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2023-03-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经济/产业叶合作经济与科技曳No.10s圆园19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文/董锦洋1吴彦1赵朋飞2(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提要]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差、技术水平较低、人力资本存量薄弱、土地制度不健全以及不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阻碍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屏障。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速度、强化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完善农业相关制度与组织,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大进步。关键词:西部地区;现代农业;问题与对策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7CSH014);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7SB0377)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6月26日尽管从1982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21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尽管国家每年用于西部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资金由2000年到2016年增长了近8倍,但西部现代农业发展仍然缓慢滞后,这严重影响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文献与政策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于知识与技术进步。丹尼森指出知识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又一基本因素。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由舒尔茨首次提出并引入了农业领域,他指出农民从教育或培训中所获得的技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资料投入进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是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强调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技术进步与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卢卡斯同样认为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提高是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而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中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在创新和变迁时期(制度不均衡)与技术进步都是内生要素,当制度均衡时,会遵循生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出现制度平台,此时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内生要素,制度因素成为外生因素,无论是在制度变迁或创新时期还是完成以后,技-4-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贯穿始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要素。人力资本既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的生产要素,也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器。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为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即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技术装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7耀2019年,接连三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农业发展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培养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驱动、激活农村内部发展活力、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等方面作出努力,并强调了农业发展对于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想要促进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缩小西部城乡差距,加快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进程,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整体发展质量,必须打好以土地制度为框架、以相互匹配的技术、组织和人力为要素的农业发展基础。二、西部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一)丰裕中的薄弱1、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市、自治区),国土面积约为686万km2,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集中分布区,高山丘陵、高原寒地、戈壁沙漠面积广阔。西部土地多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质量差、开发改造难度大的低产田,其有超过三成以上的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2013年,在国家水利部公布的全国294.91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中,仅西部地区就达到了243.93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从整体上看,西部蕴含丰富的水资源,2016年西部总储水量约为15,503.7亿4,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7.75%,人均水资源约为128.81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6倍。然而受气候因素影响,西部各地区水资源状况差异巨大,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西南地区则温暖湿润,再加上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自然条件限制,西部地区水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2、农业产值与居民收支水平。西部在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差距悬殊。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约0.134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6倍,是东部的2.55倍,但2016年西部粮食产量低于东部的170,180kt,仅为165,036kt。同期,西部农业总产值为2.48231万亿元,GDP总量为15.68282万亿元,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15.83%,而东部农业总产值为4.30349万亿元,GDP总量为41.01864万亿元,农业总产值仅占GDP比重的10.4%。西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18.4元,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80.22%是西部的,而东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倍。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98.3元,为9,149元,仅为东部的51.99%。(二)较差的物质技术装备。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与生产条件较差。根据1998至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近20年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1.2%,东、中部分别为3.9%与1.9%,全国平均水平则为2.3%。以2015年为例,首先,在每公顷耕地的农机总动力方面,西部地区为5.75kw,而东部是西部的两倍多,为12.79kw。其次,在耕地有效灌溉率方面,西部地区有效灌溉率仅为38.4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64.27%。再次,在化肥使用量方面,西部地区为0.36t/hm2,而东部地区则为0.59t/hm2,东部地区每公顷化肥使用量比西部多了0.23t。最后,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西部农村人均用电量为466.828kw/h,东部为1,188.13kw/h,是西部的2.55倍。(三)薄弱的人力资本。西部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低、医疗条件较差,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截至2016年底,西部农村居民(6岁及以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人口占总人数的11.02%;处于小学教育水平的占总人数的39.36%;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人数的38.11%;具有高中教育经历的占总人数的8.62%;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89%。