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论情绪化的研究
赵梓然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谣言传播;传播流;情绪
一、社交媒体——谣言传播的温床
谣言并非自媒体时代的产物,但当谣言传播与根植于社交媒体,其共鸣一时难以应对。以两微一端为主的社交媒体在谣言传播方面有先天“优势”,从其传播特点上看大致分为三点:
(一)传播主体
网民为主。网民利用社交媒体即时性的优势,自发对公共事务
进行“报道”,倒逼主流媒体做深度调查。但受媒介素养影响,网民舆论场域的言语行为易发生议题失焦,如受到利益集团的利用,将致使谣言四起,产生舆论叠加效应和回音室效应。
(二)传播内容
自由发布。普通网民的信息生产、传播行为相对自由,其在传播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执行的是告知功能,而非证实与深度报道。而主流媒体为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倾向于慢发声和保守发声,以牺牲时效性为代价进行详实的调查。
(三)传播动机
多元目的。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进行材料选择、信息加工、新闻发布时倾向于报道事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防止“坏新闻”带给受众不良的环境认知。这样主流媒体就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获知外部环境信息的需求。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动机多样,一些经营性媒介为得到用户注意力资源,故意用攻击社会主流的言论获得受众的注意,迎合受众追求“狂欢”的心理,但其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利益。
综上,社交媒体的性质决定其成为网络谣言的温床。从历史上看,谣言并非自媒体时代的产物,只是当谣言传播遇上了社交媒体,其共鸣一时难以应对。
二、谣言传播各要素中的情绪
情绪在社交媒体的谣言传播中扮演着与信息本身同等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谣言传播的各要素中都能看到情绪的流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lanS.Cowen和DacherKeltner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实验总结出34种情绪,为传播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可能性。它们分别是钦佩、崇拜、美学欣赏、娱乐、愤怒、焦虑、敬畏、尴尬、无聊、冷静、困惑、鄙视、渴望、失望、厌恶、移情、兴奋、妒忌、刺激、恐惧、内疚、惊栗、兴趣、快乐、怀旧、骄傲、解脱、浪漫、悲伤、满足、欲望、惊喜、同情和胜利。这些情绪在谣言传播的各要素的体现如下。
(一)信源
社交媒体中谣言传播有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自媒体购买“水军”和点击量扩大影响力,并利用MCN保证信息持续输出,从而沉淀用户。此类传播者带有的情绪形成传播谣言的动机,经过传播者基于传播目的的重新改造,转换为传播内容中新的情绪。由于网络空间的封闭性和一定时期内信息的同质性,在群体感染机制的作用下,受众难以分辨谣言,谣言可能会产生三人成虎的效果。
(二)载体
谣言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自媒体文章和网络社群消息。前者评论热点事件或对时事进行“爆料”,其中掺杂大量个人观点而非客观事实,且文章观点缺乏证据;后者借助微信群、QQ群传播耸人听闻的“周遭事件”,通过恐惧诉求唤起受众二次传播的欲望。由于社交媒体圈群化传播的特征,受众接触的信息都是来自熟悉的群或好友,情绪的传播很容易进行。
(三)内容
网络谣言以传播真相的姿态出现,并暗示某种情绪,以加强信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017年“塑料紫菜”事
【作者简介】赵梓然,东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危机公关。
142019.9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件中的谣言传播者就是通过“告诫”人们某品牌的产品造假来唤起受众的恐惧、焦虑、厌恶情绪,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达成传播目的。还有许多谣言文章题目或措辞大量使用感叹和反问来加强语气,让受众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如“还敢买这种肉松吗?”或“请大家转发警惕!”“注意!”等,能成功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四)效果
社交媒体谣言中情绪产生的效果可以分为对受众、对品牌的效果两方面。
