缀起来,显然是违背了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
一些音乐家,将那些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则叫做主题变奏、对比原则和节奏原则。而导致统一的主要原则,则叫做支配原则、和谐原则和平衡原则。这些原则,它们几乎总是互相结合起来产生作用,形成变化中的有机统一,是音乐结构布局的最高理想境界。
二、重点与一般。二人转唱腔曲牌丰富多彩,且表现功能各异。全部段子,既不能叙事到底,也不能抒情没完。为此,在唱腔的整体安排上,要重点突出,一般带过。凡与曲目的戏剧冲突、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关系不大的,作一般性交代。而展示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则作为重点部分,调动二人转音乐的表现手段,不惜笔墨,着重渲染。这方面,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三、叙事与抒情、激情。二人转音乐属于曲艺音乐,是以叙事性为主的音乐体裁。但从故事情节来讲,仍不乏有浓重的戏剧性因素,以及对主人公内心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此,除叙事性唱腔外,还有抒情与激情性唱腔。三者兼而有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替出现,构成一部跌宕起伏、色彩斑斓的完整的音乐作品。
四、快与慢。二人转艺人常说:“什么玩艺儿什么唱法,唱要有紧有慢,有高有矮,声音有大有小,紧一阵慢下来,高一阵矮下来,否则开头板那么紧,调那么平,末尾还那么大,观众就累了。”为此,演唱速度的安排,是创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当然,速度是通过曲调演唱这一载体反映的。速度的安排忌平忌乱,既不能一快到底,也不能慢起没完;更不能一会快,一会慢。要根据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感情的起伏,要安排的有变化、对比,有层次的展开,同时,也要协调、统一。就一部二人转音乐作品而言,头、尾部分一般速度较快,关键是主体——正文部分,要把慢、中、快统筹安排好,并要在一定的时空内,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转换过于频繁,故其呈现
以块状为宜。
五、男篇与女篇。传统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分为:抱篇(独唱)、一替一番、一替一句、一替半句、对口咬、接声等。建国后,一些新曲目的创作,还吸收、借鉴了重唱、齐唱、合唱等形式。
传统二人转的演唱,其开头部分,一般为造成火爆、热烈的舞台气氛,其演唱形式的安排比较灵活、多变,多用一替一句(旦唱上句,丑唱下句)、一替半句(旦唱上句的前半句,丑唱后半句)、对口咬等形式。而正文部分,则一般运用男、女抱篇(跳入、即进入人物)演唱。遇到大的衬腔时,则由台下演员接声(帮腔)。其尾部,为造成结束前的音乐高潮,增强舞台气氛,则与开头部分一样。这样,头、腹、尾三部分,呈现出一种动、静、动的态势。
六、托腔与塞挂、平板擂。传统二人转唱腔的伴奏方法,基本上归纳有托腔、塞挂、干板擂三种。它们各有特色,并与不同表现功能的曲牌相对应。如托腔,一般用于旋律性较强,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性曲牌,
如、、,以及属民歌体裁的专腔杂调类曲牌。而塞挂(又称垫字),则多用于大篇幅的以突出语言性能的叙事性曲牌,以、、为代表。干板擂则多用于激情性和叙事性两种表现功能兼有的曲牌。
伴奏方法的布局,实际上是一个伴奏色彩浓淡对比的安排问题,为避免“老牛赶山(平推)”、“一道趟”,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设想。
本文来自[范文论文网]www.ikk2.com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