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

2020-07-13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清高宗实录》 《清世宗实录》 出处 《清圣祖实录》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

1年 年限 以下 阁臣数(人) 占比(%) 30 37 42 1—2年 2—5年 年 25 2 1 15年 20年 以上 114 5—1010— 15— 20年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

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30.章乃器曾回忆:“我们在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中国从此可以转弱为强,中华民族吐气扬眉为期不远,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体现了( )

A.甲年战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状况 B.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 C.华北事变在中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D.七七事变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

31.1977年,安徽省颁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规定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分工的责任制。这一做法( )

A.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C.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尝试 D.改变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32.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33.某学者说:“今天我们认为艺术和科学是分开的,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的分离,因为艺术和科学都受益于曾经的合作,所以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同时也对数学和几何感兴趣,这在当时一点儿也不让人吃惊。”由此可知,“当时”( ) A.神学迷信思想占据支配地位 B.渴求知识乐于探索成为时尚 C.信仰自由观念为大众所接受 D.反对教权否定王权已是共识

34.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也因此破产,但却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已发展到顶峰。“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

A.空想思想家对构建理想社会进行尝试 B.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设计未来理想社会 C.主张保留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D.坚持主张以异端的形式改造当前社会

35.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立誓:“ 我在医神阿波罗...以及所有的神和女神面前宜...我....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世人称之为希波克拉底誓言。这说明,当时( ) A.神灵崇拜盛行 B.医生职业要求较高

C.宗教意识觉醒 D.人文精神影响医学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特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紋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来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对象。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不同特点的原因。(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41年1月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1年5月 未果 1842年8月 1860年3月 1860年10月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1898年6月 租期99年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1919年1月 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1921年11月 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1942年11月 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1945年8月 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进士(省

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策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予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后,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约束蒋介石反攻大陆,要求美国对台湾归属中国作出正式承诺,不得借机改变台湾的最后地位,引起中共以武力解放台湾。

在“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问题上,英国和美国也发生了矛盾。英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积极谋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建议“联合国军”撤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要求美国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

——摘编自韩晶《英国和朝鲜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卓别林,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3 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手杖、足蹬大皮鞋、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3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从1919 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摘编自《卓别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电影的艺术风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卓别林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9分)

历 史 答 案

第Ⅰ卷

24.【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的经济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或统一战争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步形成,并不是成熟阶段,排除B项;监督制度并未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等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25.【答案】A

【解析】据材料铁农具包含“掘土工具、刨土工具、耕田工具”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铁农具数量而不是铁农具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铁器中农具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其他铁器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铁制农具的数量结合秦汉大一统,人口众多可知铁器没有全面推广,故D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完全”一词说法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勤政作风是封建王朝兴盛和治世的必然条件,“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属于完全的常识谬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材料中都没有对二者批阅奏章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推断,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是注重乾纲独断的,故D项正确。

27.【解析】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的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排除C项。

【答案】D 28.【答案】C

【解析】“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说明传统观念的阻碍作用,故选C项;“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本身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A项;“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强调修铁路的困难,与自然经济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无法判断市场的开放性,排除D项。 29.【答案】B

【解析】题干中梁启超提及《楚辞》的产生受到了中原文化、齐国文化、南方山水、屈原的爱国精神等多因素影响,带有“华夏”——中国民族意识,故选B项;维新变法的起止时间为1895—1898年,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屈原的爱国精神、民族国家意识,排除C项;五四运动已经结束,且五四精神是一种民主科学精神、爱国精神,题干与其关系不大,排除D项。 3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可知在北伐战争后,因民族矛盾突出,人民心情悲愤,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故选B项;据材料“在欢呼北伐的胜利”,可知为国民大革命时期,而非甲午战争时期,排除A项;据材料“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强调事件的突发性,而华北事变是有预谋的开展,排除C项;据材料“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强调事件的突发性,而七七事变是有预谋的开展,排除D项。 31.【答案】C

【解析】据材料“规定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分工的责任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变革,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尝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选项错误,责任制的实施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联系日军侵华的史实,可以得出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得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得以加强,故选C项;题干中论述了日军侵华,使得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得到了增强,

