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号,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4.0级地震,各种坍塌废墟触目惊心,流离失所的灾民更是刺激着我们的精神细胞。随后,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洪流会迅速将你裹挟其中。当然,无孔不入的广播、报纸也不能忽略,他们用各种方式迅速渲染,包括现场直播,各种哀乐此起彼伏,让我们的哀伤绵延不绝。同样,日本也是地震和海啸多发的国家,3月11日,日本广播协会(NHK)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直升机航拍的镜头中,海啸巨浪冲向陆地,震撼的画面使人们几乎忘记这是一档新闻节目。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日本国民,你将接收到怎样的报道呢?眼泪、死亡、哀伤、失态、昏厥……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面对震撼的灾难,日本媒体表现得尤其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那日本媒体有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样的报道风格?其实,关于日本灾害报道,是由准则的:
一、追求报道的精确度
二、灾害留言方式的推广
三、受灾地的规模和范围要准确传达
四、时刻记住报道要为受灾害者提供保护
五、不要忘记对受灾者的关怀
六、电视和广播都要自觉报道受灾地状况
七、平安信息交给电信
八、平日注意学习积累,培养灾害报道的专门记者
九、制作报道手册
十、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偶尔也能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有些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即便是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超时工作受到核辐射伤害,《朝日新闻》也没有报道其的“英雄献身”,只是表示关注其健康,并引用厚生劳动省责令该公司改过的发言。
这样的报道风格并非自然形成。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日本问题专家刘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我想这次地震
后日本的媒体多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
现今的媒体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访问,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更是只露出了背影或鞋子。“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