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xxx委托,我院于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xxx河道桥梁工程进行了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部分外业工作,本次勘察完成QK07、QK08、QK09、QK10、QK11、QK12、QK27、QK30、QK31共九个钻孔,总进尺446.80m。
xxx位于xxxx,为xx镇xxx的撇洪渠,发源于xx县xx镇xx村xxx,于暮云镇官桥湖垸的官桥湖防洪闸注入湘江。官桥湖撇洪渠集雨面积33.5km2,干流长9.1km,河流平均坡降为2.7‰,xx县xx镇官桥湖撇洪渠xxx段工程沿线拟建桥梁4座(详情见下表1)。
表1 拟建桥梁工程情况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拟建建 (构)筑物 1#桥梁 2#桥梁 3#桥梁 4#桥梁 里程 K0+059.6 K0+201.8 K0+351.2 K0+634.6 尺 寸 (m) 钻孔号 QK23~QK32 QK13~QK22 QK07~QK12 QK01~QK06 备注 73×35 95×35 25×35 30×35 二、工程地质条件 2.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x,地处xxx, 场地原始微地貌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m~25m之间;西部为xx冲洪积阶地,主要为居民区、水田和鱼塘。原有xxx位于改道工程北侧,两岸已有河堤,河堤顶部标高变化在37.40~39.30m,北岸堤内为居民生活区及水田,地势较平坦,现已进行土方整平,地面标高变化于36.0~37.00m;南岸堤内为居民生活区及鱼塘,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变化于29.30~54.40m;堤外为官桥湖撇洪渠,河底标高变化于26.20~30.00m。堤内坡度一般为20°~45°,堤外坡
1
度一般为30°~60°。
2.2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残积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地层等。按从上至下的顺序,现将各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2.2.1杂填土①(Qml):灰褐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局部夹建筑垃圾及植物根茎,堆填年限约1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除QK12号孔未见外,本次勘察其余地段均可见,层厚0.50~9.20m。
2.2.2 淤泥质粉质粘土②(Qh):灰黑色,湿至饱和,流塑至软塑,有腐臭味,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该层局部分布,仅在第QK7,QK10,SK30,SK32号孔一带可见,层厚1.60~4.20m。
2.2.3粉质粘土③(Qal+pl)层:黄褐色,灰褐色,稍湿,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局部分布,仅在第QK7,QK27,QK31号孔一带可见,层厚1.30~3.5m。
2.2.4砾砂④(Qal+pl)层:黄褐色,灰褐色,饱和,稍密状态,分选性较差,磨圆度中等,不均匀混有20-30%卵石及少量圆砾,粒径约1-4cm,主要成分为石英。仅在第QK7,QK27号孔一带可见,层厚0.50~1.90m。
2.2.5残积粉质粘土⑤(Qel)层:紫红色,红棕色,黄褐色,青灰色,稍湿,硬塑,主要为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局部地段夹砂岩风化形成的残积砂。该层全场地分布,层厚0.50~3.60m。
2.2.6全风化泥质粉砂岩⑥(K)层:紫红色,红棕色,青灰色,青灰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局部地段夹青灰色砂岩。属极软岩,岩体破碎,冲击钻具可钻进,取芯较困
2
难,岩石质量指标RQD为极差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仅在QK8号钻孔可见,层厚1.70m。
2.2.7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⑦(K)层:紫红色,红棕色,青灰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芯多呈破碎状,少量呈短柱状,局部可见溶蚀小孔,局部地段夹青灰色砂岩,孔径0.5-2cm,属极软岩,岩体破碎,岩石质量指标RQD为极差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全场地分布,岩层产状:倾向270°~290°,倾角36°~75°,层厚1.0~6.50m。
2.2.8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⑦(K)层:紫红色,红棕色,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岩芯呈短柱状或长柱状,局部可见溶蚀小孔,孔径0.5-2cm,局部地段夹青灰色砂岩。属软岩,岩体较破碎,岩石质量指标为差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全场地分布,岩层产状:倾向270°~290°,倾角36°~75°,层厚1.50~11.10m。
2.2.9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⑨(K)层:紫红色,红棕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轻微风化,结构清晰,岩芯多呈长柱状。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石质量指标为较差的,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该层全场地分布,揭露层厚15.20~35.30m。
上述各地层的分布规律及野外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
2.3.1、地下水分布及类型
