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社零概述 .........................................................................................................................2
1.1、社零概念 ........................................................................................................................ 2 1.2、社零构成 ........................................................................................................................ 2 1.3、社零分类 ........................................................................................................................ 3 1.4、统计方法 ........................................................................................................................ 3 二、 社零影响因素 .................................................................................................................4
2.1、我国社会消费品市场 .................................................................................................... 4 2.2、影响社会消费的因素 .................................................................................................... 7 三、 社零与其他指标的关系..................................................................................................9
3.1、与 CPI 的关系 ................................................................................................................. 9 3.2、与 GDP 的关系 ............................................................................................................... 9 3.3、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 10 四、 附表 ...............................................................................................................................10
4.1、全国主要城市社零排名 .............................................................................................. 10 4.2、网购占社零的占比趋势 .............................................................................................. 11
一、 社零概述
1.1、社零概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
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其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
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给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
会等,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它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
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1.2、社零构成
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总额占主体,从各类批发零售所占比例可以了
解一个城市近期批发零售的发展状况以及需求状况。
②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指标反映了近期家电批发零售的需求和发展动态,对于家电
企业可以根据这一指标了解市场情况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数据收集要求以月度为单位,
统计指标值,并计算同比变化。
1.3、社零分类
按消费形态分指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划分为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两部分。其中,商品零售是
指售卖非生产、非经营用实物商品的金额,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商品
销售额;餐饮收入是指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包括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限额
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餐费收入;
按行业可分为商业零售额、饮食业零售额、工业零售额等;
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全民所有制经济零售额、集体所有制经济零售额、个体经济零售额、中外合
资和外资独资经济零售额等;
按销售对象可分为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农村的农业生
产资料零售额等;
按商品类别可分为食品类零售额、日用品类零售额、文化娱乐品类零售额、衣着类零售额、医
药类零售额、燃料类零售额、农业生产资料类零售额等。
1.4、统计方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调查方法是采用全面统计方法和抽样调查两种方法相结合。按照国
家统一规定的划分标准,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建立名录库,实施全面统计
调查,由这些企业按月向当地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逐级汇总而得。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汇总,就形成了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经过多年的实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和严格的
管理制度。限上企业逐一进行调查,通过网上方式直报。对限下企业和个体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在调查组织、网点抽选、调查资料采集、调查资料审核、调查资料汇总、调查结果发布等各个流程
都日趋完善。
二、 社零影响因素
2.1、我国社会消费品市场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稳定发展。商品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规模不断扩
大,销售热点纷呈,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稳定、
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一)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多年来,市
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
度和选择空间增大,特别是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 IT 商品,方便居民出行的汽车,用于改善人们居 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等大量增加,使市场商品供求结构更趋合理,居民对
商品的挑选余地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保持了平稳
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002 年的 4.8 万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18.4 万亿元,增长 2.8 倍,年均增长 16.1%,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
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差距不断缩小,校 2011 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4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16.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5.7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17.2%。这一变化表明城乡市 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三)市场销售热点纷呈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加速了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住房、汽车、
通讯电子、教育、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
2003-2011 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车类、通讯器材类、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电、音像器材类和金银珠宝类。对零售额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
