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学科

2023-09-23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8)

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 (5分)

正确答案:B.音调

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5分)

正确答案: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

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 (5分)

正确答案:C.卫星的绕行速度为

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 (5分)

正确答案:B.

5、……可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 (5分)

正确答案:选项缺失

6、……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7、……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8、……题目缺失 (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

二、简答题(2)

暂缺

三、案例分析题(2)

11、……(1)什么是比热容(4分)

正确答案:(1)什么是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①质量;③受热均匀;④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⑤温度;煤油;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 (3)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根据,

可以有几种方法呢?

生:保证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吸收热量多,谁的比热容就大。 师:吸收热量

多少怎么来判断呢? 生:看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 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看谁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大,同样的,也可以加热相同时间来保证吸收热量相同,比较他们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比热容小。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来进行。那在其中为什么要用搅拌器来缓慢搅拌呢? 生:让物质受热均匀。 师:回答的很准确,为了让液体上下受热均匀,我们可以缓慢的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同时呢,我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时,石棉网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使其受热均匀。

12、……下面是教师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 (1)阐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分) (2)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存在的(12分) (3)设计一个教学方案(12分)

正确答案:(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换句话说,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 (2)①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依然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对待,课程内容改革之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味地让学生结合教材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③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看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定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也不会学,而且

学的没有情趣。所以,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定义过于简单。 ⑤教学提问: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进行否定,评价也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和甄别的功能,没有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会的知识依然没有理解,会降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能够流动。那空气也可以流动,是不是空气中也有压强呢? 学生:可能有吧。 教师:这个大气其实是同样具有压强的。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和一个吸管,谁能过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将牛奶喝到嘴里。 学生尝试之后回答。 学生1:老师,我发现吸不上来,吸管上面有个洞。 教师:那为什么有个洞就吸不上来呢?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释。 教师:当我们喝牛奶时,用力一吸,使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这样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管内上方气体压强,于是液体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嘴中;而我们将吸管上挖一个洞时,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和外界的大气压强始终相等,不存在“压强差”,所以液体不会被压入嘴中。大家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2:吸盘、拔火罐等。 教师:那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这个动画,也就是课本上的实验,同时思考铁皮罐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3:不盖盖子的时候不会发生变化,盖上盖子可能会变瘪。 教师播放动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教师:那谁能试着说一下原因呢? 学生: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准确。其实,如果盖上盖子,水蒸气无法对外扩散致使罐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当用冷水浇罐子时,罐内热气遇冷重新液化为水,那么由于密封外界大气进不去,即此时外界压强大于里面压强。这样罐子就会被外界大气压“挤”瘪。而如果打开盖子,浇冷水的时候,因为外界空气可以进入罐内,铁皮罐就不会被“挤”瘪了。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理解了。

四、教学设计题(2)

13、……(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4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作出光的折射规

律示意图正确答案:(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 答: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并解释图9的光现象。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关于铅笔的魔术,大家注意观察一下这只铅笔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水折断铅笔”实验) 学生:发现铅笔在水中被折断了。 教师:那铅笔是真的被水折断了吗,大家在看看刚才这只铅笔。(教师把铅笔从水中拿出来) 学生:铅笔没有被折断。 教师:那为什么铅笔在水中会出现“折断”现象,而在空气中却没有变化呢? 学生:(陷入沉默) 教师:其实这是因为光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为了观察这种光现象我们可以用激光笔发出光线通过水中,大家观察一下光会在水中显示什么现象。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在水中加上一些牛奶或肥皂水。(教师演示用激光笔发出光线射入水中的实验) 学生1: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了空气中。 学生2:还有一部分光在水中发生了偏折 教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基本上发现了它的规律,为了能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现象,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画出这个光路。 学生:(开始画出光路图)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教师:根据上一节我们学习的光反射的示意图,大家试着总结一下光折射的规律。 学生: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

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教师:很不错,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那大家能利用这个规律给刚才老师表演的“水折断铅笔”的小魔术揭一下谜底吗? 学生:当把铅笔放入水中后,铅笔分为了两端,一段在空气中,我们能直接看到,而另一段在水中,当水中铅笔反射的光出来时会先通过水,再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眼睛中,所以这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铅笔仅仅是铅笔的虚像,所以从整体上看就感觉铅笔被折断了。 老师:大家解释的非常好,看来已经明白了光的折射规律。

14、……题目缺失

正确答案:(1)题目缺失 (2)《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认识物体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实验中,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以及初步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鉴别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 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用具 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橡胶棒;金属棒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电工在安装设备的时候,如果导线不够长,往往需要接一段。而电工在接导线的时候时会把导线外面的皮扒掉,接好导线芯之后在缠上黑胶布。 师:电工为什么要扒掉导线外面的皮呢? 生:因为直接接在一起并不起作用,只有导线里面的铜线连在一起才有效。 师:为什么接好导线之后还要缠上黑胶布呢? 生:因为这样能防止漏电伤人。 为什么铜线接到一起才能导电,为什么缠上的黑胶布就能防止电伤人呢?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体和绝缘体。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新课,更有利于新课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是张开的,B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1)如下图所示,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开有什

么不同?