勘察时,钻探过程中各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中的上层滞水,砾砂层中的潜水及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中的上层滞水在枯水期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主要向堤外河床排泄,在汛期堤外河水位高于提内地面时,地下水主要接受提外河水的
3
补给,其水位不稳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潜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砾砂层中,接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补给,与湘江河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水量大,略具承压性。为本场地主要含水层。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风化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及上层地下水补给,水量较小。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00m~9.00m,相当于黄海高程30.07m~36.00m。
三、岩土性质评价
3.1杂填土①:成分杂乱,呈松散状态,不能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2淤泥质粉质粘土②: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其强度低,压缩性较高,不能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持力层使用。
3.3粉质粘土③:部分地段分布,呈可塑状态,其强度低,压缩性较高,为一般地基土,不能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4砾砂④:仅局部地段分布,呈稍密状态,强度较底,压缩性较高,为一般的地基土,不能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5残积粉质粘土⑤: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呈硬塑状态,具中等强度及中等压缩性,不宜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6全风化泥质粉砂岩⑥:属极软岩,承载力低,不宜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7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⑦:属极软岩,风化强烈,承载力及较低,不宜作为拟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3.8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⑧、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⑨:为场地下伏基岩,具有强度高,变形小的特点,是拟建建(构)筑物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及下卧层。
四、基础方案建议
4
根据拟建桥梁荷载特点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内杂填土①、淤泥质粉质粘土②、粉质粘土③、砾砂④、残积粉质粘土⑤、全风化泥质粉砂岩⑦、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⑥均不宜作为拟建桥梁的基础持力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⑧、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⑨岩石结构较完整,工程性能良好,可考虑作为拟建桥梁的基础持力层,在上覆软弱土层厚度不大地段可采用天然基础,在上覆软弱土层厚度较大地段可采用桩基础,成桩方式可考虑选用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内各地层的工程性能指标建议采用表2、3值。
表2 各岩土层工程性能指标建议值表
指标名称 地层名称 岩土 重度 P 3(KN/m) 18.5 17.8 18.8 19.2 19.0 20.0 21.5 22.5 23.0 地基容 许承载力 fa0(kPa) 60 50 180 300 260 300 350 600 800 压缩 模量 Es (MPa) 3.0 3.0 5.0 20* 7.5 30* 50* 65* 80* 备 注 Qml Qh Qal+pl Qal+pl Qel 杂填土① 淤泥质 粉质粘土③ 粉质粘土 砾砂 残积 粉质粘土⑤ 全风化泥 质粉砂岩⑥ 强风化泥 质粉砂岩⑦ 中风化泥 质粉砂岩⑧ 微风化泥 质粉砂岩⑨ K 注:表中“*”为变形模量, 地基容许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表3 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指标名称 人工挖孔桩 钻孔灌注桩 5
地层名称 Q4Q4ml 桩周土摩擦力特征值qsa(kPa) 10 -10 28 58 40 55 70 100 120 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pa(kPa) / / / 1300 900 1200 2000 3200 4500 桩周土摩擦力特征值qsa(kPa) 10 -10 28 58 40 55 70 100 120 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pa(kPa) 入土深度L(m) 5≤L<10 10≤L<15 15≤L / / / 900 800 / / / 1000 1100 1000 1200 2200 3200 / / / 1200 1300 杂填土① 淤泥质粉质粘土② 粉质粘土③ 砾砂④ 残积粉质粘土⑤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⑥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⑦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⑧ 微风化泥质粉砂岩⑨ al+pl Qel K 注:采用表上数值时,应进行一定数量的试桩校核。 *特别申明:本报告仅为中间资料,最终数据以正式报告为主。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