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2023-05-12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法律素养,对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必要性出发,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从而为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提供方法论的合理依据。

标签: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网络法治教育成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精神文化空间,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这一虚拟的社会形态,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素养,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对公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活动。”〔1〕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旨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提升大学生这一网络主体的网络法律素养,明确网络法律法规,这也是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需要。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网络法治教育环境的混杂性。首先,随着网络门户的打开,校内环境与校外社会日益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大学校园与校外社会形成接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多种文化思潮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传播到大学校园,冲击着校园本土主流价值观念。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思维下,产生了互联网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会出现商家欺诈、失信等行为,侵害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网络社会里,人人都是一件表达领袖,这种自觉的民主很容易产生“网络个人主义”行为,比如网络谩骂衍生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滋生、网络新闻失真等等,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削弱了大学生的自我判断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进行网络法治维权,净化网络法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法治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在网络环境下,诸多思想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充斥着网络空间,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搜索和查阅时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筛选和吸收,这就加大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体单一封闭的界限,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均有着不同的法律思想文化观念,使得网络承载着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了解不同国家、区域或民族的法律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规范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

内容,选择贴近实际、接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课堂或课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创造力。只有充分挖掘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合理内容,才能为有效进行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提供可靠保障。

网络法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网络法治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单一封闭教育的新特点。网络法治教育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一种集多种媒体为一体的交互教育形式,在网络教育场域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在数字化、立体化的多媒体课堂上,比如在QQ群、微信、微博、博客或专题网站等媒体平台,教育者可以发布分享诸如声、文、图、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这种教学法是传统教育法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教育者可以及时跟踪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偏差,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互联网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网络法治教育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在互联网教育空间里,受教育者着可以民主、平等、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传统的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不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但是,这种充分的民主教育和表达形式冲击着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网络虚拟距离的拉近,很容易造成网络情感的淡漠。在网络互动平台下,教育着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形式不再是面对面的思想沟通,而逐渐演化成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形式。在这种需要受教育者高度自觉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应该提高自身网络文化与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教育新模式,提高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稳定校园秩序的需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作为网络法制教育的重要主体,对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推进校园网络舆论主阵地建设,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构建稳定可靠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就是要针对危害社会、破坏风气、影响恶劣的事件或舆论进行主题教育,比如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不强,利用所学网络本领,进行网络黑客攻击,诱发犯罪,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网络谣言传播,违背了道德底线,严重情况下扰乱了社会风气。

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高校推进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营造了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弘扬了社会主旋律,推动了大学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青年群体,应在网络法制教育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参与者、倡导者和践行者。通过实践的检验,培养了大学生的网络法治信仰。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的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建设,培养了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精神境界提升的需要。就是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品质、法治人格、法治情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就是要学法、懂法、知法和用法;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积极遵守法律法规,

还应组织参加一些普法宣传活动,形成人人懂法,人人知法的良好态势。

是网络法治空间下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网络空间兼有虚拟性和公共性特征,因而网络社会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而非“法外之地”。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正所谓无秩序则无自由,网络空间中的开放、自由也必须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也只有以秩序为基础,网民才能更充分享有参与、表达和监督的自由,网络社会才能得到良性、持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也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助推器”。

三、 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首先,树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将法治理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目的是期望法治理念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的更新和发展上有所启示和影响,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2〕树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新理念,应该具备网络信息思维,了解网络信息,科学分析信息,甄别利弊,才会充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网络信息资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校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在线教育的新优势,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同时应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整合利用国际与国内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提供有力的前提条件,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

其次,构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队伍。“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是保证‘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建立一支富有法治精神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法治教育队伍是法治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3〕高校推进依法治校,应纯洁教育队伍素质,应加强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培养高校教育者的网络法治教育思维,学会运用网络技能,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法治教育的文化空间,进一步改善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环境。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的科研活动,促进网络法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形成并有效进行学科转化,实现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队伍不断知识化、专业化、科学化。

再次,创新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还说呢过网络法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对其不断地更新,如继续巩固课堂教学载体、拓展社会实践载体、优化管理服务载体、健全校园文化载体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新载体。根据科学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的新载体包括短信、博客、网络心里咨询等。

最后,构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机制。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网络法治教育的监督机制。高校德育部门或机构应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中把好责任观,积

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于微博、微信、BBS、专题网站布网络法治教育平台的媒介平台进行有效地舆情监测和预警,了解大学生对网路法治教育的新认识。通过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加强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高校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对涉舆情部门的协调督导力度,设置专职人员进行舆情监督,定时检查网络舆情,并写作材料提交相关单位进行审核认定,并受学校责任部门的统一指导和部署,发现问题后要进行合理整改,在多方协同合作下,特别是应对网络法治教育的舆论危机时,应采取综合方式有效应对,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86

〔2〕周伟.试论法治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理论导刊,2013,(01):68

〔3〕马振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