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1)

2022-09-08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dm B.升国旗奏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C.考场的室温约为50℃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mm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尖锐刺耳”反映了声音的音调太高 B.“引吭高歌”反映了声音的音调较高 C.“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很大

D.“一闻其声,便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3.如图,列是研究声现象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敲鼓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B.

广口瓶中的空气抽的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声音响度越小

C.

塑料片在梳子上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的音调越高D.

乒乓球在实验中被弹得越远,人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

4.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5.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6.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

剧院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主要是为了( )

A.减小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

7.用温度计测量放在室温为15℃房间中一盆沸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面经过80℃这一刻度时,温度计读数表示的是(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

8.在图所示实验中,甲容器中盛的是水,乙容器中盛的是酒精.当温度计的示数为80℃时,乙容器中酒精已沸腾.继续对甲容器加热,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2

A.酒精的沸点是80℃

B.甲容器中水将保持80℃不变,直到酒精全部汽化完 C.酒精温度会随甲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而升高 D.酒精温度不会随甲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而改变 9.0℃的冰与0℃的水比较( ) A.冰冷

B.水冷

D.以上判断都不对

C.水与冰冷热程度一样

10.如图所示,小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形成的过程要放热,“热气”形成的过程要吸热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11.小明学习了汽化和液化后,对书本练习的第4题感到疑问,于是他回家动手实验,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却没有烧着.关于纸杯没有烧着,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12.如图所示,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均装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容器A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的水( )

3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不能达到沸点,但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能达到沸点,也能沸腾

13.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

A. B. C.

D.

14.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执行我国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如图为“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固定在舱内的情景,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以“神舟十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陈冬为参照物,景海鹏是运动的

15.为了应对西安的雾霾天气,西安城区机动车辆开始限号出行,以降低空气的PM2.5,PM2.5值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6m

B.2.5μm=2.5×10﹣5dm

4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5m 16.下列各图中,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D.

B.

C.

17.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18.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19.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2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5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21.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

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能减小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错误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22.对平均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可以求它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可以测量

D.100m比赛过程中,最先到达终点的选手平均速度大

23.对一物体测量长度为34.57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

A.1mm、34.50cm、0.07cm B.1mm、34.5cm、0.07cm C.1cm、34cm、0.57cm D.1cm、34.5cm、0.07cm

24.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6

B.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25.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小明的身高为172 .

②人的心脏跳动10次时间约为9.8 . ③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 .

26.小明在听音乐时,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妈妈告诉他将音量调小些.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使声音的 降低;从环保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在 处减弱噪声;同时依据声音的 小明还可以分辨出是哪位歌手在演唱. 27.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测定地震,这种声波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Hz到20000Hz之间.

28.如图1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如图2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 .

29.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7

30.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3,则速度之比是 .

31.摄氏温标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是规律制成的,体温计读数时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32.如图所示,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 (升到周围气温以上/降到周围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就会在甲壳虫背上 (物态变化)形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

33.小宇是学校课外气象小组的成员之一,如图是他制作的湿度计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组成,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长期被湿球包裹请你根据图示回答: (1)使用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值,原因 .

(2)空气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越高,空气湿度就越大,根据这个规律请你判断:湿度计上的两支温度计的差值较大时空气的湿度越 .

34.一支没有刻好刻度的温度计,插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长度是5厘米;然后插放在烧杯内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30厘米;若用温度计去测量某液体,水银柱长度是15厘米,则液体的温度是 ℃.

8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图象2分,共16分)

35.(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

(3)若把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原因是 .

36.在课外实距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2.8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

(3)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37.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9

(1)小丽实验中的两处错误是: 和 .

(2)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2所示.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小丽想要节约一些酒精灯的燃料,并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采取措施是 .

(4)当水温接近90℃时,小丽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如表是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温度/℃

0 85

1 87

2 89

3 92

4 94

5 96

6 97

7 98

8 98

9 98

10 98

①请你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②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是97℃、93℃、99℃,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

四、计算题(每题4+4+5分,共13分,要求过程清晰,公式清楚,步骤完整) 38.11月3日西安三号线通车,放便了市民的出行,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全长39.15公里,设车站26座,其中地下站19座,高架站7座,单程行驶时间66分钟.

