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2021-02-03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第一篇: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浅议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梁淑珍 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

[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

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即使是最卓越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其认识成果也必须经过逻辑的加工,找到其逻辑的根据。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辨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3]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4]。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

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换言之,发散和收敛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是为了收敛,收敛是发散的必然结果。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二者均不可偏废,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其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个体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只注重收敛,而忽视发散,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活动进行。同样,如果只注重发散,而忽视收敛,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就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的思维,而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实现。西方研究表明,大多数创造性发现都是收敛、发散两种思维互补的结果。即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人的思维沿着一些不同的道路发散,然后又运用收敛思维,综合发散结果,敏锐地抓住其中最佳的线索。使发散性结果去粗取精、升华发展,最后促成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所以,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

另外,创新思维还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辉映;点式、线式、面式甚至体式思维的整合等等。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

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第二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写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文艺作品后,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从课堂环境来讲,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

从课外环境来说,如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从课内到课外,如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积累知识、表象,鼓励思维

仅有创造欲望,没有知识表象和思维是不能创造出新形象的,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象,并对某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才能进行创造想象,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学好各门功课知识外,还要认真观察社会,积累各种表象,并对这些表象深入思考。积累表象的基本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写读书(报)笔记。

三、传授思维方法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以后,不善于思维,创造的火花依然不会迸发,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极其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法

它是借助相似联想,创造新形象。如传说中鲁班发明锯子,根据蝙蝠而发明的雷达。……、拟人法

它赋予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言行、精神情感、智慧等,如“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小鸟在枝头上快乐地唱歌”。通过拟人,创造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新颖。、对比法

它是运用相反联想,创造新形象。如由甜想到苦,由贫困想到富裕。通过对比能更鲜明地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或对立,并寄托强烈的情怀。、夸张法

它是把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着重突出出来,以形成新的形象。如某些笑话、漫画、文艺作品中的喜剧情节,以及童话中的一些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法制造出来的。进行夸张训练时,应注意夸张的客观依据,不能漫无边际,毫无根据地夸大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对象,分清敌、友、我的界限,掌握分寸,不可一概而论。、

状动法

其法两种:一是以形写神,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某一概念或性质。如表现张某“骄傲”的神态,可以这样描述:李某与张某谈话,张某大腿翘至二腿,躺在沙发上,嘴里叼着香烟,两眼盯着天花板,将烟圈一个个吐向天花板。李某一本正经地汇报情况,张某以鼻答之“恩、恩 …… ”;一是以静写动,即围绕一幅画想象出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事情的发展情况。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静观默想,神思飞跃,使画面栩栩如生。、排列法

排列也是创造。同样三匹马,田忌在比赛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孙膑运用新的排列顺序,结果是同样的三匹马,却反败为胜。、组合法

即把已知形象的某些成分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如中华民族的图腾 ―? 龙,还有狮身人面像、美女蛇、美人鱼等都是运用组合法创造出来的。、移植法

它是某种概念、理论、方法移用到新的领域,如把几何证明方法、证明程序移植到议论文写作指导中,驾轻就熟,易懂易记,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理论。、变换角度法

它是指有意识地变换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另辟溪径的思维方法。有人在研制干胶生产过程中,多次实验,干胶总是不干。后来研究人员变换思维角度,想到人们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就是需要不干胶这种产品,如纸箱包装封品,托运货物标签粘贴,因此发明了不干胶产品。

上述 9 种思维方法,可独立运用也可综合运用。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训练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训练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出现正是对该问题的具体举措。其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受限的原因。通过对具体改革内容的分析,对改革目标的研究,从中得出了教学方面如

何科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方面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能力;考核方面如何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三大关键问题。针对以上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训练模式;受限因素;改革内容;关键问题;实施方案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

自1999年以来,经过十三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已经突破700万大关,在数量上居世界首位,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总人口量[2]。对于现阶段我国国情而言,虽然本科生数量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也与此同时达到了世界前列先进水平。反而数量与创新质量的不协调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缺陷。正如现在很多复杂工程问题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国外发达国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面临实际复杂工程情况,大多数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于在经过多年培训工程实践后仍不具备该能力。而西方相同层次水平大学生处理这种情况则是显得更加的具有创新意识。

据统计,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0:1,但我国高校创新的主体人员却集中在占高校人数比例相对较低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中[3]。从以上数字的极大反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来自于高学历研究者,这也进一步说明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若能有效的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我国的科研创新水平、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将会进入更高层次。

作为工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和实践性,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且包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论[4]。随着我国对基础建设力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超级工程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更加复杂的工程问题也不断涌现。而这也更加充分反映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我国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新的形势下,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5-6]: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能力;能胜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具有终身学习和保持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胜任复杂多变的职业岗位。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既要懂得多,又要在该基础上有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在本领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难关。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受限的三大原因 (一)本科固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都只是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学,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接受层次,不能进一步思考,只会源源不断的接收新知识,并不能够及时理解创新。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面临课本知识以外的实际工程问题不具备创新意识,不知所措。