石油及其制品类、汽车类和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时,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消费比重不大的升级消
费品,也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四)餐饮收入稳步增长
近几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
团聚的次数增加,各种商务活动增多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增加了
餐饮消费,餐饮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在零售总额中的市
场份额不断扩大。2011 年,餐饮收入达 20635 亿元,是 2002 年的 3.7 倍,年均增长 15.7%,对消费 品市场拉动作用明显,每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 11%以上。 二、促消费政策成效显著,“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助推市场繁荣活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和部分商品下乡 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了消费结构升
级,尤其是家电下乡政策实施 4 年多来,收到多赢的政策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对扩大消费、拉动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商务部统计,2011 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 销售 1.03 亿台,实现销售额 2641 亿元,比 2010 年分别增长 34.5%和 53.1%。截至 2011 年底,全国 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 2.18 亿台,实现销售额 5059 亿元,表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取得 了一定成效,对保持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假日消费”带动市场繁荣
从 1999 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对启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也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看,每年“黄金周”期间,国
内重点旅游城市所监测的部分商业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商品销售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速度均快于所
在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据统计,2011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铁路等共运送旅客 创下历史之最;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 7000 亿元,比 2010 年“十一黄金周”增长 17.5%。“假日消费”迅速发展成为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三、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或不便等问题,商务部在 2005 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现 代商品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使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得到
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大为改观。在大中城市,完善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鼓励农产品直供直销,在
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生鲜超市、连锁菜店等固定售菜场所,在孝远、散等缺乏菜市场的社区设立流动
售菜车、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时段市场,适应不同社区不同人群需要,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代农产
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一)流通各行业齐头并进,各种业态竞相发展。
多年来,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尝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显示了强
大的生命力,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
国内零售市场的重要业态。截至 2011 年末,全国有连锁零售企业(集团)2411 个,年均增长 12.1%, 推动了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的快速增长。2011 年末,连锁零售门店数 19.6 万个,年均增长 19.7%;营业面积 1.4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 22%;实现商品销售额 3.5 万亿元,年均 增长 29.9%。2011 年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实现商品零售额 2.4 万亿元,年均增长 27.2%。
二是专业店、专卖店规模增速显著,仓储会员店单位营业面积商品销售额最高。2011 年连锁零 售企业(集团)中,专业店的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分别占
47.2%、44.4%、36.9%和 60.4%,远远高于其他业态。2003-2011 年,专卖店的门店数、营业面积、 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的年均增速最快,超过连锁零售企业(集团)11.4、13.6、12.2 和 10.3 个百分 点。
(二)网络消费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上购物以其产品丰富、价格实惠、
购买便捷、送货上门等优点,已渐渐成为居民流行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国家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
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为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环境,
引发了居民网购热潮。据统计,2011 年,邮购及电子销售业零售额比 2010 年增长近一倍。同时, 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相关商品的消费。2011 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 额比 2010 年增长 27.5%,增速比 2010 年加快 5.7 个百分点,是 16 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网上购物、 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正在兴起的消费新
热点。
(三)商品交易市场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
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
2002 年以来,我国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2 年末,全国有亿元 市场 3258 个,到 2011 年末已发展到 5075 个,年均增速 5.7%。 (四)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增长仍居领先地位
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它们充分发挥规模大、
环境优、信誉好的优势,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品市常尤其是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凸现,
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尝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
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2011 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 8.5 万亿元,占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 46.7%。 (五)流通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1 年底,中国加入了 WTO,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给中国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首先是关税降低使国内市场上诸如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尤其是进口商品销售价格
下滑,带动了消费;其次,外资纷纷投资中国市场,世界级零售商业巨头迅速进入中国;第三,加
速了消费的国际化,不少国际名牌商品能以与发达国家市场同步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第四,促进
了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现代化建设,组成了一批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
理方式,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十六大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
稳较快发展,为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增强了购
买力;三是国家实施了扩大内需,尤其是促进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释放消费潜力创造了有利