(1)求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当列车以平均速度在两站之间行驶了4min,求这两站之间的距离? 39.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2 s后听到回声,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声=340 m/s)

40.高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

10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则汽车在此路段是 (选填“超速”或“不超速”).

11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dm B.升国旗奏国歌的时间约为50s C.考场的室温约为50℃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mm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升国旗奏国歌的时间接近50s.故B符合实际; C、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室温与此差不多,在23℃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70μm=0.07m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尖锐刺耳”反映了声音的音调太高 B.“引吭高歌”反映了声音的音调较高 C.“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很大

D.“一闻其声,便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12

【考点】音调;响度;音色.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A、“尖锐刺耳”表示声音的音调太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引吭高歌”表示声音的响度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很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闻其声,便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进行分析辨别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列是研究声现象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敲鼓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B.

广口瓶中的空气抽的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声音响度越小

C.

塑料片在梳子上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的音调越高

D.

乒乓球在实验中被弹得越远,人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

13

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敲鼓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故A的说法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广口瓶中的空气抽的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声音响度越小,故B的说法正确;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塑料片在梳子上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的音调越高,故C的说法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乒乓球在实验中被弹得越远,人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的说法错误. 故选D.

4.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然后再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两者相互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图示所示是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14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故选A.

5.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而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二胡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6.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

剧院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主要是为了( )

A.减小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 【考点】回声.

【分析】由于会堂、剧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15

【解答】解: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用温度计测量放在室温为15℃房间中一盆沸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面经过80℃这一刻度时,温度计读数表示的是( ) 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无法判断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也就是说,外界的温度会先作用于温度计液泡内的液体,使液体的温度改变,从而发生热胀或冷缩的变化.

【解答】解: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只有15℃,低于这一温度,因此不合题意;

B、这一刻度还没有达到沸水的温度,也不合题意;

C、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是先使温度计内的液体温度变化,从而发生热胀冷缩,进而指示出不同示数的,所以符合题意; D、因C正确,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在图所示实验中,甲容器中盛的是水,乙容器中盛的是酒精.当温度计的示数为80℃时,乙容器中酒精已沸腾.继续对甲容器加热,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酒精的沸点是80℃

B.甲容器中水将保持80℃不变,直到酒精全部汽化完

16

C.酒精温度会随甲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而升高 D.酒精温度不会随甲容器中水的温度升高而改变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解答】解:酒精的沸点是78℃,而不是80℃,如果是80℃,当水杯中温度计的示数是80℃时,酒精只达到沸点,但还不会沸腾.现在酒精沸腾了,说明80℃超过酒精的沸点,酒精开始沸腾,但是酒精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故A、B、C错误. 故选D.

9.0℃的冰与0℃的水比较( ) A.冰冷

B.水冷

D.以上判断都不对

C.水与冰冷热程度一样 【考点】温度.

【分析】根据温度的概念来作答.

【解答】解;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相同也就说明了物体的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故选C.

10.如图所示,小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形成的过程要放热,“热气”形成的过程要吸热

17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人眼看见的“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的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即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雪糕时,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而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是由于从壶中热水汽化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故“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的. 故选A.

11.小明学习了汽化和液化后,对书本练习的第4题感到疑问,于是他回家动手实验,发现水烧开了可纸杯却没有烧着.关于纸杯没有烧着,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 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当水沸腾时,需要从外界不断吸收热量,使与水接触的纸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达不到纸的着火点,因此纸杯没有燃烧.

【解答】解:纸的燃点大约是180℃左右,而水在100℃时沸腾.

当纸杯里面装了水,用火焰加热纸杯底部时,纸杯吸热升温,并迅速把热量传递给水.

当纸杯里的水吸热升温至沸点时,水开始沸腾. 这时,继续加热纸杯,水温却不再升高.

所以,只要纸杯中有水,纸就不能达到燃点而燃烧了.

18

故选D.

12.如图所示,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均装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容器A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的水( )

A.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不能达到沸点,但能沸腾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能达到沸点,也能沸腾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知道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

【解答】解: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容器A内的水沸腾,继续加热,根据沸腾的特点可知A容器内的水温度将不再变化,所以容器B内的水温度能达到100℃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容器B内的水不能沸腾; 故选B.

