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心健康指的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当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着实让人担忧,他们普遍存在各种身体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在身体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四个方面对其成因加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因分析;建议措施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涵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指的是脏器没有疾病,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状态,具备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以及劳动能力,还要能够抵抗疾病的侵袭,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相对良性的状态,指的是人的心理与行为协调配合,能够适应社会及职业对人提出的要求,心理健康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人的情绪、认知、意志、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等。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
1.睡眠方面的问题。大学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容易出现各种睡眠问题,如睡眠不规律、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晚、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具有睡眠障碍等问题。
2.饮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在饮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学生饮食习惯差,经常不吃早餐、挑食、进食时间不定等;大学生膳食结构差,忽视营养的均衡;大学生的饮食卫生差,大学生校外就餐大都选在学校周边小餐馆、小摊上,或者选择点外卖,饮食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3.缺乏体育锻炼。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对体育锻炼无兴趣;运动无特长;个人课余时间很少用于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以及缺乏相对固定的运动伙伴。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大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身心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疲劳;学习焦虑以及考试焦虑等。
2 .网络成瘾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沉迷其中的不在少数,主要表现为网络依赖症;因网络而生成的焦虑心理;自闭心理;网络人格障碍,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在现实中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及老师和平友好的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功课。目前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具有嫉妒心、自卑、自负以及害羞等心理。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第二性征发育已基本成熟,存在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当前大学生恋爱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赞成,中立及反对。
5.情绪心理问题。拥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
6.就业心理问题。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很多大学生未能对自己做出合理
定位。大学生存在对工作期望过高、持有"金饭碗"思想、自卑和自负心理以及利己思想等问题。
三、大学生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时代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生活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易受到心理打击,形成身心压力,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衣食无忧,加之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大幅下降。
2.网络因素。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控制力差而易沉迷网络。连续长时间上网易引起颈椎、脊椎等不适,造成体质下降。另外,网络的不健康信息易造成其心理扭曲进一步形成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1.专业队伍力量不足。在大学教育中,身心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相对偏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群体主要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心理专业教师两大类,他们大多没有掌握完善的身心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开展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时常感到困难,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了。
2.过分重视智能教育,忽视身心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关注智能教育是普遍现象。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优胜,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成绩成了我国教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大学生由于学习而形成的身心问题,和相关方面太过于关注智能教育密切相关。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施加给个体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家庭环境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家庭关系和谐会给子女带来积极影响,家庭关系紧张将会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表现在个性及情感发展方面,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孤僻性格,缺乏正确批判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等;家庭残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定心理偏差。因此,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家长不容忽视,应尽可能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与环境。 (四)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学生大部分进入青春期后期,部分大学生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未形成正确认识,当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时,可能出现担忧烦躁等诸多不良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均趋于成熟,此时他们习惯于反省自己,然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其普遍无法对自身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有时甚至形成心理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建议措施
要想切实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需要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构建“社会—学校一家庭一个体”的全方位身心健康干预机制。 (一)社会应给予大学生以正确引导
对社会而言,应剖析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薄弱,社会舆论和媒体导向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当今媒体宣传的多是“竞技体育”,而对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宣传力度不足,使大学生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这一本质的认识不深,造成他们对自我体育锻炼认知上的偏差,造成身心健康水平失衡。
(二)学校应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对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应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
引导作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现代健康观念的教育,培养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逐步养成健康行为的自觉性,预防和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
对于家庭,家长应尽可能的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与环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充分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而不能简单粗暴甚至专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同时,父母还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问题,缓解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帮助孩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四)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自我调节是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干预的最关键环节,社会、学校及父母的干预只是外界被动的干预,最终还是要通过他们自身主动进行内化。因此,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并结合自己专业的需要有意识地运用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促进思维发展,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郑宏源.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3,18(2):27-31.
[2]王林毅,杜安平.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1-12. [3]王德才.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6-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