(二)应试教育的固定思维

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考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考试方法,很多选择的是记录笔记并尽量记住其中的所有内容。这是实行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其充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考试的逐步增加思维不断被应试教育所吞噬,这样即使在最后考试中能获得满意的分数,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往往是只会墨守成规不懂得创新变通。作为当代大学生,其具备的不仅仅的取得高分能力,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不具备自学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于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并不具备创新的基础。对于创新的实现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但多数学生对基础并不重视,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愿向师长请教,久而久之基础也就溃散了。再者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灵活,片面的看待吸收,不能够自主地将基础知识联系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导致了能力的不足。以某本科院校为例,其本科生自学能力现状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号召学生参与科研技术创新等活动,以达到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为了号召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培养者应当根据时代发展实时调整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思维训练培养模式,即时订立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从而为我国土建行业注入有活力的血液,使得土建行业蓬勃发展;为土建行业人才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改革内容

(一)教师分配改革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缺乏创新行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长期的高校教学,模式单一,不太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更多的是完成教学课时任务,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是学生的行业灵魂指导,?τ谕聊竟こ绦幸刀?言,在师资引进方面应当吸收经历过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创新经验的工作,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接收更多的前沿课题以及更多的工程经验,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向行业创新方向发展。师资力量应当充分分配与各个年级,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应当使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低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授课,在行业入门时由丰富经验教师领入将会进一步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潜在的研究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可以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创新能力检验体系及课程改革

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高校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以及素质学分制。对于这一举措,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该部分体制改革,充分突出综合能力评价,从而增加检验的全面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以下几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当注重及时更新内容,不断更新,使学生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程前沿性,新颖性,向世界先进行业水平教学看齐;以及教学课程设置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实现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以达到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激发。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训练实践方面变动

对于学生而言,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时发现自我问题以及充分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以便体会实践工程中的快乐及成就感。不应因学生个体差异歧视部分学生,充分树立学生自信使其积极完成实践环节,鼓起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热情,使其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燃起渴望。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三大基本属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创造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社会和市场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比例都大于4:1,而在发达国家此比例接近为1:1。一些高校长期推行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严重降低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使得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意识和实践经验,导致人才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低下,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师资力量跟不上以及固定的思维培养模式所限。

高校培养目的本应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科生相对于高学历学者所具有的优点在于其思想活跃,想法独特,对于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故对于本科生而言,提早实行本科生选择导师的制度是有必要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导师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助跑者,

也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引路人。

四、改革目标

本申请项目拟结合申请者多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经验以及专业教学的工作体会,调查分析制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试图从师资分配改革、考核体系及其课程设置改革以及实践环节改革等方面尝试并研究出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对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拟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一)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构建,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系统

自主创新意识进而创新思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在高校培养模式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应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课堂内外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已有知识,提出自我看法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训练模式方面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应当在高校中普遍推行并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积极调动学生创新意识性,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科研点,通过自身学习探索结合教师指导完成项目训练,积极开发自我创新潜力。这些由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项目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而其主旨同样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非结果。而重点应当放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想法交流,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实践环节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能充分考察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储备、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个人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实践环节的改革比较复杂,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学生个人的专业特长和志趣爱好,选择最合适的实践方式。由于实践环节具体实施方式多样,实施效果评价和考核标准亦难以统一界定,如何结合不同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给出合适的改革建议和具体措施是本申请项目拟解决的第三个关键问题。

六、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一)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大四本科生已经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及相关实践,完整的接收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实施任务,对于本行业的了解以及自我的定位大于低年级学生。故对郑州大学生土木工程以及其他相邻领域工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对于这部分学生调查可以更加贴合问题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度。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互相交谈随机结合的调查模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大四本科生个人定位、科研兴趣方向、自我创新能力打分、对目前我校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看法以及对改革方向的建议。

(二)考核方面如何检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我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层面还未建立考核体系,现有的学分制和考试模式不能反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体系格外重要。对于现有的评优评先制度应当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部分考察因素;对于现有的考试制度也应当进行一定改革突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性认识;对于现有的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增加一定学科外课程。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面如何科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服务。学校应当充分调研行业领域,向行业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并记录其存在的实际工程复杂案例以及突发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全新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实际情况处理模拟评分。并应当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其创新能力积

极性。在课程之外还应当结合学科竞赛以及各类创新活动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创新基金,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想法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科技创新,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学科竞赛推动培?B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 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学校组织的竞赛,学校以及老师应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参加竞赛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不足,更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中学会新知识增加自己的能力更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铺垫,学校和领导应当充分注重从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科竞赛可以采用不同年级学生组队形式完成,并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工作制度。在项目完成过程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优秀团队,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学科竞赛项目流程图如图2所示。

七、结论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所有年级本科生都应调动其积极性并鼓励其参与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实施过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应当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以及新时代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创新意识、高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在面对各种复杂工程状况都能够得心应手,很好的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故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训练培养对于我国的土木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新华网.2012年03月12日