13.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

A. B. C.

D.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蒸发吸热,故温度计示数下降最快的就是蒸发最快的,而加快空气流动可加快蒸发.

【解答】解: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可以加快蒸发,观察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中温度计液泡上既沾有酒精,又加快了空气流动,所以蒸发最快,蒸发吸热,

19

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 故选D.

14.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执行我国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如图为“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固定在舱内的情景,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以“神舟十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陈冬为参照物,景海鹏是运动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AB、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过程中,航天员随飞船一起运动,航天员和地面之

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B正确;

C、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所以航天员和飞船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航天员相对于“神舟十一号”是静止的.故C错误;

D、航天员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景海鹏与陈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陈冬为参照物,景海鹏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15.为了应对西安的雾霾天气,西安城区机动车辆开始限号出行,以降低空气的

20

PM2.5,PM2.5值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5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

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解答】解:A、2.5μm=2.5×10﹣6m;故A错误; B、2.5μm=2.5×10﹣5dm;故B正确; C、2.5μm=2.5×10﹣4cm;故C错误; D、2.5μm=2.5×10﹣6m;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各图中,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D.

B.

C.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解答】解:A、刻度尺没从整刻线开始测起,读数误差比较大,所以A错误; 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B错误;

C、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错误; 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故D正确; 故选D.

21

17.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解答】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故选:C.

18.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2.35cm.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 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要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用8s通过的路程除以8s,即得到两人的平均速度,从而进行比较.

22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错误;

C、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小明的速度是v==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故D错误. 故选C.

19.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m/s,故C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图中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左飘,说明此时有向左吹的风.

甲火炬火焰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火炬不动,风把火焰刮向左;

二是火炬向右运动,风相对于火炬向左,把火焰刮向左;

三是火炬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火焰刮向左. 对于乙火炬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火炬的火焰向右飘,只有使乙火炬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大于风速;如果乙火炬向左运动的速度等于风速,

23

则火焰竖直向上(因为此时风与乙火炬相对静止);如果乙火炬向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则火焰向左飘.

【解答】解: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火焰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火焰的方向明显和旗子方向相反,如果乙向右运动,火焰只会更加向左偏.所以,乙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 故选B.

2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分析】(1)根据s﹣t图象找出同一时刻a、b、c对应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判断三图象对应速度的大小关系; (2)由图象判断5s内,三图象的路程差;

(3)根据图象a、b、c的速度及它们5s的路程差,根据题意选择答案.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经过5s后a的路程为sa=5.5m,b的路程为sb=2.5m,c的路程为sc=1m,由此可知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大于c的速度,

由题意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乙可能是b、c,甲可能是a、b;﹣﹣﹣﹣﹣﹣①

由题意知,运动5秒后,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而a和b的距离大于2m,a和c的距离大于2m,可见甲、乙可能是a、b,也可能是a、c﹣﹣﹣﹣﹣﹣② 综合①②可知,甲一定是a,不能使b、c.

24

故选A.

21.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

B.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就能减小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错误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①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解答】解:A、误差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因此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故本选项正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与测量时多估计几位数字无关,故B错误;

C、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与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无关,故C错误;

D、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A.

22.对平均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可以求它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可以测量

25

D.100m比赛过程中,最先到达终点的选手平均速度大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2)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测出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4)利用公式v=分析即可.

【解答】解:A、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可以用v=来计算它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

B、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B错误;

C、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可计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根据v=可知,路程一定,时间越少,速度越大,最先到达终点的选手用时少,所以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B.

23.对一物体测量长度为34.57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数据的准确值和估计值分别是( )

A.1mm、34.50cm、0.07cm B.1mm、34.5cm、0.07cm C.1cm、34cm、0.57cm D.1cm、34.5cm、0.07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其它都是准确值. 【解答】解:

在数值34.57cm中,“5”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准确值是34.5cm,估计值是0.07cm. 故选B.

24.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

26

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B.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由图象间隔可以判定小球的运动情况;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由BD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

【解答】解: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点的间距减小,故小球做减速运动,故A错误.

