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再生产方式在短短30年内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1]
高增长率的高位静止状态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位静止状态。在人口转变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必然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人口是一个总体,我们不但应该看它的数量与增长率,更要看它内部结构的变化,比如老年人口比例、劳动力人口比例、男女人口比例等。实际上,我国正面临的人口问题,恰恰就来源于人口内部结构的失衡。
目前,人口结构问题已取代数量问题,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并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人口老龄化提速,未富先老。 二、少子化日趋严重,未富先少。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时空间的差异,总结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2]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人口结构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是抑制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口结构来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
1.2.1 实践意义
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是空间差异可以在研究中发现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情况,包括了解不同时期楚雄州九县一市人口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时期楚雄州九县一市的性别比、不同年龄阶段的比重来看楚雄州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的地理分布、城乡分布、来看地域结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和民族结构来看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楚雄州九一市的人口结构及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再总结楚雄州人口结构出现的问题。根据楚雄州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优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围家,从古代开始就已经研究人口结构问题,如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主要强调人地结构,认为人口稳定是古希腊社会稳定的基础:到了近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人口结构考察的特点是结合一定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观察人口结构。侧重于考察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经济结构。到了现代,西方有的学者则从纯粹人口学角度.考察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来观察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的学者则进一步考察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口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重视研究人口结构,他们分析人口的行业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提
[3]
出各自所处时代和国度的人口阶级结构 。
国外对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认识到,人口结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可能比人口规模更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复杂和长远得多。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所以国外学者对于人口结构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多:Bloom and W11iamson(1998)较早就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不变”假设的反现实性,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总人口增长率,同时也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纳入了回归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的严格假设条件。Modigliani and Brumburs(1954)、Williamson(1997) 、Canning(1998)、Mason(2006)等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持续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人类对人口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我国从殷商时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注意分析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殷商时代把人口划分为百姓和蓄民两个集团,西周时期人们开始谈论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的问题。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除了记述人口划分外,还开始分析不同人口集团之间的关系。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思想。到汉朝至宋元时期,古代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口的地区结构,他们分析人口地区结构,提出改变人口分布地区结构的政策。明、清时期,由于长时期的战争,人口大批死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结构也存在问题.这样.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新建王朝的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调整人口结构。到了近代,思想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也关注人口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没有过剩人口,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有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如城乡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经济结构f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贫富差距、老龄化)以及人口的质量结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到目前为止,可以将对人口结构的研究分为分散研究和系统研究。人口结构分散研究是指研究人口结构的某个方面,如:黄秋生(2006)讨论了衡阳市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4][5]
展;虞丽萍(2007)总结了人口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李杰义(2008)研究了城市人口
[6]
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及其对策;蒋云赟(2009)探讨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
[7][8]
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巴曙松(2011)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冲击中国经济;冯海
[9]
芳(2011)进行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陈仲常(2011)分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市场化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叠加效应等等。人口结构系统研是指将众多的人口结构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如由刘长茂主编的《人口结构学》从人口自然结构(包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人种结构)、人口经济结构(包括人口产业结构、人口职业结构、人口收入分配结构、人口消费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口阶级结构、人口民族结构、人口宗教结构、人口语言结构、人口婚姻家庭结构)、人口质量结构(包括人口体制结构、人口文化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包括人口自然地域结构、人口行政区域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五个方面对各种人口结构的状况、变化规律及其社会经济意义进行探讨;由马洪和孙尚清主编的《中国人口结构研究》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民族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构成、职业结构、劳动人口群之间的收人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智力结构、消费需求与经济结构12个方面研究我国的人口结构。该书没有像刘长茂主编的《人口结构学》那样将人口结构进行归类,但是研究人口结构的内容没有根本的差异。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结构问题已是一个国内外都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内对于综合系统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不多,大多基于理论性质研究;结合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的实证研究,多
数是从人口结构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出发研究其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国外对于人口结构的研究多侧重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说,国外在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与国内相比成熟很多。国内目前关于人口结构的研究都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等,但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罕见,也正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才导致在人口结构方面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创新。
虽然对人口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没有检索到从系统人口结构的角度研究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结构的相关文献或著作,更没有检索到在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在探索区域未来人口规模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文献。
关于楚雄州人口结构研究的很少,只有崔昌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做了研究,楚雄市人口分布及少数民族空间集聚状况初步研究,它们侧重于人口空间上的分布,都没有对楚雄州的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差异做过研究,所以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是空间差异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能为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
1.4 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口结构的内涵 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3大类。 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结构和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
