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 ③人口迁出 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2.土地沙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
①湿地减少 ②降水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答案:1.A 2.C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主要原因是( )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 ②围湖造田 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④湖滨土地沙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4.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 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 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 ⑤节约用水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D.②③⑤
答案:3.A 4.A
读我国某区域湿地分布图,回答5~6题。
5.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甲地湖泊众多的影响因素不可能是( ) A.降水量大 B.多冰雪融水 C.多洼地
D.内流区面积广大
6.乙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湿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退化较严重。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乙地湿地系统的是( )
A.大力发展高原畜牧业 B.甲处湖泊水调入乙区域 C.退牧还草、围栏封育
D.发展河谷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5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内流区面积广大,同时多洼地,多冰雪融水,因此湖泊众多。该地区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第6题,退牧还草、围栏封育,可以保护植被,有利于修复湿地。 答案:5.A 6.C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7~8题。
7.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8.若用无植物的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答案:7.B 8.C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图,回答9~11题。
9.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10.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1.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答案:9.B 10.C 11.D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12~13题。
月份 月均温差值 月份 月均温差值 12.探究结果表明(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13.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 第12题,月均温差值为林地气温与裸地气温的差值,由表得知该地冬季林地气温大于裸地气温,应为北半球。7、8月份的月均温较高。将各月份的月均温差值相加,所得结果为负值,这说明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第13题,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答案】 12.D 13.C
14.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1 0.13 7 -0.43 2 0.10 8 -0.40 3 0.18 9 -0.20 4 -0.16 10 -0.10 5 -0. 13 11 0.11 6 -0.25 12 0.22
材料二 长期以来,B地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再加上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自2008年8月以来,围绕森林的可持续发展,B地区采取多种措施,从实施生态教育、资源管理、防火安全等生态战略上入手,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材料三 D地区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
(1)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地区。
(2)A地区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3)B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分析D地区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历史上就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在我国已停止了开垦“北大荒”。 (1)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哪些?
(2)从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加以保护?
(4)停止开垦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三江平原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答案】 (1)位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蒸发弱;土质黏重,河网密布,地下水水位高;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广布,下渗困难。 (2)变化:面积大幅度减少。原因:沼泽湿地被大面积开垦。 (3)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4)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6.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湖泊A为________;湖泊B为______。
(2)A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却是对其现状的真实写照,试分析其原因及危害。
(3)试对如何合理利用保护A湖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湖泊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由图可知A是洞庭湖,B是鄱阳湖,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是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的最主要的原因,围湖造田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但它带来洪涝灾害加剧、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显然是得不偿失的。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水土,减少入湖泥沙;通过退田还林恢复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养殖业、旅游业来增加收入,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洞庭湖 鄱阳湖
(2)原因:一方面,由于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使湖泊淤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大规模地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危害:由于大片湖泊湿地的消失,调蓄洪水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3)在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利用湿地资源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等。
1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 000 km2,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
材料二 九寨沟景区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以水景最为奇丽,湖、泉、瀑、滩连缀一体,呈Y形分布(如图2)。东侧日则沟湖泊众多,而西侧的则查洼沟几乎是一条干沟。另外,冬季九寨沟几乎所有的湖泊都结冰,而五花海却不封冻,在湖面上还不时有水泡冒出,被当地称为“圣湖”。 材料三 图1为我国西部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九寨沟景观分布图。
(1)据图1简述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则查洼沟几乎为干沟的最主要原因和五花海不封冻的可能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及其保护措施。
答案:(1)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起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峡谷多,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2)石灰岩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处在断层地带,地下温泉水涌出。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黄河、长江提供水源;调蓄洪水。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合理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