生:用橡胶棒相连,A、B的张角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用绝缘体连接,发现A、B的张角没有变化,则电荷不会在绝缘体中流动。 (2)如下图所示,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连接在一起,观察A和B的张角有什么变化?和橡胶棒的现象一样吗?

生:用金属棒相连两个验电器,现象与橡胶棒的不同,此时A的验电器的张角变小了,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师:这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生:这说明了验电器B也带电了,由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教师总结:上面实验说明了,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在橡胶棒中没哟发生移动。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实现对比,现象更加直观。 (二)导体和绝缘体 上面实验也说明了金属能够导电,有的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 师:还能举出其他导体的例子吗? 生: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相反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棒。 师:还能举出其他绝缘体的例子吗? 生:玻璃、塑料、纸张等。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属导电的模拟图,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指出:在金属中,有部分电子可以脱离电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的移动,这样的电子是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环节三:巩固提高 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上面没有电子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D.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不容易导电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以及金属导电的原因。 作业:把酒精灯的火焰靠近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稍微合拢些,这说明验电器的电荷减少了?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高中物理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8)

1、……图1所示为某高中物理教科书的一个实验 (5分)

正确答案:D.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猫突然把桌布从鱼缸下拉出 (5分)

正确答案:B.鱼缸在桌布上和在桌面上的滑动时间相等

3、……P、Q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 (5分)

正确答案:B.Q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4、……电吉他中电拾音器的基本结构 (5分)

正确答案:A.选用了铜制金属弦

5、……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初态 (5分)

正确答案:D.②过程先吸热后放热

6、……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 (5分)

正确答案:B.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7、……关于原子核 (5分)

正确答案:C.衰变成 要经过6次β衰变与8次α衰变

8、……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 (5分)

正确答案:B.

二、计算题(1)

三、案例分析题(2)

10、……OACO为置水平面内光滑闭合金属导轨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

的哪些知识点。(4分)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6分)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10分)

正确答案:(1)检测学生的知识点,三角函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公式综合应用。

11、

……下面为某实习教师在“力的合成”一课上的教学片段。 (1)简述平行四边形定则。(6分) (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12分) (3)设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片段或思路。(12分)

正确答案:(1)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2)该教师虽然能够采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是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语言过于严苛,没有把握好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①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对照PPT和教材机械式的进行实验,并未考虑学生是否真的明白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意义,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节课中无法学会学习,体会到实验的乐趣;②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还存有疑惑,以及提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而是直接给出了平行四边形定则;③学生未真正的理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直接让学生机械式的进行习题的练习和对知识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理念。 (3)设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片断或思路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中的例子,试着猜一猜分力和合力可能有着有什么关系? 生:他们的作用效果相同,分力的大小之和等于合力。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接下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看我们实验台上的器材,谁能试着设计一下实验,来验证分力和合力的关系? 生:分别用一只手拉动橡皮条和同时用两只手同时拉动橡皮条,让橡皮条拉伸相同的距离,比较这两次手的拉力。 师:那怎么才能准确的知道手的拉力多大呢?需要用什么仪器? 生:弹簧测力计。 师:对,用弹簧测力计,通过上面的示数我们就能知道两次合力和分力的大小。但是力是矢量,既有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怎么判断呢? 生:就是橡皮条拉伸的方向。 师:非常好,大家的想法非常多。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多测量几组数据,用不同根数的橡皮条多测几组数据,每次要记录好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方向,即合力

的大小和方向、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现在呢,老师将完整的实验操作步骤呈现在PPT中,同学们根据教材和PPT来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四、教学设计题(2)

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4分) (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分)