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也称“人口老化”,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界限这样一种人口现象。按国际标准, 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7%以上就叫人口老化,按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10%以上叫人口老化, 就叫属于老年型人口的地区或国家。 (3)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或劳动力资源人口,指的是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而不涉及其参加劳动与否。为了精确地进行统计,各国一般都把某一年龄区间规定为劳动年龄,在此范围以内的全部人口均称为劳动年龄人口,减去其中不具备或已丧失劳动力者,加上不在劳动年龄以内但实际参加了劳动的人数,就是劳动力人口。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劳动年龄人口视作为劳动力人口。关于劳动年龄的界限,国际上无统一规定。我国的规定是: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与一些国家所实行的男女皆为15~64的标准相比,约少1/10.很显然,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关系很密切.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资料法
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查阅并分析相关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对人口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现状、相关理论方法、前沿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获取该研究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1.4.2.2 比较法
文章在分析楚雄州人口结构演化的过程中,主要依托于楚雄州199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运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对楚雄州人口结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时思路相对明晰,进而才能针对不同的分析,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建议。 1.4.2.3 定量分析法
通过性别比来判断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失衡。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计算公式:性别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当性别比低于105,人口性别结构属正常,当性别比为105~107,人口性别结构属正常或略偏高,当性别比高于107,属略偏高或偏高。
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和方法:
(1) 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
少年儿童、老年等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人口比重,其中:
少年儿童比重=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年人口比重=≥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2) 老少比
老年人口与儿童人口之比率称为老少比。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3) 抚养比
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按国际常用的划分方法,又有以下三种指标:
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65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抚养比是衡量劳动人口负担的很常用的指标。当生育率伴随少年儿童比重开始下降时,
由于老人比重一时不会明显上升,因此总抚养比连续降低,其时间一般将持续几十年,这时因劳动力供给充沛,劳动人口负担轻,而被称为“人口红利期”。直到老人比重的增大超过少年儿童比重的减小,使总抚养比上升,“红利”窗口即告关闭。 (4) 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以下两等份的年龄值。 (5) 年龄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一段长时期内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它大致判断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为此,国际上常根据前述几项指标,将各种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属于静态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属于动态的为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次对应的,其涵义是指属于年轻型者,人口数量将逐渐增长,成年型则相对稳定,老年型将趋于减少。(见表1)
表1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类型 年轻型(增长型) 成年型(稳定型) 老年型(减少型)
0~14岁
(%) >40 30~40 <30
≧60岁 (%) <5 5~10 >10
≧65岁 (%) <4 4~7 >7
老少比 (%) <15 15~30 >30
年龄中位数(%)(岁)
<20 20~30 >30
2 研究区概况
2.1
楚雄州基本情况
2.1.1 楚雄州地理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
图2-1 楚雄州地理位置图
楚雄州辖1市9县,分别是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禄丰县、元谋县、武定县、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南华县。
2.1.2 楚雄州自然地理状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
[10]
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
楚雄州境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全州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
[11]
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
楚雄州土地总面积4388.7万亩,其 中耕地238.36万亩,水田123.95万亩。土壤共有19个类,其中耕作土壤类14个,自然土壤类5个,以紫色土分布最广,红壤次之。紫色土上层不厚,蓄水能力差、抗蚀能力弱,但富含磷、钾,适宜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尤其是烤烟。红壤土层一般较厚,结构较好,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薯类、豆类等作物。此外,水稻土是最主要的耕作土壤,楚雄州有12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坝地区。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
[12]
好,栽种粮食产量高。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涉及41个矿种,产地和矿化地达431处。
楚雄州地处金沙江和元江的分水岭上,境内无天然湖泊,也无入境暗河,水资源多由大气降水形成。楚雄州多年水资源量为68.67亿立方米。州内的地面河流分属金沙江和元江两大水系,蕴藏量达117.7万千瓦(不含金沙江干流),宜开发量为25.21万千瓦。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相继建起了武定大响水(1200千瓦)、禄丰花桥(2400千瓦)、双柏鱼庄河(3200千瓦)、大姚天生桥(3700千瓦)、永仁他皮里(2000千瓦)、元谋虎跳滩(2700千瓦)等一批电站。1998年建成投产的双柏县老虎山电站,装机3.7万千瓦,年发电量1.74亿千瓦/小时,是楚雄州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楚雄州的植物种类有6000多种,主要是森林、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等。楚雄州有林地面积1731.3万亩,森林面积1633.6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60.69%,森林覆盖率达39.5%。州内常见的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金丝桃、滇橄榄、杜鹃、冬瓜树等。草本植物以香茅、龙须草、野古草、金球花为最多。药用植物以薄荷、大黄、黄连、茯苓最为有名。
州境有野生哺乳动物110多种、鸟类有390多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鱼类85种,其中长臂猿、懒猴、云豹、绿孔雀、黑颈鹤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2.1.3 楚雄州社会经济状况
2014年全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 经济总量再攀新高
全州GDP总量突破700亿元大关,由上年的632.5亿元增至701.8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13年的5.4%提高到2014年的5.5%,提高0.1个百分点,增速快于全省(8.1%)2.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一产156.3亿元、二产297.3亿元、三产248.2亿元,增长6.5%、14.1%和9.4%,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速均分别快于全省0.2个、4.8个和2个百分点。分县(市)看,6个县(市)GDP超过40亿元,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楚雄市GDP突破250亿元,达269.1亿元。
(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3.0∶41.8∶35.2变化为22.2∶42.4∶35.4,一产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0.6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县域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改善。县域工业规模继续壮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上年的209.8亿元增加到231.6亿元,增长12.9%,比全省快5.7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239家,比上年净增42家,其中楚雄市、禄丰县、大姚县三县市企业数量就达到115家。 (3)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全州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为47.8%,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中的一、二、三产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6%、72.64%、19.76%,拉动全州GDP增长4.3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
2.2 楚雄州人口增长情况
2010年11月1日零时,楚雄州普查登记的总人口为2684174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
[13]
加141644人,增长5.57%,年均增长0.54%,是历次人口普查增长最低的时期。全州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长情况见下表:
楚雄州人口总量历次普查情况
普查年份
总人口(人)
比前期增长
人口数(人) 91775 197369 729910 172585 213701 141644
% — 16.05 51.17 8.00 9.18 5.57
年均增长 % 2.24 1.36 2.32 0.97 0.85 0.54
1953年(一普) 1964年(二普) 1982年(三普) 1990年(四普) 2000年(五普) 2010年(六普)
1228965 1426334 2156244 2328829 2542530 2684174
建国以来,楚雄州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1964—1982年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40551人,年均增长2.32%。这段时间正值第二次人口出生高 峰期,且持续时间最长,从1962—1973年长达12年之久。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我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到 1982—199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就降到0.97%。特别是从2001年12月29日国家分布实施《计划生育法》以来,计划生育人口的效果十分明 显,到这次人口普查进一步降到0.54%,已进入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结果,更是 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狠抓控制人口增长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3 楚雄州人口自然结构
人口结构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主要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其中,人口自然结构主要包括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制约着人口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口自然结构意义重
