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喜宴>>为例
在《喜宴》中,整个故事都是构建在一场“假结婚”的闹剧上,父亲的权利凌驾在整个家庭之上。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来解决一个家庭里关于同性恋的风波。在整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和融合。我将主要从中西方的伦理观念方面举例分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融合。
1、 中西方择偶标准的差异
当高妈妈征求伟同相亲对象的条件时,伟同你二人一起商量,要有两个博士学位,会歌剧会五国语言等,其实都是按照父母也就是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设计的,可其实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他们是不在乎这些的。
以中国的思想来看,男人应该爱女人,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西方人对此却不这样认为,伟同在和妈妈说明真相时说过,他们身边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同性恋人,而且那些正常夫妻也不见得比他们幸福,所以可以看出,西方人认为别人的眼光不重要,恋爱最重要的是自己幸不幸福。 按照中国的传统,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男人必须经历的阶段。 父亲两个星期前发病住院,整个人半身麻痹,只差一口气就归西了,那一口气是什么呢?就是没又抱上孙子。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对下一代的盼望也越来越深切。男人爱男人,但男人和男人不可以生孩子。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这也注定了男男的结合必然会受到传统人伦的挑战。 中国人的孝道有时候是真的意味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的。无论你是否愿意又符合人性,都已不再重要。不去伤害年迈的父母,伟同只能让这种伤害折磨着自己。这种东方式的禁锢是东方人无法打破的。一句要延续高家的香火就让他一生都失去了自我意识,永永远远只能是一个听话的儿子。所以才会由西方人Simon想出“假结婚”这个看似合理的办法。可是他并不理解中国的这种文化,只是登记结婚不能蒙混过关的,当父母得知伟同要结婚的消息时父母便亲自来到了美国,而且坚持要办喜宴,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场闹剧发生。 2、中国的中庸原则与西方人直接表达的差异
在全片中,所有人都是无奈的,而父亲的妥协和装糊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厚道。但是对于西方人,一切冲突都必须有个解决,哪怕要经历一番吵闹。例如。Simon得知微微怀孕时勃然大怒,三人争吵一幕,一切都要说出来表达出来。而中国人则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很多事情都不能让父亲知道,但是父亲知道却不说,这样一家人才能有一个平衡,才能相安无事。
在Simon送给伟同父母的礼物时也很有意思,血压器和中老年面霜,还解释到:“高爸爸年纪大了,血压高,以防万一;高妈妈年纪大了,这个是专门给中老年人用的。”中国人是不会这样直接的,话是说的没错,可是一边说又一边揭别人伤疤的暗处,还有不吉利的预测,这是中国人忌讳的。 3、家庭伦理观与个人主义思想的碰撞
父亲的权利凌驾在整个家庭之上。父亲要来前,伟同三人将物资全部重新装点,将二人的照片撤下换上父亲的字画,伟同和微微的照片。一时间父亲的字画占据了原主人是西方人的家里。当伟同和妈妈坦白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妈妈接受了但是说不要告诉父亲。 父亲离开台湾来到美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凌驾于家庭之上的父权与美国文化、意识形态展开一场“搏斗”,而父亲因为健康原因,逐渐被消磨。
微微还衣服给高妈妈,高妈妈哭了,抱着微微让她把孩子生下来,不停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而受到西方教育和美国生活环境的影响,微微却在强调个人独立的重要性。在国外,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个人,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 4.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儿子和儿媳妇想以西方的方式结婚,父亲早上摔碗而去,公正和晚饭时也闷闷不乐,直到下属老陈出现。为了面子,为了中国传统老陈坚持要给伟同办一场喜宴,而父亲也露出了笑颜,伟同这个真正的当事人却被挤在一边。在中国,不论你愿不愿意,喜宴要搞,日子也要继续。 喜宴几乎每个结过婚的中国人都经历过,而这场在国外的喜宴,显得格外繁琐,完全被仪式化了。
李安在这里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你见识到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外国人不理解新郎新娘为什么要咬鸡腿、会一一敬酒,会有一群男人去亲新娘的游戏,闹洞房的时候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当然不明白,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新婚之夜是属于新郎新娘的隐私,是他们的私人空间,闹洞房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婚礼上真正的主角不是主角,新郎新娘更像是作秀。这一切只有中国人明白,一切尽在不言中。
以上就是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事例。这虽然是一场闹剧,事情的结局也是不完美的,但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部分。虽然彼此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对方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是有尊重和妥协的,不论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代表父亲,还是西方思想的代表Simon,这也意味着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能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经过不断的融合从而达到比较好的交际效果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