条件;四是充足的商品供应保证了居民多样性的需求,商品价格的基本平稳,为消费创造了良好的
市场氛围。由于我国消费需求空间和潜能很大,内生动力强劲,支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
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消费品市场持续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
2.2、影响社会消费的因素
总体来说,影响消费的因素有 9 点,分别是历史和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利率 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物价水平、税收杠杆与收入分配调整、消费金融和政府支出结构。
历史和文化传统:相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东方民族往往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并将文化因素,
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归结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因素。有专家研究的结论是,约 42%来源于两国 居民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剩余的 58%来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和有关制度的差异。从消费储蓄比例的长 期基本态势考察,我国的消费率之所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或者说储蓄率之所以远远高于世界
平均水平,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第一位的。
人口结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被抚养人口由未成年人和退休人员组成。由于被抚养人口中的
青少年没有任何收入,其消费支出完全由抚养者支持;同时,退休者的消费源自其工作期的储蓄,
因此,一个社会的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即总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将对消费储蓄比例变动趋势产生影
响。其一般规律是,当被抚养人口比例上升时,由于在消费的压力加大的同时,提供储蓄的人,即
工作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因此对全社会的消费倾向将产生向上的推力,对储蓄将产生向下的压力。
反之,总负担系数的下降将向上推动全社会储蓄,对消费则产生向下的压力。尽管人口结构变化对
消费储蓄比例影响的性质和方向是确定的,但由于在短期内人口结构变化极其微弱,其影响力度其
实是很微弱的。
经济增长速度:其一般规律是由于消费刚性的作用,消费者不会随收入变化立即轻易改变其消
费水平,因此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消费率下降,储蓄率提高,投资增长也较快。反之,当经济
陷于不景气时,通常是消费率提高,储蓄率下降,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利率水平:自上世纪 30 年代起,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储蓄决定的影响已为经济学界讨论多年, 但至今在理论研究方面仍没有产生被广泛接受的量化的定论。在我国,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利率水
平对居民的消费储蓄决定有影响,不过一些实证材料似乎对上述论点不完全支持。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讨论我国当前的低消费率形成原因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往往被
人们指为影响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从理论上可以确定,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
完善将有助于消费率的提高,但在实践中这个问题要远比想象的复杂。我国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改
革实质上是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劳动者比在现收现付制下对自己未来的消费保障要直
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其储蓄意愿将加强,消费意愿将弱化,从而对提高全社会的消费率产生负
面影响。还需要指出,即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提高消费率将产生正向的影响,因其完善过程本
身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就调整消费储蓄比例,提高消费率的设想而言,在短期内不应把更多希望
放在这一领域。
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对消费问题的影响很复杂,涉及到通货膨胀的性质、持续时间、可预见性
等方面,实证检验的结论也不明确,但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通货收缩有可能从负面影响消费增长,
因为消费者期待着通过推迟其消费得到更多收益,而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将有利于刺激消费,消费
者希望通过提前购买消费品或服务以减少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
税收杠杆与收入分配调整:在关于我国消费率问题的讨论中,一个相当普遍的提法就是由于高
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较低,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形成低消费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
得到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收入差距的缩小将有助于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对这一论断,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可以接受。
消费金融:消费信贷对提高消费率究竟能有多大贡献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判
断。对一个消费者个体而言,消费信贷的完善仅仅是使其年度间的消费倾向发生变化,即高消费倾
向的年份提前,似乎并没有什么其他本质性的影响。如果把观察的角度从一个消费者扩大到消费者
整体,由于各个消费者高消费年份不同分布的相互抵补,因此从长期的全局的角度看似乎也很难说
消费信贷的完善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长期平均消费率。
政府的支出结构:一般来说,扣除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政府支出可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
分别计入全社会消费和投资。因此,就调整全社会消费投资比例率而言,如果政府在其支出中提高
消费的份额,降低投资的份额,无疑将对整个社会消费率的提高和储蓄率的降低做出贡献。支出结
构的调整应当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最直接的可影响全社会消费储蓄比例的工具。
三、 社零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有关机构选取 CPI、GDP 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者三大指数对社零增速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实证探索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结果证实,除了消费者三大指数与社零基本不相关,其他三大
指标均与社零有一定的相关性。
3.1、与 CPI 的关系
CPI 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水 平的重要指标。
整体名义社零当月同比和整体月度 CPI 两者正相关,同期回归显著程度和拟合程度最高,CPI 增 长对于消费的增速起正向影响作用,还未到达因物价上涨抑制消费增长的拐点。
食品类、服装类、鞋帽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电器音响等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品类消费增
速与 CPI 走势基本不相关,金银珠宝类和汽车类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与 CPI 存在一定相关性:金 银珠宝名义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与 CPI 领先 1 期相关度最高,呈正向变动关系,说明预计价格上涨, 提前 1 月购买的消费特征最明显;汽车类名义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与交通通讯及服务类 CPI 回归系数 大体显著,呈正相关,领先 4 期的拟合度相对较高,接近中度相关,说明预计涨价,消费者提前 4 个月会提前购买。
3.2、与 GDP 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 GDP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
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实际社零年度增速和 GDP 年度增速呈正向变动关系,滞后 2 期相关性开始显现,滞后 3 期相关 度最高,接近高度相关。说明经济走强,整体收入增加,对 2-3 年后的消费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也符合我国人民的消费传统,先储蓄,2-3 年后储蓄和本年收入总额较大后再提高消费。
3.3、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社零年度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度增速回归结果显示滞后 4 期拟合度最高,达中度相关, 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要 4 年后才体现,可能与 初始投资期和建设完成期有一定的时间差相关。
四、 附表
4.1、全国主要城市社零排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