大,因此对于楚雄州人口的自然结构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楚雄州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3.1楚雄州的性别结构
3.1.1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的空间差异
性别结构,又称性比例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关系,是人口结构各因素中最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的性别结构的构成对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婚姻家庭)有着重大的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除了受自然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当时社会习俗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这样才有利于人口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
人口性别比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婚姻、生育和人口的再生产、劳动就业及社会的安定,保持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总人口的性别结构外,不同地区(如城镇和乡村、山区和平原)、不同人口类型(如从业人口、文盲人口、死亡人口)、不同年龄组(如婴儿组、婚龄组)也都有性别结构的问题。相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平均性别比而言,这种局部的性别往往具有更直接的社会经济意
[14]
义。
从全州九县一市来看,根据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性别比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四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
地区别 总计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合计 2328829 410530 147915 191129 214138 184679 269909 98197
男 1195069 213062 77170 96640 109065 94149 138072 50700
女 1133760 197468 70745 94489 105073 90530 131837 47497
性别比(女=100)
105.41 107.90 109.08 102.28 103.28 104.00 104.73 106.74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186436 239973 385923
95165 22135 198911
91271 117838 187012
104.27 103.65 106.36
“四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女=100)11010810610410210098109.08107.90105.41106.74106.36104.73104.27103.65104.00103.28102.28总计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性别比(女=100)
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来看,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而各县市之间性别比差异太大,有的偏高如双柏县达109,其次是楚雄市略偏高为107;有的人口性别比比较合理如牟定县才102,低于全州水平;南华县和武定县差不多,大姚县和元谋县也差不多,而禄丰县高于全州总人口性别比但又低于双柏县和楚雄市。
“五普”楚雄州各县市性人口性别结构
地区别 总计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合计 2542530 503682 153403 195322 227970 199071 279838 103606 202779 262601 414258
男 1313547 261315 81085 100146 116760 96705 136252 49560 98453 128003 198939
女 1228983 242367 72318 95176 111210 96705 136252 49560 98453 128003 198939
性别比(女=100)
106.88 107.82 112.12 105.22 104.99 105.85 105.38 109.05 105.97 105.15 108.23
“五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女=100)114112110108106104102100112.12107.82106.88109.05105.85105.38105.22104.99108.23105.97105.15总计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性别比(女=100)
从“五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来看,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为106,比“四普”高了一个百分点,再从九县一市来看,各县市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四普”都增加了,说明男女人数差距越来越大。双柏县的人口性别比和“四普”一样,在九县一市中位于第一,趋于偏高,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高达112,高出正常性别比七个百分点;禄丰县和永仁县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其他县市来说,也是发展比较快的,再对比“四普”禄丰县和永仁县人口性别比也高,但低于楚雄市,但“五普”却明显的高于楚雄市,说明在1990至2000年这十年中禄丰县和永仁县男女人数差距发展比较快。南华县还和“四普”一样,处于全州人口性别比最低。
“六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结构
地区别 总计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合计 2684169 588620 159867 208726 236133 197676 273315 109304 215797 271963 422770
男 1374454 300893 83752 106957 120161 100091 139987 56775 110125 138724 216989
女 1309715 287727 76115 101769 115972 97585 133328 52529 105670 133239 205781
性别比(女=100)
104.94 104.58 110.03 105.10 103.61 102.57 104.99 108.08 104.22 104.12 105.45
“六普\"楚雄州各、县市人口性别比(女=100)11211010810610410210098110.03108.08104.94104.58105.1104.99103.61102.57105.45104.22104.12总计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性别比(女=100)
再从“六普”来看楚雄州人口性别比,相较于“四普”和“五普”而言,全州总人口性别比要低,逐渐趋于合理。从各地区来看,各县市的人口性别比相较于“五普”,性别比趋于回落,但跟“四普”相比还是略高。楚雄是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性别也是和“四普”、“五普”一样,最高的和最低的之间差距太大,最低的姚安县和最高的双柏县之间差了八个百分点。其中武定县和姚安县人口性别比下降比较明显。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楚雄州不同时期各地区之间人口性别比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性别比最高的双柏县的经济水平比较低,说明性别比是越贫穷的地方越高。当然,经济好的地区性别比也不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有远有近,有男有女。一般而言,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差的地区往经济好的地区迁移,而男性大多以远距离为多数,女性以近距离为多数。随着人口的迁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性别比必然受到影响。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人口性别结构就会发生改变。迁入地如果以男性为主,那么就会减小迁入地人口性别比,迁出地女性相较于男性就会增多,那么也必然会加大迁出地的人口性别比。当然,人口性别比还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计划生育、人们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等相关。
3.1.2 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时间差异
从性别方面来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显示,全州总人口为2684169人,其中:男性1374454人,女性1309715人,总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4.9。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从(楚雄州人口性别比变化图)来分析。
楚雄州人口性别比变化图110105100959085一普二普三普四普性别比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例分别为94.5、97.4、102.3、105.4、106.9、104.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例上升了12.4%,楚雄州女多男少已经成为历史,性别比例在不断上升,只第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不平衡的状况跟第五次相比下降了2%,男女不平衡的状况相对减少了一些。 从“一普”至“五普” 总人口性别比例不断上升,说明女多男少以成为历史。总人口性别比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出生婴儿性别比、迁移人口性别比差异和各年龄男女死亡率差异等因素决定的。从楚雄州的情况分析,主要受迁移、流动人口性别比的影响较大,一般流出去所谓人口女性比例大,进来的人口男性比例大。在2000年“五普”至2010年“六普”这10年,总人口性别比逐渐回落,说明男女之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少。这跟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105.4102.397.494.5106.9104.9五普六普3.2 楚雄州的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各种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在各年龄的分布情况既是以往上百年来人口出生、死亡及迁移的结果,又是未来人口发展变动的基础。而且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可对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人口发展趋势,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服务。 3.2.1 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
对不同地区的在同一或相近时点上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区域之间的人口变化的差异和特征,并用来分析各区域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和趋势、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就不同时间楚雄州各县市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根据“四普”显示,见下表
“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一)
地区别
合计 0至14岁
楚雄州 2328829 633889 楚雄市 410530 103258 双柏县 147915 41256 牟定县 191129 54846 南华县 214138 60730 姚安县 184679 45377 大姚县 269909 71770 永仁县 98197 27272 元谋县 186436 53261 武定县 239973 72089 禄丰县 385923 104036 地区别 百分比
0至14岁 15至64岁 65岁及以
上
楚雄州 27.22 67.42 5.36 楚雄市 25.15 70.21 4.64 双柏县 27.89 67.04 5.07 牟定县 28.70 66.04 5.26 南华县 28.36 66.83 4.81 姚安县 24.55 69.26 6.19 大姚县 26.60 63.95 9.45 永仁县 27.77 66.69 5.54 元谋县 28.57 65.88 5.55 武定县 30.04 64.76 5.20 禄丰县 26.96 67.49 5.55
人口数
15至64岁 65岁及以上
1570084 124856 288230 19042 99160 7499 126224 10059 143109 10299 127907 11395 181552 16587 65491 5434 122819 10356 155413 12471 260473 21414
年龄构成指数
总抚养少儿抚养老年抚养比 比 比 48.32 40.37 7.95 42.43 35.82 6.61 49.17 41.61 7.56 51.42 43.45 7.97 49.64 42.44 7.20 44.39 35.48 8.91 50.72 41.58 9.14 49.94 41.64 8.30 51.80 43.37 8.43 54.41 46.39 8.02 47.56 39.34 8.22