1.受众是谣言中情绪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象,但谣言是对受众的效果
否被接纳,受其人口统计学属性、信息内容与个人的相关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传播过程中,谣言情绪对受众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
图一
谣言情绪对受众的作用机制
绪。
a:直接通过互联网信息改变部分社交媒体受众的情常人际传播中影响其他受众的情绪。
b:通过互联网信息改变部分受众的情绪,使其在日境中发生实际行为,以影响其他社交媒体受众的情绪和行c:通过互联网改变部分受众的情绪,使其在现实环
为。
这三种作用层次引起效果的程度也是不同的:第一种效果因仅停留在网络空间,其时间短而层次浅;第二种由于受众身边初级群体的影响,效果更强;最后一种是来自受众对客观环境(实为媒介提示的拟态环境)的直接认知,是受众对环境独立思考的过程,其造成的后果最为深远。
2.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在社交媒体的全景式敞视对品牌的效果
下,有关一个品牌的谣言传出后,由于品牌发出的辟谣信息力量单薄、传播渠道有限,难以平复海量谣言中的愤怒和恐惧情绪;另一方面,市场同质化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大多数消费者产品忠诚度降低,不愿承担购买风险,而是转向其他品牌的可替代产品。因此,品牌必须从接入口杜绝谣言,一旦谣言传出应快速反应并寻找证据,避免后续舆情事件的发生。
三、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在传播流研究中,罗杰斯将信息传播分为信息流和影
学术园地响流,前者由大众传媒直接告知受众,后者是多级人际传播的流程。社交媒体时代下,编辑情绪是一种传播技巧,传播者通过向受众提示某种情绪来增强文本信息的感染力,这使得受众忽略信息可信度本身,只被信息中携带的情绪感染,造成“后真相时代”的传播僵局。这表明将信息流动中的情绪流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情绪流成为继信息流、影响流后存在于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第三条传播流。本文在创新普及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谣言传播中的情绪流模式,具体模式如图所示:
图二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传播者,即谣言的编造者基于主观目的编辑文本,投放在社交媒体中等待受众转发。“流量为王”的时代下,情绪的编辑是关键。网络谣言中较易得到传播的情绪主要有愤怒、焦虑、恐惧、兴趣、刺激、骄傲、满足、失望、
困惑、惊悚、欲望。根据笔者归纳,这些情绪的植入方式主要有几种:
(一)兴趣刺激型
微信朋友圈中公众号文章标题大量使用感叹号,如”“出大事了!!”等,先对信息进行定性,再叙述信息内容。这是通过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构建其对信息的基本认知,使其认为这条信息是一则轰动性的新闻,而自己是这条信息的第一批受众,因此有“责任”进行二
次传播。
(二)恐惧焦虑型
部分传播者利用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恐惧、惊悚情绪的传播,如传播某品牌饮料被批量投放毒药、某城市楼房将被爆破等信息,代入感极强,更容易被当作事实认知。
(三)骄傲满足型
部分谣言从满足受众群体归属感的诉求出发传播关于受众所在群体的正面信息,达到特定目的。如2017年双一流大学评选中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虚假名单,主要引起榜上有名的群体成员转发。
该模式总结了情绪流作用机制的4种特点:
任场。谣言情绪向受众流动,但并非直接对所有受众造成1.受众的态度形成了两个主要场域,即信任场和不信
影响。由于受众对信息、传播主体和媒介有不同的既有倾
向和态度,信息接受的效果也有不同。不信任场主要由对信息背景不熟悉的普通受众、受到普通受众对谣言信息的
15“太神奇了!反应行为影响的客观环境构成,普通受众由于对谣言所涉及的群体不熟悉,倾向于对其行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容易接受谣言中“情绪流”的暗示和感染,进行二次传播,成为谣言新的传播主体;信任场则由理性受众构成,理性受众包括谣言所涉及群体内部少数明确明晰真相者、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少数能在群集事件发生后保持理智分析的社会精英等,由于其自身立场坚定,对谣言涉及的客体以及社会采取信任的态度,在谣言传播中能选择性接受谣言中“信息流”的部分,并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谣言信息的真伪。由于不同谣言所涉及的客体不同,理性受众和普通受众之间并无明确界限。
