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蚕长⼤了【教学⽬标】
1.知道蚕在⽣长的过程中,⾝长、体重、⾷量等⽅⾯都会不断发⽣变化。2.知道蜕⽪是蚕⽣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后⾝体都会发⽣变化。3.知道蚕的⾝体结构及其作⽤。
4.知道蚕的⽣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5.认识到在较长的⼀段时间⾥,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在⽣长的过程中的变化。2.知道蚕的⾝体结构及其作⽤。
3.知道蚕的⽣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教学准备】
放⼤镜、直尺、天平、学⽣⾃⼰饲养的蚕、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
⼀、复习导⼊,聚焦问题。
1.教师:同学们饲养的蚕卵孵化出蚕宝宝了吗?蚕在⽣长过程中发⽣了什么变化呢?2.学⽣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学单导学,⾃主探索。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课件,展⽰观察器材和观察⽅法。
(2)学⽣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四⼤问题进⾏讨论,明晰观察过程。⼀是怎样确定蚕是活的?⽤什么⼯具观察?⼆是蚕在不同时间发⽣的变化。三是蚕⽤什么吃⾷物?2.观察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怎样记录蚕的样⼦和它的⾷物?(2)教师指导学⽣⽤图画的形式做好记录。3.观察后,汇报交流记录结果。
(1)学⽣展⽰各⾃画好的蚕和它的⾷物。(2)教师巡视,并指导学⽣改进图画。三、深⼊研讨,建构认识。1.交流蚕的⽣长变化。
(1)学⽣交流汇报前⼀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2)关于蜕⽪学⽣⼀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们进⼀步感受⽣命的可变化性。
2.观察蚕的外形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体的颜⾊、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等。⾏为是指蚕⽤什么爬⾏,怎样爬⾏,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体结构和它的⽣存有什么关系。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1)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下⼀步进⾏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法。(2)教师根据研讨情况总结。四、拓展应⽤,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教师⽤课件展⽰蚕的蜕⽪,指导观察蚕的结茧。【板书设计】蚕长⼤了1.颜⾊:⽩⾊2.运动:慢慢爬⾏3.⾷量:变⼤
4.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反应5.特殊⾏为:会“眠”【教学反思】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说那笨拙的样⼦会有⼀种令⼈⽣厌的感觉,可它却有⼀种默默⽆闻、⼀⼼吐丝造福⼈类的可贵品质。⼈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笨笨⾍的形象,取⽽代之的是⼀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命。
今天,在进⾏蚕的⾝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幅栩栩如⽣的蚕的图⽚出⽰在学⽣⾯前时,部分学⽣都把脸转到⼀边,并不停地说:“真恶⼼。”个别⼏个学⽣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愤,可转念⼀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个⾯⽬可憎的⼩⽣命,也会有恶⼼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种事物,需要建⽴在对它良好的第⼀印象的基础上。我向学⽣们⽣动地讲解了蚕这么⼩的⽣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们⽤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的⼼理在⼀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再到喜爱,我抓住这
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让学⽣们带着这种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命,研究⼀下它⾝体结构的特点。学⽣都愉快地投⼊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影⽆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