B、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点的间距减小,故小球做减速运动,故B错误; C、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为:v==

,故C正确.

,故D 错误.

D、由与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为: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25.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小明的身高为172 cm .

②人的心脏跳动10次时间约为9.8 s . ③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 m/s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

27

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①小明的身高为172cm,符合实际;

②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9.8s符合实际;

③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故填1.4m/s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cm;s;m/s

26.小明在听音乐时,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妈妈告诉他将音量调小些.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使声音的 响度 降低;从环保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同时依据声音的 音色 小明还可以分辨出是哪位歌手在演唱.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响度;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知道: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将音响声音调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不同歌手的声带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歌手;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音色.

27.中国地震网通过接收到的 次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测定地震,这种声波人耳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20 Hz到20000Hz之间.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次声波的产生,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

【解答】解:次声波一般是在地震、海啸、核爆炸等情况下产生,且人耳听不见

28

次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故答案为:次声波;不能;20.

28.如图1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 振动 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 音调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如图2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 甲、丙 .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且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且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物体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拨动尺子时,尺子会振动发出声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声的音调也不相同;

振幅描述物体振动幅度,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如图,甲和丙的振动幅相同,故甲丙的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振动; 音调; 甲、丙.

29.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12.50 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0.1500 m/s.

29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照片中小球两位置之差就是小球运动的路程,读取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求出小球的路程S及走这些路程所用时间t,然后由速度公式求速度V. 【解答】解:

(1)由照片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小球在A点的位置坐标为0cm,在F点的位置坐标是12.50cm, 则小球由A到F的路程为S1=12.50cm.

(2)小球由B运动到F所用时间t=0.2s×4=0.8s,通过的路程为S2=12.50cm﹣0.50cm=12.00cm, 则它的平均速度为V=

=

=15.00cm/s=0.1500m/s.

故答案为:12.50;0.1500.

30.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2:3 ;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3,则速度之比是 3:5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两车间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1)设运动时间是t,

两车速度之比===;

(2)设路程是s,

30

两车速度之比===;

故答案为:2:3;3:5.

31.摄氏温标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是规律制成的,体温计读数时 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1)摄氏温标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

1等份是1摄氏度.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3)体温计有特殊结构: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弯管,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 【解答】解:

(1)摄氏温标中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3)在体温计玻璃泡与直玻璃管之间有一个极细的细管,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人体来读数. 故答案为:0;热胀冷缩;可以.

32.如图所示,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 降到周围气温以下 (升到周围气温以上/降到周围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就会在甲壳虫背上 液化 (物态变化)形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

31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小水珠,是液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甲壳虫掌握的这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是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在甲壳虫背上液化形成水珠.

故答案为:降到周围气温以下;液化

33.小宇是学校课外气象小组的成员之一,如图是他制作的湿度计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组成,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长期被湿球包裹请你根据图示回答: (1)使用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值,原因 温度计周围棉球上的水汽化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 .

(2)空气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越高,空气湿度就越大,根据这个规律请你判断:湿度计上的两支温度计的差值较大时空气的湿度越 小 .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环境的湿度越大,液体蒸发越慢.

【解答】解:(1)玻璃泡用湿布包着的温度计,湿布上的水分蒸发时,从温度计

32

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包湿布的温度计示数比另一个的示数小; (2)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空气的湿度越小,越干燥,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空气的湿度越大,越潮湿,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

故答案为:(1)温度计周围棉球上的水汽化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2)小.

34.一支没有刻好刻度的温度计,插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长度是5厘米;然后插放在烧杯内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30厘米;若用温度计去测量某液体,水银柱长度是15厘米,则液体的温度是 40 ℃.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25(30厘米﹣5厘米)表示,即1厘米表示4℃,再根据温度计在液体中的实际长度10厘米(15厘米﹣5厘米)得出液体的温度.

【解答】解:水银柱5厘米时的温度是0℃,30厘米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厘米水银柱表示的温度=100℃÷(30厘米﹣5厘米)=4℃,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15厘米﹣5厘米=10厘米,液体的温度=10厘米×4℃=40℃. 故答案为:40.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图象2分,共16分)

35.(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发声体在振动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 空气能传声 ;

(3)若把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 乙图 ,原因是 真空不能传声 .

