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搞好中学生物课教学

2024-06-14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6年第6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同分析,或与该学生直接对话,实现了作业与试卷的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接收并消化。

(作者: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 艳)

131

的交往,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并愿意上教师所教的课程。再次,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有利于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河南省浚县职业高中 雷兰霞)

职高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并将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目标是他前进的方向,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就可以避免无目的、无方向的生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班主任在学生个人目标的确立上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比如:如何搞好中学生物课教学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细心观察、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地取材,收集一些生态系统型的图片,编制介绍当地树木或者其他植物或动物的目录,了解并反映当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教育生活化、生活课题化活动方案并努力实施,如校园花草名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目标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确定个人目标的意义,然后以班集体或小组活动的形式确定学生的个人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达到个人目标的途径,将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也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给学生出题进行讨论,如:①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目标?②人能不能没有目标?为什么?给大家一定时间考虑发言,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发言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老师。下一次班会再让学生讨论“我的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如果遇到了困难怎么办”等问题。接下来与各任课教师结合,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特点、结构,通过前几周对学科的了解和认识,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为自己制订课程目标和详细的学习计划。有了目标学生才能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和意义,才可能爱学习。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激发学生动机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教师应担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掘学生潜能的责任。教师首先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目标,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教育目标和活动,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掌握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注重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再次,教师要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新理念。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即使有点滴进步也要自我奖励,这样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有明确的期待。近年来,职高教师对学生抱有成见,没有信心教学,这种对学生的低期待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明确的期待,并有意识地运用期待教育学生。只有从内心改变对学生的看法,学生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讲好绪论。绪论中包含着生动有趣的学科发展史,其中有许多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必然和偶然的故事,还有一些为科学献身的优秀人物,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重视培养师生间积极的情感。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有科学的指导态度,密切与学生

称、植株构成、叶色叶型、花瓣色泽种类、结构特点、开放时间、受粉过程与类型等,丰富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恋和对大自然奥妙的探索热情。

2.联系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和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类必须利用资源、消耗资源。让学生思考自己家中有没有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不是从地里采掘出来的东西,然后让他们把某一天所利用和消耗的资源全部列出,并追根究源,找出这些资源的起源地。激发学生珍惜生态环境,爱护周围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3.结合课本内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之内吃的一切食物,记录这些食物的产地,分析说明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自我解释说明或写出自己在食物网络中的地位。研究并明确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让学生观察描述群落变化情况。生态系统就像一个群落一样,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一个层级里各要素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另一层级的生态状况,发生连锁反应。如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段时期内某个观察小区(由学生自己定点,观察区可大可小,可多可少)群落的系列变化,如麦田及其杂草的消长变化情况。观察校园操场周围一年内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观察群落变化而获得的生物或生态知识。

5.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促进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方案,以研究本地区特有植物,花卉、树木,观察研究这些植物怎样为当地动物提供栖息地。让学生通过种植本地特有植物、树木,栽培管理一些花草、树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改善校园生态系统。

6.了解、认识、熟悉不同的微生物环境。如考察一片林区、一块青草坪,或者学校附近常有人去的地方,记录下这一地区所有生命形式,分小组讨论: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繁盛?哪些因素使生态缺乏多样性?最后让学生作出结论,写出观察研究总结或报告。

7.模拟“酸雨”、“碱水”的活动。把同一种类的阔叶植物分成甲乙丙三组(有条件的学生自己种些落日红、向日葵供试),让学生用清水浇洒甲组三棵植株,用浓度分别为5%、25%和50%的醋浇洒乙组三棵植株,用肥皂、香皂、洗衣粉洗过手、脸或衣服后浇洒丙组三棵植株,每天一次。坚持一周或一到两个月,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植株所产生的变化,最后记述酸雨或碱水对阔叶植物的影响。

8.调查污染情况。调查本地地表水径流量、固体废物处

132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年第6期

理、工厂的烟雾及污水处理情况,小组讨论并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污染。

(作者:河南省灵宝市实验中学 邢宇星)

德育:职中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寓心理教育思想于德育之中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道德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当学生心理的各方面都正常时,其行为也是正常的;反之,学生心理失常,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可能发生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被持续失常的心理所强化,就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品德问题。不少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时不大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往往把有些学生的孤独感和好静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暴露思想,把焦虑课堂教学中的“问”

一、“问”的方法

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在提问前先叫学生再提问题,往往造成学生无准备下的心理紧张,抑制思维的顺利展开,难以圆满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就不会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只有先提问题后叫学生,给所有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去理解问题,才能达到既可以提高答问的成功率,又可以收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2.不要一味指定。课堂提问一定要先启发学生举手回答。因为不启发学生举手,只一味指定,很难判断所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进而产生教学的盲目性。如果不叫举手的学生,偏叫不举手的学生,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之感到尴尬,挫伤其自尊心,最终影响了提问效果。因此,先鼓励学生举手,先叫举手的学生回答,再启发其他没举手的学生补充,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提高授课质量。

3.不要只叫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提问时只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自然答问成功率高,教学进程快,老师省心,学生省力,但这却会造成少数“尖子生”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言语,不利于中下等生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不要怕他们答错。即使答错了,也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不放弃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的技巧

1.提问内容要明确。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

2.提问内容要紧扣学生实际。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3.提问时机要恰当,不宜繁而多。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学生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

(作者:河南省浚县职业高中 王素玲)

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由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这种把学生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的做法,很可能进一步激化学生原已失衡的心理矛盾,把学生推下品德不良的深渊。因此,德育中教师要有心理教育的思想,正确区分学生反社会行为出现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走出心理失常的泥潭,把由心理失常带来的反社会行为消灭在偶然的萌发状态。

二、寓健全人格教育于德育之中

健全的人格表现为具有连续性,极少有矛盾的言行,利他行为多于自私行为,自信心强,信任他人,能容忍,有气度。从职中生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较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而辨别能力又不强的时期。面对内心动荡不安而外部影响复杂多变的职中生,德育工作者应善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学生自知、自信、自强及适应环境、协调社会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然后,进一步培养他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品德,形成高尚的心灵和社会感,使人达到“君子”的境界。

三、寓意志品质培养于德育之中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良好的意志品质既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呢?方法有很多,如:有意识地创设道德要求与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相互冲突的情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当学生遭受挫折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组织夏令营活动,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等。

四、在理想教育中使学生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

抱负是一个人对自己某阶段要达到的目标的期望,与他的理想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职中生身心发展仍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理想有时比较容易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对困难估计不足。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确立近期目标。如果学生抱负水平太高,就会产生失败体验,从而导致焦虑、烦恼,甚至自卑;如果抱负水平太低,则学生没有前进的动力,终日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确立以远大理想为基础的适合的抱负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江苏省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 陈 成)

【本栏责编 周 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