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显示,楚雄州在1990年少儿
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所占比重都不高,而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为67.42%, 劳动力人口比较多,这样的话对于劳动力人口而言,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困难不是太大,劳动力人口众多,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就业难度。再从楚雄州个县市来看,各县市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0—14岁的少年儿童所占百分比高低之间差距明显,最高的武定县为30%左右,而最低的为姚安24.5%左右,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了五点五个百分点,而且各县市之间高差不一,说明了少年儿童在楚雄州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匀,15—64岁之间为劳动人口,就楚雄州各地区来看,劳动人口最多的为楚雄市,这是因为楚雄市是楚雄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口在此集聚,其他几个县之间差别不是太大,劳动人口都占了总人口的60%多,65岁以上的则为老年人口,根据国际上规定,65岁及其以上人口超过所占人口的7%就为人口老龄化,就“四普”而言,大姚县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其值为9.45%,远远高出了国际标准,姚安县则比较接7%,关于抚养比,总的来说,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高的相应的抚养比也高,反之则相反。总抚养比最高的为武定县,为54.41%,也就是说武定县劳动人口在抚养少年
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上所遇到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地区,相对而言,楚雄市的总抚养比则较低,这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在这集聚,降低了楚雄市人口的抚养比。
再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二)来看,见下表:
“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二)
地区别
合计
楚雄州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2328829 410530 147915 191129 214138 184679 269909 98197 186436 239973 385923 人口数
0至14岁 15至59岁 60岁及以上 0至14
岁
633889 1497787 197153 27.22 103258 275688 31584 25.15 41256 94329 12330 27.89 54846 119939 16344 28.70 60730 136744 16664 28.36 45377 121328 17974 24.55 71770 172599 25540 26.60 27272 62086 8839 27.77 53261 117772 15403 28.57 72089 148325 19559 30.04 104036 248911 32976 26.96 百分比 15至59
岁 64.31 67.15 63.77 62.75 63.86 65.7 63.95 63.23 63.17 61.8 64.5 60岁及以
上 8.47 7.70 8.34 8.55 7.78 9.75 9.45 9.00 8.26 8.16 8.54 再根据“四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二)来看,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10%的则没有,但也有好几个县比较接近了,如姚安县9.75%,大姚县9.45%,也就是这两个县快步入人口老龄化了,但总体来看楚雄州人口年龄类型属于成年型。
根据“五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二)来看,楚雄州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五普”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一)
地区别
合计
楚雄州 2542530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503682 153403 195322 227970 199071 279838 103606 202779 262601 414258
人口数
0至14岁 587787 109449 34571 44492 55613 48741 62938 23542 48605 67378 92458
15至59岁 1695997 346201 103120 129417 149688 128784 186110 69178 134658 170218 278623
60岁及以
上 258746 48032 15712 21413 22669 21546 30790 10886 19516 25005 43177
百分比
0至14岁 15至59
岁
23.12 66.71 21.73 22.54 22.78 24.39 24.48 22.49 22.72 23.97 25.66 22.32
68.73 67.22 66.26 65.66 64.49 66.51 66.77 66.41 64.82 67.26
60岁及以上 10.17 9.54 10.24 10.96 9.95 11.03 11.00 10.51 9.62 9.52 10.42
从表中我们能够看出楚雄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0—14岁人口为
23.12%。15—59岁人口为66.71%,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10.17%(其中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6.9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上升了2.4个百分点,60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7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56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以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了。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都将对全州带来以下影响:
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二是劳动适龄人口明显增加,规模较大。
“五普”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二)
地区别
合计 0至14岁
楚雄州 2542530 587787 楚雄市 503682 109449 双柏县 153403 34571 牟定县 195322 44492 南华县 227970 55613 姚安县 199071 48741 大姚县 279838 62938 永仁县 103606 23542 元谋县 202779 48605 武定县 262601 67378 禄丰县 414258 92458 地区别 百分比
0至14岁 15至64岁 65岁及以
上
楚雄州 23.12 69.96 6.92 楚雄市 21.73 72.08 6.19 双柏县 22.54 70.73 6.73 牟定县 22.78 69.59 7.63 南华县 24.39 68.99 6.61 姚安县 24.48 68.00 7.51 大姚县 22.49 69.82 7.69 永仁县 22.72 70.23 7.05 元谋县 23.97 69.35 6.68 武定县 25.66 67.71 6.63 禄丰县 22.32 70.48 7.20
人口数
15至64岁 65岁及以上
1778681 176062 363039 31194 108508 10324 135929 14901 157286 15071 135370 14960 195389 21511 72759 7305 140621 13553 177800 17423 291980 29820
年龄构成指数
总抚养少儿抚养老年抚养比 比 比 42.94 33.05 9.90 38.74 30.15 8.59 41.37 31.86 9.51 43.69 32.73 10.96 44.94 35.36 9.58 47.06 36.01 11.05 43.22 32.21 11.01 42.40 32.36 10.04 44.2 34.56 9.64 47.69 37.90 9.80 41.88 31.67 10.21
根据“五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二)显示,楚雄州已步入人
口老龄化,但各县市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有好几个县县65岁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
的7%,其中包含了牟定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和禄丰县而他们对应的60岁人口也超过了国际标准10%,其他几个县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也快接近国际便准,对应的60岁老龄人口也快接近国际标准,但双柏县虽然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没有超过7%,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却超过了10%,总体来说,楚雄州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少部分地区也快进入人口老龄化,这给劳动力人口带来很大的养老压力。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见“六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
“六普”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一)
地区别
合计 0至14岁
楚雄州 2684169 474122 楚雄市 588620 92940 双柏县 159867 27113 牟定县 208726 36949 南华县 236133 46398 姚安县 197676 33643 大姚县 273315 45112 永仁县 109304 18189 元谋县 215797 40393 武定县 271963 51752 禄丰县 422770 81633 地区别 百分比
0至14岁 15至64岁 65岁及以
上
楚雄州 17.66 73.84 8.50 楚雄市 15.79 76.55 7.66 双柏县 16.96 74.57 8.47 牟定县 17.70 73.23 9.06 南华县 19.65 72.30 8.05 姚安县 17.02 73.46 9.53 大姚县 16.51 74.34 9.16 永仁县 16.64 74.54 8.82 元谋县 18.72 72.63 8.65 武定县 19.03 73.09 7.88 禄丰县 19.31 71.70 8.99 人口数
15至64岁 65岁及以上
1981878 228169 450604 45076 119218 13536 152857 18920 170720 19015 145204 18829 203169 25034 81476 9639 156731 18671 198769 21442 303130 38007
年龄构成指数
总抚养少儿抚养老年抚养比 比 比 35.44 23.92 11.51 30.63 20.63 10.00 34.10 22.74 11.35 36.55 24.17 12.38 38.32 27.18 11.14 36.14 23.17 12.97 34.53 22.20 12.32 34.15 22.32 11.83 37.68 25.77 11.91 36.82 26.04 10.79 39.47 26.93 12.54 从表中可以看出0-14岁的人口为474124人,占总人口的17.66%;15-59岁的人口为
1881219人,占总人口的70.09%;60岁及以上人口为328831人,占总人口的12.25%,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8169人,占总人口的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全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低年龄人口的减少显示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水平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对楚雄州老龄人口事业的发展,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根据“六普”楚雄州各县市的人口年龄构成指数(一)、(二)显示,楚雄个年龄组人口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六普”各县(市)的年龄构成指数(二)
地区别
合计
楚雄州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2684169 588620 159867 208726 236133 197676 273315 109304 215797 271963 422770
人口数
0至14岁 15至59岁 60岁及以上 0至14
岁
474122 18812117 328830 17.66 92940 27113 36949 46398 33643 45112 18189 40393 51752 81633
429948 113127 144698 161901 136694 1992214 77178 149078 189363 287016
65732 19627 27079 27834 27339 35989 13937 26324 30848 54121
15.79 16.96 17.70 19.65 17.02 16.51 16.64 18.72 19.03 19.31
百分比 15至60岁 70.09 73.04 70.76 69.32 68.56 69.15 70.33 70.61 69.08 69.63 67.89
