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第一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1956)演讲稿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期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历史。
这是我今天演讲所涉及到的大概内容,主要是讲新中国成立的辉煌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序幕。【图片】这是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以下五点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其一,是毛泽东在1949年12月2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的一句话,他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其二,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15日开幕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讲的一段话 :“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又是怎样克服所面临的严峻困难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追剿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任务。开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图片】这是当年的人民代表会议会场、这是土地改革时的老照片、这是当时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方面,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 资料显示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3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20%,工农业主要产品的
年产量均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第三方面,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切外国军队被迫撤走;收回了海关的治权,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国门的钥匙。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当时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曾先后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使全党震动,全国人民振奋。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上述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真诚地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一些曾经对新中国、新政权、新道路抱有某种疑惑、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相信,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前半段以错误为主,后半段以成就为主。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的主流和主线究竟是什么? 一部新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领导各族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五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于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下,中国终于从一个受人欺辱的小国发展成为当今的一个独立自强的大国。
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告诉我们:新中国的发展史不能被割断。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人艰苦创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今天取得的宝贵经验,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累而来的。取得成就的启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这段历史给予我们的基本结论。这就是我今天所讲述的全部内容。
接下来我将介绍我们组的组员的分工,没有所有人的努力也就不会有你们所看到的 我们组的组长是蒋婷婷,演讲者万娜,PPT制作:黄涛和张靖,资料收集时李旭和石庆宇,内容整理是范清清和龙海霞,撰写演讲稿时张洪苇和黄琴 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第二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 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二)新中国面临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主要是: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当时,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敌人
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三句话:“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三)党和人民政府的主要工作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在追剿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任务的基础上,摧毁旧政权,普遍召开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它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长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200多万土匪,仅在两年多时间内就被次第肃清。
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到1950年3月物价即基本稳定,从而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解除了人民过了几十年的因物价飞涨而带来的痛苦生活,使国家和国营经济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初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以利于统一调度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切外国军队被迫撤走;收回了海关的治权,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国门的钥匙。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的情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
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中国政府还在美国侵略军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近三年的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进城前,党对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普遍进行了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教育;进城后,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同国民党官员的腐败风气和旧军队欺压百姓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曾先后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使全党震动,全国人民振奋。随即又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这些举措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第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社会主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7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其一,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此
阶段的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而中心工作是恢复国民经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地宣告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长达一百年多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历史,彻底地解决旧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具有伟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教材作了很好的说明。请看当时的情景:(插入新成立的录像)--------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胜利地开展系列工作:
一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解放了全中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了解放。
二是领导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营经济中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解除了人民过了几十年因物价飞涨而带来的痛苦生活。
三是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从而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
四是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951底到1952年,开展了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随即又发起了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共和国此后发展牢固的基础。毛泽东说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上下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建立前三年,我们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得如此干
脆、利落、彻底。特别需要指出,在此过程中,对旧旧中国官僚资本的没收和国营经济的建立,既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就为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充分条件,有机地将两个革命阶段衔接起来。
其二,1953年1月至1956年底,是全面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新的社会秩序开始确立、人民民主政权得到的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应该通过哪一种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毫不犹豫地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如,根据国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 社会的主要矛盾,国营经济长足发展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中个体经济不断分化,不能满足工业化不断增长的需要,等变化的国内国际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新路线。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人口如此众多、情况复杂的国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虽然有若干缺点与不足,但是,没有发生当年苏联改造时所遭遇的强烈的那种社会震荡,而顺利地完成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应该说这是一种奇迹。与此同时,我们顺利地开展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不用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以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榜样的,从而建立起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所谓“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句当时普遍流行的话语,集中地反映出人们的共识,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真诚的愿望。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敏
锐地意识到了苏联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特别是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总结国内外的经验,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再次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力图摆脱苏联模式,寻找出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如何以苏联的缺点和错误为借鉴,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建设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9月中共八大作出的关于国内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变化,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论断。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都是最重要的成果。相应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十年建设,奠定了共和国此后持续发的牢固基础,泽惠至今。
然而,这一探索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给共和国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济上由于急于求成和脱离生产力发展现状的而片面追求更高、更纯的所有制,而在1958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导致1959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严重损失,这最重要的原因,政治上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等,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将阶级斗争引入了人民内部和共产党内部,伤害了一大批无辜的同志,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了破坏,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发展的先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这十年中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是探索过程中的错误。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绝非为一己私利,一党一派私利所犯的错误。用民主人士张自忠先生的话来说,“这是公错。”
第三,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脱离了实际; 第四,中国共产党能够认真检查并纠正所认识到的错误。这些错误及其纠正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国内外历史、社会、制度、思想的因素,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在这一时期,全局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左错误占了统治地位。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后窃取了党和国家相当领导权力,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各级领导干部、各届群众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了粗暴的践踏,建国十七 年辛勤的劳动成果大量被毁,人民的思想空前混乱,无政府主义、极左思潮泛滥成灾,横行。更令人惋惜的是,**使中国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期,而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四小龙、正利用这一机遇,使自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党和人民对林彪、四人帮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顽强的抗争。正是经过这场斗争,文化大革命的损失得以减少,共和国保持了完整,而且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外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胜利地捍卫了祖国的安全;建成南京长江大桥;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一大批国家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如果没有文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1976年10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大**。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这一过程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同样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虽然在文革犯了严重错误,但仍然属于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其主观动机是想保持、维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这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注意的。