[2]朱娴,吴涧.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08-112.[3]赵彤渊,蔡敦波,鲁统伟.工科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及实践[J].河南科技,2012,(7):42-43.[4]赵军,张猛,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0-144.[5]魏新江,张世民.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08(S):4-6.[6]付华.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2013,24:62-63.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摘要] 国家的富强靠创新,民族的兴旺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

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 1

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

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是一系列独特的人格特征,即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和冒险性,它反映了精神整体结构的独特性倾向。创新精神是创新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品质的综合。创新精神反映了个人的创新特质,同时也成为支配创新实践的动力因素。

二.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 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

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积极引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1).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创新能力

从学生自身来看,一些学生因为对专业的不了解、不感兴趣而厌学的现象日益突出,表现在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强化时间观念,做好学习计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前提。

2).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会使思想僵化。而运用创新性思维,则可能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即使是在考虑到可能性最大的方法时,也要考虑到可能性最小的方法,关键是刻意挖掘所有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性思维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它担负着把人类已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任务。其次,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把科学家们的思维策略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永远按照惯常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永远是惯常的东西,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最终抓住问题的实质。其三,要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瞎闯蛮干是不会成功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必须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活动中的难点、疑点,就是科研活动的重点;创新要注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功的就坚持,失败的就改进。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以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3).严肃校风校纪,完善教育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其学习氛围和环境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有效性。营造好的学习风气和条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学校应严肃校风校纪,创建并完善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首先,课程设臵要做到科学、合理;其次,相应保障学生学习渠道的畅通,做到图书馆图书的及时补充与更新,再次,搭建切实可行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最后,建立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设立奖项,鼓励创新。

2、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改革实验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在此期间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真正参与科学研究工,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培养人才应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xiexiebang推荐)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可以分为启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创造的意识应当从小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续写课文、发挥想象能力

续写课文是学生练习作文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

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作者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的拓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作者言已尽而意无穷。如《狼和小羊》、《詹天佑》、《穷人》等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留有余地。我就根据这些课文特点,设计出续写课文的练习作业。《狼和小羊》一课可根据课文结尾“说着就向小羊扑去”这一句延伸情节,让学生想象续写。一种情况是无辜的小羊被凶狠的狼活活吃了。另一种情况是小羊飞快地往回跑时,途中遇到了大象爷爷。大象爷爷用身体护住了小羊,赶跑了凶狠的狼。在这个过程中,小羊是怎样向大象爷爷求救,后来又是怎样感谢大象爷爷,凶狠的狼又是怎样追赶小羊的,又是怎样说的,等等都通过想象补充。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举一反三,拓宽思维

利用教材,找出规律,指导“反三”。如教《时光老人的礼物》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反复出现的句式以后,再让学生想象时光老人把什么东西带给什么事物,让什么东西怎样了。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你把清晨带给人间,让人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快活、健康地成长”。有的说:“你把时光带给世界,让人们尽情地欣赏美丽。”有的还说“你把雪花送给田野,让麦苗温暖地生长”等等。如教《树叶落了》这一课也采取了同样的教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实践中不断地训练,多次让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学会有层次、多方位、深刻地进行思考,逐步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填补空白,承接上下文

教材精选的课文是作家的精品,作者根据创作需要,不会把结果全部亮明,而是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发挥,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忆铁人》第二自然段,铁人批评完阿姨在回去的车上,只说了两句话,且只有两个字,“哦?„„咳!”但铁人的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变化,你能想象出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吗。通过这样填补训练,既加深

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现了铁人从惊讶、羞愧到决心改过的情景。

四、敢于质疑,探索中寻求最佳答案

学习课文时,老师要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提问,允许他们“观点独特”、“同中求异”。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疑问,开始一些学生只能提出个别不懂的词。经过反复朗读讨论,一个优等生提出:“为什么敌人只抽掉木板,而不连铁链也炸掉,让红军掉进河里?”提出这个问题后,大多数学生沉默了。问题提得很独特,具有创新性。我马上让学生对这个同学的提问报以热烈的掌声,肯定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然后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探讨敌人当时的心理。经过讨论,最后学生确定了,敌人以为水流湍急,再加上两岸高山,有重兵把守。就是不抽掉木板,红军也插翅难逃,更何况把木板全部抽掉了。就是飞也飞不过来,用不着炸铁链。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夺桥之险,突出了“飞夺”二字,突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角度转化,同中求异

有些课文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路变化角度,“反弹琵琶”,同中求异。比如在教《穷人》一课后,我提出问题:如果桑娜没有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去,会怎么样呢?学生们说:“孩子醒来后会大哭,甚至掉在地上碰坏,如果经常没人管会饿死或冻死”,那样桑娜的形象就不那么高大了。人们就会说她见死不救。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同中求异,发散思维

发展求异思维,需要由求同思维对比和发现,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从侧面进行分析,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经常是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与作者同一思路上,选出最佳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成果。如教《司马光》一课时,先用“还能用什么办法把掉在缸里的孩子救出来”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看看谁的办法好,为什么,从中能看出司马光是

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在比较中使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得到了理解,思维的求同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之,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知,而不是在老师的机械教育中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教师掌握了这套科学的方法,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才会有所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