60岁及以
上 12.25 11.17 12.28 12.97 11.79 13.83 13.17 12.75 12.20 11.34 12.80
0—14岁人口在各地区比重也是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地区高达19%以上,如南华县、禄丰县和武定县,而楚雄是才15.79%,各县市之间高低参差不齐,这跟计划生育,人们的思想,受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各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但最高的楚雄州和最低的禄丰县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差了4.85个百分点,这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就老龄人口而言,全州都进入了老龄化,但有些地方比较严重,如谋定、姚安和大姚县60岁以上人口都在9%以上,相对而言,楚雄市和武定县的人口老龄化要轻一些60岁以上人口在7%至8%之间。由于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大给劳动力人口带来巨大的负担,而劳动力人口也是从“四普”到“六普”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力人口解决就业问题上带来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计划生育和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使得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有的家庭可能出现五世、四世同堂。使家庭之间的矛盾增大,给劳动力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3.2.2 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差异 3.2.2.1人口年龄基本构成
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楚雄州人口年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看人口年龄的基本构成。所谓基本构成是指在总人口,少年儿童人口(0—14岁)、成年人口(15—6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各占总人口的比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人口年龄基本构成是,少年儿童人口占17.66%,成年人口占69.96%,老年人口占8.50%。同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变化情况如下:
不同时期人口系数变化情况
“一普”(1953.7.1) “二普”(1964.7.1) “三普”(1982.7.1) “四普”(1990.7.1) “五普”(2000.11.1) “六普”(2010.11.1)
少年人口系数
32.58 38.44 36.54 27.22 23.12 17.66
成年人口系数
63.39 58.58 58.79 67.42 69.42 69.96
老年人口系数
4.03 2.98 4.7 5.36 6.92 8.50
从上表看出,楚雄州少年儿童人口系数1964年最高,1982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953年,从1982年后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一直下降,1990年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降到最低。老年人口系数的变化则相反,1964年最低,1982年上升,以后逐期上升,2010上升到最高。这种变化是由这几个时期人口再生产状况所引起的。人口的年龄状况是过去人口再生产状况积累的结果。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进行的。三年困难时期,楚雄州和全国、全省一样,人口生育处于低潮,死亡多于出生,自然增长率1959—1960年两年出现负数,在死亡人口中中老年占多数。所以反映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就比1953年和1982普查时都小。渡过困难时期,经济开始恢复,人民生活好转,人口出生出现补偿性高出生。1962—1964年出生人口急剧上升,故反映到1964年人口普查时的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比1953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普查时都高出较多。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控制人口增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老年人活得更长,使人口长期处于较低的生育的生育率和较低的死亡率并行状态。
3.2.2.2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特点
楚雄州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口年龄构成已进入老年型初期
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0—14岁人口比
重(%)
40以上 30~40 30以下 32.6 38.4 36.5 27.2 23.1 17.7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4以下 4~7 7以上 4.0 3.0 4.7 5.4 6.9 8.5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楚雄州1953年 人口年龄1964年 构成情况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国际
15以下 15~30 30以上 12.4 7.7 12.9 19.7 30.0 48.0 20以下 20~30 30以上 24.2 22 20.1 24.5 30.1 35.8 上列2000年4个指标中,除老年人口比重指标69%略低于老年型社会的国际标准,其余3个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了老年型社会类型指标,从2010年的4个指标来看,楚雄州人
口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加快。表明楚雄州人口已进入老年型。 (2) 劳动适龄人口增加,负担系数降低,就业压力增大
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就不同。我国通常以男16—59岁,女16—54岁的人口作为劳动适龄人口,其他年龄人口为非劳动适龄人口。用非劳动适龄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比较,得出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如下: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总负担系数 57.76 70.76 70.08 48.32 42.94 42.68 负担少年儿童系数
51.40 65.62 62.09 40.37 33.05 25.20 负担老年人系数
6.36 5.08 7.99 7.95 9.90 17.48
从上表看,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总负担系数和负担少年儿童系数都有较大的下降,而负担老人系数在不断增长,尤其早2000至2010期间增长速度太快。说明楚雄州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负担减轻,主要是对少年儿童的负担减轻所致,但对老人的抚养负担加重。另外,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度增加,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0—14岁人口分别为27.22%、23.12%、17.66%,15—64岁人口分别为67.42%、69.96%、73.84%,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分别为8.47%、10.17%、12.25%。三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少儿抚养比也相应的减少,15—64岁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说明这阶段楚雄州处于人口红利期,60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五普”时为10.17%,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计算,则超过10%以上叫人口老化,楚雄州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至2010年10年期间老年人口继续增多,人口年龄结构结构发生较大转变,全州已进入老年型人口阶段,并在不断加快。说明成年人面对更大的养老困难。这是多年来楚雄州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成效的体现。
4 楚雄州人口地域结构
4.1 楚雄州人口分布现状及特点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州总人口为268417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542530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1644人,增长率为5.57%。全州各县市总人口分布状况见下表:
各县市人口发展情况
县市 总人口(人)
2010年 2684174 588620 159867 208726 236138 197676 273315 109304 215795 271963 422770
2000年 2542530 503682 153403 195322 227970 199071 279838 103606 202779 262601 414258
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人) 增长率(%)
总计 楚雄 双柏 牟定 南华 姚安 大姚 永仁 元谋 武定 禄丰
141644 84938 6464 13404 8168 -1395 -6523 5698 13016 9362 8512
5.57 16.86 4.21 6.86 3.58 -0.71 -2.34 5.50 6.42 3.54 2.05
(数据来源:楚雄市“五普”和“六普”的人口统计公报)
30000002500000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0总人口(人) 2010年总人口(人) 2000年总计楚雄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
全州总人口分布变化图
为更好的反应楚雄市人口分布现状和特点,以下将从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基尼指数几个方面阐述。
4.1.1 楚雄州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这一概念是由爱尔兰建筑师哈奈斯提出来的,特别是在人口分析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设某一区域的土地面积为S,在某一时间段人口数为P,人口密度为D,则有:
PSD (1)
其常用的计量单位为人/公顷或者人/平方公里。
根据公式(1)和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各县
市国土面积,计算得到楚雄州各县市人口密度(人/km²),结果如下表所示。
全市各县市1990年——2010年人口人口密度变化
楚雄州1990年人口密度图
楚雄州2000年人口密度图
楚雄州2010年人口密度图
通过分析上述图表可以得到:楚雄州的九县一市中,相比之下人口密度较高的是谋定县,高达到143人/km²以上,相反,大姚、永仁和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密度在30人/ km²至70人/km²之间。楚雄市的人口密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区,见楚雄州人口密度分区表:
楚雄州人口密度分区
高密度区 中密度区
县市
总计 牟定 禄丰 元谋 姚安 楚雄 南华 武定 大姚 永仁 双柏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29258
1464 3631 1803 1803 4512 2343 3322 4146 2189 4045
中等密度区 低密度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80 87 92 131 133 143 106 114 116 103 112 120 102 110 110 91 112 130 91 97 101 72 79 82 65 67 66 45 47 50 37 38 40
从上述图表中,不难看出1990到2010年楚雄州下辖的县市人口密度大多成增长趋势,且各地增长幅度不一,也有负增长的,如大姚县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人口密度就少了1人/ km²。20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楚雄市,而双柏县、永仁县、大姚县和武
定县增速则很缓慢,楚雄州人口主要围绕牟定县向四周逐渐增多增密,形成了以牟定为中心,人口向牟定县周围扩散的趋势,这跟这几个县的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几个先位置比邻且与昆明市临近,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1990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楚雄州人口密度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楚雄州人口的集聚或分散更加明显。当然,楚雄州各县市之间的人口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根据这30年的人口密度图,可将楚雄州人口分为高密度区(包括牟定县)、中等密度区(包括禄丰县、元谋县、姚安县和楚雄市)、中等密度区(包括武定县和南华县)和低等密度区(大姚县、永仁县和双柏县)。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地区的人口分布都不可能是平均的,地理环境差异性越大,平均人口密度就越难反映人口分布的真实面貌。楚雄州人口分布与楚雄州各县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的。