这与“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表述相互矛盾,排除A项;题干中提及了“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不能推论出“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了朱自清的《论轰炸》,不能扩大为全部的知识分子,排除D项。 3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艺术和科学都受益于曾经的合作”“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同时也对数学和几何感兴趣,这在当时一点儿也不让人吃惊”可知,“当时”应是文艺复兴时期,此时期的很多科学家也是伟大的艺术家,打破教会的神学束缚,渴求知识乐于探索成为时尚,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学迷信思想,A项错误;“信仰自由观念为大众所接受”与“反对教权否定王权已是共识”是在启蒙运动时期,C、D两项错误。 34.【答案】A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实验,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不满,他们的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也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但最终因为“空想”而失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项正确,B、C项错误;D项错在“改造”上,排除。 3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可知希波克拉底立誓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希波克拉底维护公民利益,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而不是强调神灵崇拜,排除A项;材料“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主要强调的是希波克拉底个人的意志,而不是强调对医生职业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尽我所能和判断,为我的病人的利益着想,以医术尽心救治,永远不存任何邪恶之念”主要强调的是希波克拉底本人的誓言,而不是强调宗教意识,排除C项。

第II卷

41.(25分)

【答案】(1)相同点:民众突破等级追求奢华服饰;政府都下令禁止奢侈以维护等级制度;出现肯定人性需求、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购买奢侈服饰能力强。

不同点:英国:等级特征逐步不明显;中国:依然存在强烈等级观念。

(2)英国:政治:随资产阶级革命开展,反专制和特权等级制度逐步取得成功; 经济:随资本主义经济和海外殖民贸易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物资丰富,资本主义逐步强大;思想: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自由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中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强大;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思想:强调封建等级的理学是官方主流思想。

【解析】

(1)相同点:根据“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奢靡之风不断出现”得出民众突破等级追求奢华服饰;根据“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得出政府都下令禁止奢侈以维护等级制度;根据“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得出出现肯定人性需求、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根据“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得出购买奢侈服饰能力强。

不同点:英国:根据“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得出等级特征逐步不明显;中国:根据“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得出依然存在强烈等级观念。

(2)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英国:可从随资产阶级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自由平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等角度分析总结。中国:可从封建君主专制强大,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强调封建等级的理学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 42.(12分)

【答案】示例1: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

评析: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及强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二战期间,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加剧且未能解决。 示例2:香港问题的形成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弱有关。

评析:从割香港岛到割九龙司,再到强租“新界”,与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直接相关。作为一

战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维护香港主权的抗争,因北洋政府的软弱,而最终未能实现。二战期间,虽然国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的要求,但在英美等压力之下,国民政府最终放弃。

总之,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了香港问题的形成与悬而未决。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评析:根据材料“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可知,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及强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根据材料“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和“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可知,二战期间,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总之,结论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加剧且未能解决。 45. (15分)

【答案】(1)内容:规定了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特点: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6分)

(2)影响:开启了以策论为重的新时代;有利于激发读书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复兴;使科举制得到完善。(9 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进士(省试)试三场,……考试顺序为:先试策三道,……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由此看出庆历年间“省试”的内容包括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从考试的顺序上来看,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从评判的标准来看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得出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

(2)考试内容上从只考五经诗赋到开始考试策论,这有利于激发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使科举制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上发展的更为完善,这种做法也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在宋代新的发展。 46.(15分)

(1)出兵朝鲜,但反对冲突扩大;反对美国单方面介入中国台湾问题;反对“联【答案】

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朝鲜和中国台湾问题。

(2)战后英国实力削弱,战略重点在欧洲;英国在朝鲜没有利益牵扯;保持对香港地区控制及稳定香港经济、政治的考虑。

【解析】(1)依据材料“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英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建议‘联合国军’撤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结合所学从出兵朝鲜,但反对冲突扩大、反对美国单方面介入中国台湾问题、反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朝鲜和中国台湾问题等方面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

(2)依据材料“如果不予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结合所学从战后英国的实力及战略重心、英国在朝鲜没有利益需求、控制香港及稳定香港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 47.(15分)

【答案】(1)独特的喜剧表演艺术;辛辣讽刺的语言;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 (2)工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法西斯势力威胁世界和平;无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出身低微,经历曲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解析】(1)根据材枓中信息“现代喜剧”“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进行概括即可。

(2)从工业化的弊端、法西斯势力的发展、电影的发展以及卓别林的个人素养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