第四阶段: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迄今,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多的徘徊,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
线,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在此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辛努力,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发展道路、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在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共和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步入了辉煌时期,朝着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苏的方向奋勇前进。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这是正确。 从这些历史性成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第一,新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全面的巨大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要不存在偏见,每一个人都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多年,是中国全面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十多年,是中华民族开始全面复苏的五十多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列的五十多年。与受尽列强任意侮辱欺侮、阴霾埋天、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与发展滞后、**不宁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实属独领风骚。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个更加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中国新的盛世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东方出现。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皆为之自豪。新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国内来说,这是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保障;从国际来说,则加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为
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自己的新贡献。在苏联、东欧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新中国的和平崛起昭示着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成为抗拒资本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人类和平的强大动力。
第二,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不懈努力进行探索和奋斗的结果;
历史的发展永远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活动。当庆祝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其中所包含的前人所做的贡献,例如,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薄一波同志认为,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这一论断十分公允。毛泽东虽然在文革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的从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若干 正确分析,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辟新的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前人的错误,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后人总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所认识,有所前进。总之,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今天的成就,绝不能以今人之私而判定昨日一概为非。
第三,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三个选择”的正确性。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集中证明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那么,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史,更坚定了中国人民这一选择。中国人民从这段历史中切身体会到三个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复兴、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面前仍然有着相当多的困难,如国际风云变幻,霸权主义、强权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等敌对势力,公共或隐蔽地威胁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的不少的差距,台独势力的猖獗,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第三篇: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示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使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乱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社会政治趋向稳定,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史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 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在对外开放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本国的发展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第五,在国防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
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和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民军队,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这些巨大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科学结论。在新的世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就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和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二:从当时的历史上看,主要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很成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共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
19.6%,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原私营工业产值一倍多,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说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为今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第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第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
资本主义”等。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四,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完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质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造。如在探索刚刚起步时,毛泽东就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此后,毛泽东
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初步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个理论上的创新都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其他方面的创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实践创新作为基础,同时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并形成了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正是党在总结历史和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成果。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观念一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从根本上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首先突破计划与市场对立的传统观念,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开始由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计划与市场并重转变,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尝试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结果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搞活了经济,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党通过不断在理论上总结、创新,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作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决策,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理论创新又成为了实践创新的先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完全推倒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最
终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经济活力大大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深入贯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
第四篇: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知识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内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5、2001年,中国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6、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衣:服饰多样化、展示个性;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住:居住面积扩大,装修、环境明显改善;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乘坐飞机、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比例
四、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要求我们怎么做?不断学
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劳动就业观念的变化: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六、启示:①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改革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 第五篇:从新思潮到维新思潮
从新思潮到维新思潮
一、听我讲过去的历史故事(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故事1距梁启超出生还有33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不久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身在扬州的魏源渡江而来。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万感苍茫”,“倍觉中国官府对外国政事之全然不知”,遂彻夜长谈。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所写的《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当晚,林则徐将书稿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全部交给魏源。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并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他在《海国图志原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而作。“
学习行为1:魏源基于什么背景、在哪本书中表达了何种基本思想?用你的历史语汇重新表述魏源思想的含义;并且用现代化史观阐述它的思想价值。
故事2距梁启超出生还有12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鏖战江南,作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此时正洋务运动兴起,谈洋务者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这种思想,并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到梁启超呱呱坠地时,脱胎于洋务派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的设想。梁启超23岁那年,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就在这时《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时,洋务派干将张之洞发表《劝学
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猛烈批判维新派,反对政治制度改革,此时离“百日维新”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学习行为2:从冯桂芬到张之洞,学西方求变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与魏、林的思想有怎样的师承和发展关系?简述其演化历程
故事3(1890)18岁的梁启超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也结识了33岁的康有为,投其门下,同赴广州万木草堂,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在广州,康有为写下《孔子改制考》等著作。1895年春康梁再次赴京会试,发起“公车上书”。随后梁主持北京《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并赴长沙主持时务学堂,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文章,充满激情地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要伸民权、设议院。然后,再赴澳门筹办《知新报》,1898年回京参加变法运动,看到了新出版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深为进化论所折服,7月,他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遂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同在朝廷参政,在频繁的政令颁发中忙忙碌碌。9月政变发生,梁亡命日本,时年26岁,在日本他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学习行为3:维新思想是否也属学西方求变革的思想?在诸多宣传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中,梁的政治主张更直接也更明朗,且影响更广泛。结合教材和本材料,比较康、梁、严的不同主张,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
故事4当90年代京师(北京)嚷嚷着变法的时候,广东却有一部分人筹划着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部分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断发改装,以示与清政府决裂。当革命派将“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参与组建海外保皇党,创办了《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成为改良派的主将,因其文风的明白晓畅、激情洋溢,影响着一部分知识分子。
学习行为4:兴起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的学习西方、求变革的思想是什么?其实
践价值表现在哪里?梁启超在日的作为及其影响,反映了历史的
复杂性,复杂性何在?