4.1.2 楚雄州人口分布的均衡度
考察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需要计算集中指数、基尼
指数、再分布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均衡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Ui1n22xiyin2 (2)
nnGxiyi1xi1yi (3)
i1i1
1C2i1nxiyi (4)
其中U为不均衡指数,G为基尼指数,C为集中指数,n为地域数目(行政区或统计区),X为各地域占总人口的比重,Y为各地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U、G、C数值越小表明人口分布越均衡,反之则表示人口分布越不均衡。
根据依据“四普”“五普”“六普”人口密度表,计算楚雄州各县市人口、面积占全州的比重数据,代入公式(2)、(3)、(4)可计算出楚雄市各乡镇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其结果如下所示: 不均衡指数:
2xyiii12nn2U19900.0421302553
2U20002i12nxiyin 0.0509861432U20102xyiii12nn 0.062266463基尼指数:
nnG1990xiyi1xi1yi0.000169
i1i1G2000nnxiyi1xi1yi0.036150 i1i1G2010nnxiyi1xi1yi0.000169 i1i1集中指数:
C1900C20001nxiyi0.324056 2i11nxiyi0.324056 2i1C20101nxiyi0.408666 2i1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楚雄州各县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的各项值均介于0—1之间,而且每个数值都小于1/2,这说明从整体上看楚雄市人口分布均有差异,但是分布相对均匀。此外,从1990年至2010年人口分布的均衡指数、基尼指数和集中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各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度有变大的趋势。
4.2 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
4.2.1 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的空间差异
城镇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城镇化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发展必然的结果。
第五次人口普查,采用了新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进行调查和汇总结果,楚雄州城镇人口为516632人,占总人口的20.32%,比“四普”增加206675人,增长66.7%,比重上升了7.01个百分点。各县市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见下表:
各县市城镇人口及占总人口的比重
总计 楚雄 双柏 牟定 南华 姚安 大姚 永仁 元谋 武定 禄丰
2000年 516632 216199 14180 19329 21375 29072 29320 14178 36521 30023 106435
城镇人口(人) 1990年 309957 106521 9317 13165 15348 16645 24237 9030 15966 19921 79807
增加数 206675 109678 4863 6164 6027 12417 5083 5148 20555 10102 26628
增长(%) 66.68 102.96 52.19 46.82 39.27 74.66 20.97 57.01 128.74 50.71 33.37
占总人口比重(%) 2000年 20.32 42.92 9.24 9.90 9.38 14.60 10.48 13.68 18.01 11.43 25.69
1990年 13.31 25.95 6.30 6.89 7.17 9.01 8.98 9.20 8.56 8.30 20.68
从上表可以看出,楚雄市的城镇人口增加最多,占全州增加数的一半以上,所以城镇化水平高。其次是禄丰、元谋增加也较多,城镇化水平比其他各县高。但总的来说,楚雄州的城镇发展人仍处于较低水平,同全国城镇化水平36.09%和全省23.36%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城镇人口为859473人,占总人口32.0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342841人,增长11.7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的是楚雄市56.4%,其次是禄丰县35.28%,其余各县都较低,一般在30%以下,最低是的大姚县18.76%、南华县21.18%、武定县 21.48%。 4.2.2 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的时间差异
从1953年至2010年,全国共开展了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份的人口普查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楚雄州的城镇化率是5.48%,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7.17%,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12.9%,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是13.3%,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为20.32%,2010年城镇化率达32%。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自进入90年代以后,楚雄州的城镇化水平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城镇人口为859473人,占总人口32.0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342841人,增长11.7个百分点。
楚雄州城镇化的速度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较快,但同全国、全省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见下表),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另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对比表
全国 云南 楚雄
1949年 10.6 4.86 6.16
1964年\"二普\" 18.40 12.25 7.17
1982年\"三普\" 20.58 12.96 12.90
1990年 \"四普\" 26.23 14.91 13.31
2000年\"五普\" 36.09 23.36 20.32
2010年\"六普\" 49.68 35.20 32.02
5 楚雄州人口社会结构
5.1 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结构
5.1.1 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结构的空间差异
人口文化的高低,是衡量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因此,研究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前景(即受教育结构),对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切实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各县、市人口文化程度比“四普”存在较大提高。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全州已由1990年的73.95%上升到88.5%,上升了14.55个百分点。各县、市所占比重都在83—93%之间,最高的是大姚县和楚雄市,分别占93.7%和90.49%;最低的双柏县和武定县也已占到83.89%和84.73%。可喜的是,全州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目标。全州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69.12%上升到79.96%。上升幅度在20%以上的有武定县(31.04%)、大姚县(23.09%)、双柏县(22.1%),其余各县市上升幅度均在10—19%左右。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10年全州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为94.9%,比2000年提高6.4个百分点。同期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84%,而
6周岁及以上受过学校教育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5%,受教育人口增长快于同口径总人口增长。
5.1.2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结构的时间间差异 5.1.2.1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每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由45人上升为146人;具有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85人上升为63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483人上升为262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3人上升为4675人。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次是初中受教育程度者大幅度提高,初中文化的人已成为楚雄州人口群体的众数,表明楚雄州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109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2992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9698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126830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63人上升为525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315人上升为856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6161人上升为3341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57人下降为41981人。全州普查实际登记的15周岁及以上人口 中,文盲人口为94297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849人,文盲率由7.8%下降为3.51%,下降了4.29个百分点。人口文化构成反映了随着楚雄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体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层次在不断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5.1.2.2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
从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来看,2000年来楚雄州人口的文化以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小学程度向初中文化转移。90年代以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平均增长13.4%;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年平均增长3.01%,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年平均增长0.9%。从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来看,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人数分别占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为1.5%、6.3%、26.20%和46.7%,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1.4、2.5、11.4、和1.4个百分点,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增长最快。从衡量人口综合文化素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楚雄州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5.55年,比10年前的3.81年提高了1.74年。也就是说,楚雄州人口文化程度由小学向初中转移。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109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2992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89698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126830人。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463人上升为525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315人上升为8566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6161人上升为3341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6757人下降为41981人。全州普查实际登记的15周岁及以上人口 中,文盲人口为94297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9849人,文盲率由7.8%下降为3.51%,下降了4.29个百分点。人口文化构成反映了随着楚雄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全体人口总体文化水平层次在不断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5.2 楚雄州民族结构