33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 (2)而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 (3)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因为没有介质了.

【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音叉是振动的,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却能发生振劝,所以空气能传声,故答案为:空气能传声;

(3)因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乙图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生振动,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故答案为:乙图、真空不能传声.

36.在课外实距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不变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2.8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0.32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纸锥的质量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换用质量不同的纸锥,

34

分别测出其下落的最大速度,观察纸锥下落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 (3)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 A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根据照片判断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是否相等,然后判断纸锥做什么运动;求出纸锥由A到B的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纸锥的速度. (2)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图象,找出与纸锥运动相符的图象.

【解答】解:(1)由图示照片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内纸锥的路程越来越大,并不相等,因此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是先变大后不变; 由A到C纸锥的运动时间t=2×0.2s=0.4s,纸锥的速度v==32cm/s=0.32m/s;

2)①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由纸锥的运动照片可知,在相等时间t内,纸锥的路程s越来越大,由v=可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

由图象可知,A的图象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大,故A正确. 故答案为:(1)先变大后不变;0.32;

(2)①纸锥的质量;②换用质量不同的纸锥,分别测出其下落的最大速度,观察纸锥下落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A.

35

=

37.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小丽实验中的两处错误是: 温度计碰到容器底 和 读数时,视线没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2)小丽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2所示.图 甲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小丽想要节约一些酒精灯的燃料,并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采取措施是 适当减少水量 .

(4)当水温接近90℃时,小丽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如表是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温度/℃

0 85

1 87

2 89

3 92

4 94

5 96

6 97

7 98

8 98

9 98

10 98

①请你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②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是97℃、93℃、99℃,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

(2)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是有明显区别的,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的是沸腾时的情况,由大变小的是沸腾前的情况;

(3)水的质量、水的初温、火力的大小等都会影响水的加热时间; (4)①绘制图象时要找准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依次画点描线;

②要判断几支温度计是否标准,可用这几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液体的温度.若所测温度不同,则温度计有问题.

36

【解答】解:(1)图中实验的两处错误是温度计碰到容器底和读数时,视线没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水沸腾时,内部各个地方的水都在汽化,气泡在上升时里边的水蒸气会越来越多,加之越往上水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来越大;沸腾前,底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液化回水,气泡会越来越小.所以可以判断(a)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要想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温度等. (4)①根据表中数据,先画点,再用平滑的曲线描出即可,如图所示:

②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故答案为:(1)温度计碰到容器底;读数时,视线没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甲;

(3)适当减少水量;(4)①见上图;②将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四、计算题(每题4+4+5分,共13分,要求过程清晰,公式清楚,步骤完整) 38.11月3日西安三号线通车,放便了市民的出行,地铁三号线一期工程全长39.15公里,设车站26座,其中地下站19座,高架站7座,单程行驶时间66分钟.

(1)求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7

(2)当列车以平均速度在两站之间行驶了4min,求这两站之间的距离?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直接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时间.

【解答】解:(1)由题可知,全程的路程s=39.15km;时间t=66min=1.1h 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由v=可得: s1=vt1=35.59km/h×4×

h=2.37km.

≈35.59km/h;

答:(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5.59km/h;

(2)当列车以平均速度在两站之间行驶了4min,则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35.59km.

39.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 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2 s后听到回声,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声=340 m/s)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驾驶员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解答】解: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2s=4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s=

=

=360m.

答:按喇叭时距山崖有360m.

38

40.高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3)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则汽车在此路段是 超速 (选填“超速”或“不超速”).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①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求出单趟用时,利用s=vt求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②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求出单趟用时,利用s=vt求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两次距离之差为汽车行驶的距离;

③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行驶时间t1=×0.5s=0.25s, 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汽车行驶的距离:

s=s2﹣s1=85m﹣51m=34m; (3)汽车行驶34m用的时间:

39

t=△t﹣t1+t2=1.3s﹣0.25s+0.15s=1.2s, 汽车的车速为: v==

=

m/s=

×3.6km/h=102km/h.

因为102km/h大于100km/h,所以汽车超速.

答:(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85m;

(2)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为34m; (3)超速.

40

2017年4月12日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