二、帮我理出故事里纷乱的头绪
在梁启超呱呱坠地的19世纪70年代,既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又有了早期
维新派的宪政思想;当梁启超20岁出头正血气方刚时,历史进入了90年代,“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开始对阵“君主立宪”的变法思想,有趣的是,“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受到大部分官员和士大夫的赞赏,光绪帝还在1898指示各省广泛刊发,其实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有很大不同,而更激进的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潮已在暗流涌动,“风起于青萍之末”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接近而立之年的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对阵革命思想,由于其学者功底、文章家的水准,同样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架势……
学习行为5:思想的涌动是浪花翻卷千堆雪,交错层叠,而不是单一的线性递进。试将19
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思想史各切开一个横截面,佐证这一历史认识。
历史故事里涉及到林则徐、魏源、冯桂芬、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串联起
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期间不同的思想往往呈犬牙交错的状态,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九十年代的时候。但即便犬牙交错,也总有一些新出现的主流思想傲然潮头。
学习行为6:梳理线索(1)划分出晚清思想史的历史阶段(2)每个阶段的主流思想的命
名(3)思想史的犬牙交错状态的描述。(4)按照时段与派别、代表人物、主流思想、实践价值四个栏目,制成一张表格并正确填写。
三、助我剖析维新思想的内核
朝士即有言西法者,不过称其船坚炮利制造精奇而已;所采用者,不过炮械军兵而已,无
人知有学者,更无人知有政者。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
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官制之义乃在伸民权、设议院。
——梁启超《变法通议》 学习行为7:(1)“朝士“所言”西法”指什么?(2)“言变法者乃纷纷”的直接背景会是什么?
(3)作者认为变法的“要其大成”在哪里?指出这一“大成”的实质。(4)这一“大成”在1898年6月演化为哪一政治事件?这一事件的实际结果怎样?
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
学习行为8:(1)理解材料中的“国事阽危”和“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历史含义;(2)所谓维新派“小心翼翼地向传统观念求助”,你能找到什么史实作根据?(3)材料中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体现出维新思想的特征是什么?(4)维新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目标”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发表16年后,梁启超参与鼓动的倒袁(世凯)运动结束。同年孙中山偕宋
庆龄到海宁。面对惊涛汹涌、万马奔腾的钱塘大潮,孙中山叹为奇观,挥笔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是什么潮流?民主宪政之潮,少年责任之流。 这是历史潮流还是现实潮流?是历史也是现实。
四、我们一起倾听:历史深处的潮流声响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林则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如此惊叹: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他们开眼看世界了。
梁启超流亡日本两年多以后,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在1900年12月23日发表了评述中国政治命运的文章: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
据材料推断当时的潮流是什么?改革者希望“大清国”如何融入?所谓的“政治灾难”是否发生了?这一“灾难”是什么?
——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进行社会改革。——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流亡日本一百年后,上海社科院李华兴发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戊戌时期,梁启超因感奋国事阽危而升腾起变法自强的使命感,…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是维新志士新旧杂糅的共同心理特征,梁启超也不例外。
当时的世界潮流在“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身上,表现出怎样的中国特征?面对世界潮流,“也不例外”的梁启超表现出怎样的个人品质? ——摆脱不了封建羁绊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振兴国家的使命感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他鼓吹改良反对革命,但并不意味着他走向“民族振兴、中国发展”的反动。且看他1900年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