楚雄州境内居住着26种名族,除汉族外,25种少数民族中,我们习惯把彝、僳僳、苗、回、傣、白、哈尼统称为世居少数民族。研究分析楚雄州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对于把握多民族的州情,确定今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实现彝州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5.2.1 楚雄州民族结构的空间差异
2000年楚雄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实际登记的总人口为2542530人,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827679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2.55%。其中彝族668937人,僳僳族51553人,苗族41077人,回族20514人,傣族15251人,白族5376人,哈尼族4801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31%,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82%。在地区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的县(市)是:武定(138267)、楚雄(112485)、禄丰(95354)、南华(93265)、大姚(90601)、双柏(71483)元谋(69940)、永仁(60284)、姚安(52021)、牟定(43979)。少数民族占本县(市)总人口比例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的县(市)是:永仁(58.19%)、武定(52.65%)、
全州各县(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合计 汉族 少数民占总人
口%
其中:彝族 僳僳族 苗族 回族 傣族 白族 哈尼族
楚雄州 2542530 1714851 827679 32.25 楚雄市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禄丰县
503682 153403 195322 227970 199071 279838 103606 202779 262601 414258
391197 112485 22.30 81920 151343 134705 147050 189237 43322 132839 318904
71483 46.60 43979 22.52 93265 40.91 50010 26.13 90601 32.28 60284 58.19 69940 34.49 95354 23.02
668937 95959 66110 43032 82223 50526 82620 50223 49179 79254 68811
51552 41077 201514 15251 5376 489 20 33 96 46 2621 68 16896 2271
1639 341 363 76 45 541 55 1268 15818
7399 266 186 2035 982 404 625 1549 988 5755
652 91 42 51 57 3767 8115 463 6869 407
3815 749 132 8484 177 262 63 186 77 1306
4801 370 3770 23 51 16 38 2 21 844 241
124334 138267 52.65 29013 29013
双柏(46.60)南华(40.91%)、元谋(34.49%)、大姚(32.38%)、姚安(26.13%)、禄丰(23.02%)、楚雄(22.30%)、牟定(22.52%)。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最多的是楚雄市95959人,最少的是牟定县43032人,其余各县在4.9—8.2万人之间。僳僳族主要分布在武定、元谋、大姚和禄丰,占全州僳僳族人口的94.14%,苗族主要分布在武定、禄丰、元谋和楚雄市,占全州苗族人口的96.54%。回族主要分布在楚雄、禄丰、南华和元谋,占全州苗族人口的82.91%,傣族主要分布在永仁、武定、大姚县,占全州傣族人口的91.41%,白族主要分布在南华、楚雄、禄丰县,占全州白族人口的89.21%,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双柏、武定,占哈尼族人口的85.83%。各少数民族分布形成了既聚居又杂居,互相交错的居住状况。 5.2.2 楚雄州民族结构的时间差异
第五次人口普查楚雄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27679人,占全州总人口32.5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增加126714人,增长1.68%,但明显高于汉族0.52%和全州总人口0.88%的增幅。见下表:
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数(人) 2000年
1990年
2000比1990年增长 人口数(人)
%
汉族 少数民族合计 其中:彝族 傈僳族 苗族 回族
傣族 白族
1714851 827679 668397 51553 41077 20189 20154 15251
1627864 700965 668397 45834 35507 17869 18018 12457
6987 126714 104448 5719 5570 2320 2496 2794
5.34 18.08 18.50 12.48 15.69 12.98 13.85 22.43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少数名族人口中,增幅较高的是白族和彝族,分别为22.43和18.50,均高出少数名族总的增长幅度,总的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六次人口普查楚雄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87322人,占全州总人口33.06%,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增加59643人,增长7.21%,明显高于汉族4.78%和全州总人口5.57%的增幅。见下表:
各民族人口增长情况
汉族 少数民族合计 其中:彝族 傈僳族 苗族 回族 傣族 白族
少数民族人口中,增幅较高的是苗族、白族,均高出少数民族总的增长幅度。增幅最低的是傈僳族。总的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据考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加快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民族政策得到恢复以来开始的,在此之前增长幅度是比较低的。
人口数(人)
2010年 1796852 887322 716627 53114 46295 21127 21521 16474
2000年 1714851 827679 668937 51553 41077 20189 20514 15251
2010比2000年增长 人口数(人) 82001 59643 47690 1561 5218 938 1007 1223
% 4.78 7.21 7.13 3.03 12.70 4.65 4.91 8.02
6 问题及对策
6.1 楚雄州人口结构存在问题
6.1.1 总人口性别比持续增高,女多男少成为历史,性别比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一普”到“五普”调查显示,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女多男少已成为历史。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才逐渐回落趋于合理发展,。性别比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越贫穷的地区性别比越高。根据前面对楚雄州人口性别比的分析,带着楚雄州各地区性别比失调的问题,根据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父辈的看法,得出了楚雄州性别比失调的重要原因: (1) 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是性别比失调的重要原因
在农村有句俗语:“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农民普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上一代把老年生活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心想要生儿子,即使生了女儿也还想要男孩。有的农民为了得到个男孩想法设法进行胎儿鉴定,一旦知道这个胎儿是女的,这个不幸的生命就将永远没
有出生的机会;有的为了得到个男孩就到外地躲生,出生的一旦是女婴,那将会被悄悄的遗弃;有的为了得到个男孩,而一再超生,大有不生儿子不罢休之势,传统的生育观念也是性别比失调的一个因素。
(2)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尤为突出,是性别比失调的又一重要原因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主要靠男人来完成,特别是在农村的边远山区尤为突出,诸如犁田、耕地、起房建屋、杀猪宰牛等这些都是促成农民想要儿子的原因。
(3)计划生育政策对性别比例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
实行计划生育后,在农村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胎,生男孩的愿望就更加迫切,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的思想支配着家庭(夫妇)的生育观。 (4)人口迁移增大或减缓了人口性别比
迁移人口也影响性别结构。迁入人口中男多于女者,将使迁入区性别上升,反之则下降:迁出人口中男多于女者,将使迁出区性别比下降,反之则上升。在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6.1.2 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转变,全州已进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强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楚雄州年龄结构以从第四次的成年型变为老年型,再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楚雄州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强。这将给楚雄州带来三大影响:
一是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大量增加。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楚雄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328831人,占总人口12.2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28169人,占 总人口8.5%。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及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比重上升了1.58个百分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群,无疑将会给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养老模式及社会保障体系的 建立和健全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
二是劳动适龄人口明显增加,规模较大。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州劳动适龄人口为1611090人,占总人口63.37%,比“四普”上升3.13个百分点,绝对数增加208285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15-59岁的人口为1881219人,占总人口的70.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3.38个百分点,表明就业压力将日益增长。
三是0—14岁少儿人口持续减少,这些少年儿童再过几十年将面临更多的养老困难,也会使7—12岁学龄儿童人数减少,,这表明合理调整教育机构,以满足受教育人群年龄变化所带来的新需求是大势所趋。
6.1.3 城镇化水平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仍慢于全省、全国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可称为实现了城镇化。楚雄州“五普”时的城镇人口的比重是20%,普查资料表明,2010年楚雄州的城镇的人口为85.9万人,占登记总人口的32%,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0.3%提高11.73个百分点,表明10年间楚雄州城市建设的辐射力度加大及撤乡建镇政策影响,使城镇的行政区划建制大大增加,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但是今后20年能不能达到70%?楚雄州全州平均水平达到70%是很困难的,但区别对待,按不同特点分别提出几个恰当的目标是必要的。楚雄市五普时的城镇人口比重是43%,比四普时的26%增加了17%,禄丰县五普时的城镇人口比重是26%,比四普时的21%提高了5个百分点,2013年,楚雄州人口城镇化率为37.46%,低于全省3.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6.2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居全省16州市第8位。发展较快的楚雄市、禄丰县城镇化率达60.38%、41.33%,其余8县的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分布在26%—32%的区间。全州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不仅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云南省也仅处中间水平,一定程