正确答案:(1)答:可用于分子动理论中的扩散现象的教学。 (2)答: 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液体放在一个试管中会发生怎么样的现象呢? 生甲:可能会按照倒入的顺序在试管中分层。 生乙:我认为会混合在一起。 (学生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思考非常积极,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到底会怎么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具体的实验来一探究竟。(向学生展示课桌上的实验仪器) 师:我先在桌子前的烧杯中放入半杯清水,老师右手边还有半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接下来老师导入其中我们一起来看看会怎么样的现象发生?(教师通过长颈漏斗慢慢地把蓝色硫酸铜溶液注入杯底) 师:同学们看看现在烧杯中的两种液体是怎么分布的? 生:两种液体分层在烧杯中,蓝色硫酸铜溶液沉底分布。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蓝色液体与清水渐渐融入一起了(同学们惊讶的说了出来)。 一段时间后…… 师:现在同学们看看液体是如何分布的? 生:整个烧杯的液体都变成了蓝色,但是颜色比之前要淡一些。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确实烧杯中的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了,颜色也变淡了很多。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你们能解释这种现象么? 生: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但是为什么两种液体会融合呢? 生: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于物体把握的很清楚。确实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所以两种溶液可以相互融合,相当于稀释了溶

液,颜色也与之前比淡了一些。 师:同学们,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扩散。 师:那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举出生活中其他扩散现象的例子么? 生甲:老家的煤球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以后,拿走煤球发现煤会渗入墙体。 师:非常好,生活体验很丰富。同学们还能举出别的例子么? 生乙:家人烧的茶叶蛋,卤了一段时间后,能发现酱油的色素会渗入鸡蛋中。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都非常好,所以说扩散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学们要仔细留意身边的实验现象,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1)简述左手定则的内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洛伦兹力的方向”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不少于300字)。(24分)

正确答案:(1)答:左手定则,主要判断与力有关的定律。将左手平展,让磁感线穿过手心,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则四指指向电流所指方向,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受力的方向。 (2)答: 《实验:洛伦兹力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洛伦兹力的方向,能够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能够对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提高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热情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洛伦兹力的方向。 难点:能够在不同条件中准确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阴极射线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谁能说说具体的内容? 生:左手伸直,磁感线穿过手心,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则四指指向电流所指方向,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受力的方向。 师:描述的很准确,那么我们想一下,电流形成的原因其实就是自由电子在移动,那么我们来想想,如果是自由电子在磁场当中运动,是不是也会受到力的作

用呢?这个力的方向向哪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与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建立课程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状态。 (二)新课内容 1.实验猜想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阴极射线管,并简单说明其原理,让学生们明确当接入高压电源时,我们能看到电子束的径迹。 老师引导:想一想,如果在电子束的周围加上向上匀强电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猜想:因为,电流从微观来看就是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射出的电子束可能会偏转。 教师追问:向哪个方向偏转呢?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2.实验演示 教师实验前进行提问:你看到的磁场方向向哪?电子的偏转方向向哪? 教师用蹄形磁铁在电子束的路径上加上磁场,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当电子束从右向左运动,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电子束向上偏转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而会对接下来的分析做好铺垫,让学生轻松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追问:那么我现在将电子束的运动方向调转或是将磁场的方向进行调换,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教师多次演示,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调换电子束发射方向或是调换磁场方向的其中一个,电子束的方向会发生不同方向偏转,那么既然我们知道能够通过电流和磁场的方向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并且,电流也是定向移动的电子形成的,能否通过左手定则来判断电子束的偏转方向,也就是电子在磁场中的判断方向呢? 3.交流与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此时学生可能由实验现象和讨论总结出:将左手手掌伸展,让磁感线穿过手心,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则四指指向电子移动的反方向,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电子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 进而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是正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又如何判断呢? 学生思考后能够得出,如果是正电荷移动时,四指指向正电荷移动方向。 此时由教师介绍: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为洛伦兹力,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并且判断其受力方向时,将左手手掌伸展,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方向,则大拇指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在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方向。负电荷受力方向

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归纳洛伦兹力的方向,虽然此时归纳的并不是十分标准,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知道了知识的来源,更知道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抽取出物理的一般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再由教师归纳出洛伦兹力的概念及准确表述,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最后根据实验现象继续提出疑问:那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了,谁能说说电荷运动方向和受力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此时根据左手定则能够知道电荷运动方向时时刻刻与洛伦兹力方向垂直,进而教师根据向心力的相关知识总结,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其实是匀速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重难点学生已经能够把握的情况下,简单对电荷在磁场当中的运动状态进行解析,这能够让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中电荷真正的运动状态,也能解决学生在观察现象时产生的疑问。 (三)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判断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在判断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判断电荷的电性,那么,根据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受力,当今科技已经研究出了较多成果,例如回旋加速器等等 【设计意图】最后的回顾总结,强调本节课的要点,能够让学生正确把握本节内容,介绍科技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作业:课后查阅有关回旋加速器的资料。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物理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高中物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