谣言信息无明确主见,而是采取观望态度。谣言传播中,其根据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的不同会受到不同意见的影响,在“结晶区”中发生“结晶”,确认对环境的认知。一部分结晶受众会受到不信任场的作用,受到普通受众情绪的感染,抑或对已在普通受众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客观环境进行经验式认知,最终接受谣言信息中的情绪和观点;另一部分“结晶受众”会受到信任场的作用,接受来自理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传达的观点,判定信息为谣言。
象”。不同场域的受众形成的认知和态度会形成此次谣言
3.情绪流的最终作用对象为受众产生的“环境印2.传播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结晶受众”。结晶受众对
2019.9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学术园地的全部传播主体对其周遭环境的印象,这些个体印象的集合是社会公众对环境的总体印象。总体印象是公众判断社会环境优劣的核心因素,一旦形成便容易演化为对社会环境的刻板成见,应用到对下次信息的判断中。因此从系统论视角看,谣言传播中影响流的最终客体并非受众或是受众的态度与倾向集合形成的场域,而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的环境印象。当环境印象中不信任场的影响更大时,社会容易发生结构性危机。
传播流由于受到传播主体可信性的制约,传播效果较弱;理性受众多为意见领袖,其辟谣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权威性强,传播效果较强;“结晶受众”通过直接认知客观环境得到信息的方式由于参与感强,也作为一种强传播流发生作用。此外,信息流、情绪流、影响流都属于强传播流。■参考文献:
[1]AlanS.CowenandDacherKeltner(2017)Self-reportcaptures27distinctcategoriesofemotionbridgedbycontinu-ous
gradients.
PNAS
September
19,
2017
114
(38)
E7900-E7909.
[2]DiffusionofInnovations.RogersEverettM.19954.谣言传播中的传播流有强弱之分。来自普通受众的
(上接第13页)
大报,其他报纸一律按一县一报的原则实行合并。在此期间,由于《朝日新闻》体量庞大,变动较小,但就新闻报道而言,完全听从日本军部的授意,从传播学角度,《朝日新闻》的新闻报道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已形成了完全法西斯化的舆论导向。
在选取的样本中,1944年共有5篇台湾地区募兵报道,贯穿了1944年整年,分别为4月、8月、10月、11月,其中十月在2天内接连出现两篇有关台湾地区的征兵报道。这个频度已经向读者传递出一个重要的议程设置: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征兵。有关参战动员的新闻报道也极度美化战争,鼓吹青春奔赴战场,热血报效国家的中心思想。由于《兵役法》已将最低征兵年龄修改为17岁,因而,在多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和正文中,反复出现了青少年的字样,同时在专访中,提出了大东亚的青少年们前仆后继赶往战场,这是一场少年的胜利。正如瑟尔斯提出的新闻媒介框架——新闻媒介倾向于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构造议题。对于参战动员这一议题,无论是人物访谈、消息、通讯,都服务于同一议题。这些内容在读者的心理层面会进一步处理和建构信息框架,并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体验现实,直至根据这个信息框架采取实际行动,达成现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7-01
[2]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肜新春.抗日正面战场——国民党参战将士口述全纪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01月实。这个带有行动的现实也是《朝日新闻》希望并预期的宣传效果。
结语
通过对《朝日新闻》(1937-1945)台湾青年参战动员的样本研究,可以明确以下几点分析结论:(1)《朝日新闻》的报道精准反映战局战况;(2)通过刊登对台参战动员报道加快日化和皇民化台湾的步伐;(3)宣传报道美化战争,形成有利于参战动员的舆论氛围,以此实现征兵继续战争的目的。即使将该研究内容放在当下,对中日关系、两岸关系同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诸如警惕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化意识再次抬头、台湾文化认同和归属等问题,提供了多元角度的认知和思考。■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