而东部地区的平均标准分别为8.01%、32.52%、44.14%、11.73%、和3.6%。2016年,西部农村总计1.86343亿人,农业生产相关人员1.0734亿人,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的42.4%,落后于东部地区的55.07%。医疗健康是人力资本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年限、生产效率等。2016年,西部共有农村卫生室200,760个,农村卫生人员394,220人,分别占全国比重的31.4%和27.5%,而东部分别占到33.8%和34.7%,中部分别占到34.8%和37.9%,均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点距医疗单位1km以下与5km为81.6%以上的比例分别为和2.5%;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方65.5%和9%,而东部地区则面,西、中、东部分别为3.7人、4.2人和4.4人,西部最低且尚未达到全国4.1人的平均水平。(四)不完善的土地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是目前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与西部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制度配套尚不完善。首先,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旧不健全。西部地区受区位条件限制、地域文化差异、少数民族聚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在土地流转相关制度制定及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政府在土地流转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人力资本薄弱的西部偏远落后地区,通常因为不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而导致的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再次,土地流转评估体系不完善。西部地区关于土地流转效益、土地价值估算和农民收益风险评测等方面的评估服务机构普遍缺乏,无法科学有效的体现出土地的价值。最后,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监管或是受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驱使,在现实操作中出现了流转土地的非农化经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五)发展滞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是由制度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制度是博弈规则,组织则是博弈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专合组织)作为市场与政府间的制度安排,在避免单个农户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市场风险、改善交易结构、增加交易数量、削减交易费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当前西部地区农专合组织发展来讲,首先,农专合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独立性相对较差。其次,组织运行机制建设不健全,制度章程不完善,内部关系松散,功能作用发挥有限。再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组织运行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维护农民利益的根本目的。农专合组织原本应该以追求经济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经营核心,但是现实中普遍存在-5-服务领域狭隘,生产功能缺失或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最后,政府管理以及鼓励扶持政策不完善。负责农专合组织法人登记的管理部门不统一,阻碍其登记、剥夺优惠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西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选择(一)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由于受制于低下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西部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条件均优于东部,但在粮食产量、农业生产总值等方面却落后于东部地区。因此,提升西部农作物机械化生产适用技术与关键机械装备水平,要积极开发适于西部地形、地貌等生产条件的农机装备。鼓励支持设施农业,加大农业设施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开发力度,注重农产品产后加工设备的生产研发,支持抗灾减灾农业设施建设。强化西部政策补贴与农机技术服务培训,适当调整农机直补政策,提高农机具补贴标准,加快农机使用人员技术培训与农机服务化进程。完善农业科技工作的奖惩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西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成果示范基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强化西部农村教育投入。西部农村地区劳动者素质普遍较差,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积极探索多种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发挥农民夜校、农民讲习所、乡村振兴学院在农民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政府相关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更新农民传统种养知识。西部农业大专院校要加强与农村地区的联系,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农业直通车等途径到农村普及宣传农业知识,探索“一个学校带一县、一位专家帮一村”的农业帮扶模式。充分发挥西部农村农家书屋在农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提高图书质量,创新管理方式,扩大服务范围。2、加大西部医疗卫生投入。西部是我国老少边穷主要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分布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提高西部农民卫生医疗补助,改善西部医疗卫生条件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当务之急。提高西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医疗卫生室建设的财政投入比重,尤其是加大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方面创新合作医疗基金-6-筹集与管理方式,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医疗基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不断扩宽疾病报销种类,提高重大疾病报销比例,确保农村贫困居民看得起病。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各大医学院校毕业生向西部流动落户,争取在各乡镇建立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定期组织医疗专家义务下乡巡诊,持续扩大医疗巡诊车在西部农村地区巡回问诊的覆盖面,提高医疗志愿者参与西部医疗卫生事业的积极性。(三)完善西部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大事,要抓紧解决土地权属关系不清的问题,明晰土地产权,明确农户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兼顾农户与集体利益的同时,着重考虑农户利益,出台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土地流转法律化、制度化。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地块的生产资料投入及土地产出不尽相同,加快完善土地流转第三方评估体系,扶持土地评估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土地流转相关评估程序与评估标准,对于维护土地流转双方利益,推动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化经营,减少土地流转利益纠纷,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要建立健全西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农户、企业及政府之间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四)推动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壮大。农专合组织作为自由市场上的独立机构,应减少政府直接盲目性的行政干预,设立专业部门为农专合组织提供服务,切实发挥农专合组织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完善农专合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制定完备的机构章程,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农专合组织在技术培训、组织生产、农业品牌化建设、市场对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参考文献:1]郑健雄.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兼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2]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卢卡斯.经济发展讲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3.7.4]李文华.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5]赵朋飞.西部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制约与路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