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2008年9月8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厦门举行的第三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提出了深化和扩大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三点建议,即:全力开创两岸产业合作新局面;积极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努力构建两岸经贸合作制度性安排,并表示:希望可以借鉴CEPA的经验,让台湾同胞享受更优惠的待遇,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如何借助新的契机,实现两岸经贸的直接双向往来,实现双边经济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是两岸都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利用新契机,开创新局面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一直在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扩大两岸贸易往来、便利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法规及措施,使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了多形式、多领域、大规模、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互补互益、互利互惠的两岸经贸合作新格局。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一系列的数字在世界经济史中都称得上奇迹:从1979年到2007年,两岸贸易额年均增长30%,其中大陆自台进口增长了5049倍,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增长了484.75倍,年均增长25.74%;台商对大陆投资从1987年至2007年也增长了15倍。
2005年2月,胡锦涛主席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在这一新思维的指导下,大陆对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加。2005-2007年,大陆对台湾同胞实施了近60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是: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两岸产业合作与技术推广,扩大合作领域;优化服务,便利两岸农工产品贸易和大陆台资企业产品销售;加大力度确保台商在大陆的各项利益。这些政策都从“让利于台湾同胞”的角度出发,显示大陆在处理两岸问题中“将台湾同胞放在首位”的意愿和方针。这些政策也产生了较大的效果,如台湾水果进口零关税措施,岛内相关业者认为,此举不但使台湾水果的成本降低30%左右,也使台湾水果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定价水平大幅提高,其意义非同一般。 大陆对台政策的灵活性与、务实性及前瞻性,得到岛内愿意促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有识之士的认同与支持。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了举世关注的“胡连会”,发表了新闻公报,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随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与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将两岸关系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国、亲、新三党领袖对大陆的访问,开辟了两岸党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对两岸经贸发展采取务实、理性、开放的政策思维,实施了一系列开放两岸经贸往来的举措,诸如开放两岸“周末包机”及未来定期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逐步开放两岸资本市场等等,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因此,两岸都应积极主动地抓住经贸关系发展的新契机,开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二.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早期收获计划”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大陆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台湾因拒绝“一中原则”,而暂时游离于机制性区域经济合作之外。为了支持台湾经济发展,防止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被边缘化,大陆提出了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倡议。鉴于当前两岸在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笔
者建议先启动“早期收获计划”,使之成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起点或前身。所谓“早期收获计划”,就是两个单独关税区在双边实行免关税免配额待遇等方面先达成一致。大陆对台湾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后,便可依照CEPA,进一步扩大对台湾的开放:
-- 从开放领域看,大陆对台湾开放的领域,除禁止开放的国防、宣传、出版等敏感部门外,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皆可实施渐进式全面开放。具体可包括实行优惠的商品贸易准入条件,对于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农工商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或相关条件,可享受比WTO规定更优惠的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降低服务贸易准入门槛,扩大服务业对台湾的开放,如银行、保险、证券、零售、运输、物流、旅游、影视、展览、房地产、咨询、会计、律师、医疗等行业可部分、甚至全部对台湾开放。
-- 从开放程度看,逐步减少或取消两岸间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两地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最终实现货物、资本、人员和信息的全要素自由流动。使两岸形成产业合作高级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和谐、深入、共赢的合作关系。
三.构建两岸产业合作新模式
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应归结为产业合作,根据两岸产业结构的特点及互补性,未来两岸可在现代农业合作、高科技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金融合作、海洋产业开发合作五个方面探索新路径,建立新模式。
现代农业合作。大陆与台湾的现代农业合作是指两岸的企业、个人或其它经济组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政策的协调、农业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重新组合等,提升两地的农业经济效应。加强两地的农业合作对于减少和消除贸易障碍、协调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两地的农业合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合作可在赋予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农民创业园优惠政策的的基础上,增添更为新颖、更为开放的内容。
高科技产业合作。两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各有特色,台湾在多年的科技发展中已形成了自身的优势领域,尤其是在应用技术向产业化转化方面卓有成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机制,在微电子、通讯、计算机、光电等应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有较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和高效率的管理技术,并有一套世界范围的营销网络。大陆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台湾相比则较为薄弱,但与台湾则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大陆拥有较多的科研人员,国家对高科技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支持等,因此,两岸可以充分利用各自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优势,共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区,使双方的资源优势获得最大限度的整合,从而带动两岸整体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台湾相比,大流服务业相对落后,而这正是两岸合作空间最大的产业。未来,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领域,台商可在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领域加大与大陆的合作步伐,同时也可加快在大陆零售、批发、代理、个性化商品、运输、管理顾问、电子商务等行业的投资。目前,大陆仍有很大一部分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具有条件限制,包括申请设立之最低条件、投资形态与外资比例、经营范围及地域限制等,同时,大陆还有部分未承诺开放之服务业项目。台商具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主要有:保险、银行、保全、投资顾问业、货物运输代理、汽车维修等行业,两岸可通过商谈,使大陆对台商在这些领域降低准入门槛。
金融业合作。当前,加强两岸金融业合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并成为构筑两岸产业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两岸金融业的合作远远落后于其它产业的合作,两岸货币兑换与结算困难,两岸直接通汇仅限于人民币和新台币以外的第三种可自由兑换货币,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大量投资贸易往来所衍生出的对两地贸易结算、资金汇兑及投资融资等庞大的金融服务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并大大影响了投资贸易活动的效率。因此,加强两岸的金融合作已势在必行。两岸金融合作可包括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推动两岸金融监管合作、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等。 海洋产业合作。台湾海峡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海峡之间既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又有得天独厚的港湾资源,还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海洋矿产、能源等资源,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优势。随着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全球新的经济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岸的海洋开发合作潜力巨大。大陆可鼓励台资企业直接投资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领域,促进两岸的海洋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只要进一步构建两岸的海洋开发新机制,使两岸海洋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海洋资源开发与合作一定可以取得新突破,并成为两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