[15]
度上也折射出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欠发展的少数民族州之一。6.1.4 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
在肯定楚雄州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楚雄州人口文化素质对全国、全省来讲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1)楚雄州高层次的人才十分短缺
楚雄州人口的文化素质由于基数低、同全国、全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中及以上文化层次的人口较少,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楚雄州比全国少3673人,比全省少521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楚雄州比全国少187977413人,比全省多190人。
(2) 文盲率相对提高了。全州总人口文盲率为3.51%,较全国平均水平4.89%低了1.38
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6.03%低2.52个百分点。
6.2 对策及建议
6.2.1对性别比问题的几点思考
目前楚雄州总人口性别比例基本正常,但基于历史原因,人口性别比有上升之势。面对性别比例不断上升,首先要正确看待,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应采取措施使性别比长期保持平衡。
(1) 大力发展经济,转变观念
性别比正常的地方也是经济发展、观念更新的地方,反之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性别比失调,因此发展经济、更新观念是促进人口男女性别比平衡的最有效措施。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保障体系,彻底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陈旧观念 农村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是由于农村没有社会化保障体系,谁都会担心自己年老体弱的生活,若解决了老有所养(由社会保障体系赡养老人)的问题,打破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那么生男生女一个样,农村的生育观也会随之改变,将来(在计划生育政策下)自然生育,人口性别比是会平衡的。
(3)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对躲生、偷生、遗弃女婴的行为坚决给予打击。 (4)实施科教兴农工程,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
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目前的经济模式主要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强度就越大,对男性劳动力的依靠就越强。所以提高生产率水平,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人们对男劳动力的依附就会相对减弱,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会逐渐改变。
6.2.2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及建议
(1)大力倡导以家庭为主的养老事业。楚雄州目前的老年人中,无子女亲属家庭依靠的只是少数,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之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家庭关系比较稳定,在家庭里养老,不但可以减少国家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2)进一步完善以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养老,不但可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得到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3)大力兴办和发展。完善各种老人福利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真正使老人的晚年都能老有所靠、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4)鼓励发展以老年人服务为主的各种社会服务事业,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在城镇建设中,结合当前大力进行绿地建设的时机,充分考虑老人有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尽量满足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殊需求;
(5)着力解决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让劳动人口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只有劳动人口工作安稳了就能更好的解决养老工作,这对养老也有很大的帮助。 6.2.3 楚雄州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生活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着重在提高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素质上下工夫。首先,要贯彻好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们本地实际情况,在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的前提下,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优先解决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合理引导好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其次,拓宽就业技能培训渠道和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向进城农民工倾斜,提升进城农民工技能水平,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生活。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产业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人口的聚集,形成稳定的市场。一是坚持把产业兴州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第一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在工业发展方面,优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鼓励发展能耗低、以清洁型能源为主的工业企业,鼓励扶持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注重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及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因地制宜地挖掘健康休闲、生态旅游、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等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人口向城镇的健康转移。
(3)加快推进建设特色活力城镇,促进城镇和谐发展。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发展布局。针对全州城镇化发展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为导向,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合理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城镇化品质的提升。发挥小城镇和县城的互补作用和联动效应,根据资源特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强化专业分工。今后,县城和小城镇将是人口城镇化的新生力量,科学定位特色城镇的发展目标,合理有效利用、配置资源,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在城镇规划中的比重,提高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城镇系统运转功能和承载功能。一是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
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居民的幸福指数;二是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让城镇的常住人口全面享受和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资源,提高常住人口的文化水平,提升城镇人口素质;三是要加强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布局和功能的科学规划,依托现有山水资源,让城市建设融入大自然,达到城市的运转功能和生态和谐的有机统一。让居民生活得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尽量少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城镇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完善水电路管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人口生活质量;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建设和管理。 6.2.4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促进楚雄州经济社会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第二,深化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机制创新;第三,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积极发展优质高中;第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五,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第六,加强领导,依法治教。
7 总结
楚雄州人口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重新审视人口问题,全面地认识人口问题,客观分析人口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和新矛盾。要以前瞻的视野和战略眼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未雨绸缪及时对人口战略和政策作出战略性抉择,进一步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维护人口安全,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 张磊,牟路平.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研究[J].产业发展,2014(4):48.
[2] 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
[3] 欧阳艳蓉. 对人口结构研究现状综述[J]. 北方文学旬刊, 2010(6) :151. [4] 黄秋生. 论衡阳市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N].南华大学学报,2006(6). [5] 虞丽萍.人口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07.
[6] 李杰义.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分布问题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8(19).
[7] 蒋云赟.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J].经济科学,2009(1). [8] 巴曙松 .人口结构变化冲击中国经济(2) [J]. 稀土信息,2011(7) .
[9] 冯海芳.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1). [10] 楚雄州概况.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5-20].
[11]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国天气网[引用日期2014-05-20]. [12] 楚雄概况交通住宿推荐行.云南网[引用日期2014-05-20].
[13] 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委员会.2010.
[14]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5.
[15] 任丕云 . 楚雄州人口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D]. 楚雄州统计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