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 ”,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 合称为“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2010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之( ) (2)攻亲戚之所畔( )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二、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足兵( ) ④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答: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三、2008年广西百色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 )(去: ) ..
②亲戚畔之(畔: )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四、2008 年四川省内江市: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五、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追者反曰(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六、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 ..③委而去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答:
七、2007年天津市: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八、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九、2005年芜湖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例说明。
十、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十一、2004年天津市:
选文: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
②失道者寡助: .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二、2003年湖北咸宁市: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十三、2002年江苏省常州市:
选文: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三里之城( ) ⑵池非不深( ) ⑶委而去之( ) ⑷亲戚畔之( )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主旨是 。
3、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 , 从修辞角度看,这是一组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5、本文主要是从 和 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6、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 7、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十四、2002年江苏省苏州市:
选文: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3、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十五、2001年广东省佛山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
2、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 (萎靡不振作) B、池非不深也 (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选出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富贵不能淫》
一、2013年四川省广安市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富贵不能淫》 2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舜发于畎亩之中( )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8.这两则短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甲: 乙:
29.选段乙中,有两处可以看出孟子对女性有歧视的思想,请选一句,并加以评议。(4分)
句子: 评议:
二、(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张世杰:宋军将领。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⑤乡:同“向”,面对。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 淫:__________
(3)天祥泫然出涕 涕:__________ (4)吾事毕矣 毕: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3分)
9.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节选)
[乙] 君子易事而难说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选自《论语·子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
(1)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之不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和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乙文内容,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富贵不能淫 [乙]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 。黔敖②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 ,贸贸然④ 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 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4)从而谢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的故事证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6名师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苏武牧羊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也 (2)武既至海上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3.【甲】文中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4.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 是亦不可以已乎 (3) 往之女家
(4)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按要求回答问题
1、孟子________时期家、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_________”。《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2、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①乎!
②丈夫之冠②也,
③母命之,往送之门, ④富贵不能淫,
3、解释一词多义的词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3)往送之门戒之曰( )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5)居.天下之广居.( )( ) 4、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提出关于大丈夫的做法、理想和操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什么不同?
十、富贵不能淫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1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十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提出过怎样的治国主张?
(2)材料二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后来秦始皇依据他的什么理论首创了一套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此“臣”提出了什么建议?
(4)依据材料四,指出正确的治国方略应该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2010年山东省烟台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不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 ..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
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二、2010年山东省莱芜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__________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画线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得到的启发。
三、2010年广西百色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2009年北京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 (2)行拂乱其所为。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
五、2009年辽宁省大连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
六、2009年湖南省衡阳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4.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七、2009年山东省济宁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八、2009年辽宁省辽阳市: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行拂乱其所为( )
人则无法家拂士( )此可以处吾子也( )(2). 处江湖之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九、2007年浙江丽水: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饿其体肤。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十、2006年河南课改区: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十一、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
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4.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十二、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举: (2)任 :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十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①故: ②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十四、2004年山东省泰安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十五、2004年山东省威海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2.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答: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答:
十六、2003年重庆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十七、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十八、2002年江西省南昌市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曾:②恒: ③喻: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文中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用课文原句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