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2024-07-20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何芸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5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点、方法、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以组织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要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贯彻并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为达成目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5節内容。这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基于以上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理念,就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效果加以反思和改进。 教学过程观察

本节课在充分研备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导,教,学”三合一教案,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分组制作和观察“生态缸稳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课中利用身边的现实材料“西安护城河的过去与今天”作背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通过生态缸制作小组展示他们观察研究的初期成果报告,落实情感渗透和过程体验。整节课将“导学案”的导学演学和PPT生动直观有效结合,将学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认知紧密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最终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课堂演学,合作探究

本节课充分利用“导学案”材料和PPT课件(图片),有理有据,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实施课堂探究演学过程: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基本概念和原理,以身边材料“西安护城河的过去与今天”为主题线索:“精设问题——合作探究——联系实际——情感升华”,整节设置思路新颖,设计缜密、环环相扣,凸显理性思维分析、科学探究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培养。 通过几段材料分析探究两个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分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理解;从而突破一个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模型构建(负反馈调节)。具体分析如下:

演学探究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和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围绕往届学生制作研究“生态缸的故事”为情境,导入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高,展示“护城河的轻度干扰和污染”、草原中食物链负反馈调节、森林局部火灾后的迅速再生三个材料,讨论探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并引导学生用文字、方框、箭头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构建:

(食物链中的负反馈调节)

演学探究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教师进一步展示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护城河轻度干扰、森林适度采伐、海洋适量捕捞、草场被蝗虫采食,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力依然保持原来的结构和功能不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概念和要点: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并得出结论: 一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不断变化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只是相对稳定。 二是,如果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过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被破坏,远远偏离它正常运转的范围。 “恢复力稳定性”

展示图片“西安护城河的过去与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和要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并通过比较森林、草原、苔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得出结论: 一是,恢复力稳定性也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它不仅与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还与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紧密相关。

二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干扰过大,破坏过于严重,那么靠它自身的恢复力稳定性来恢复原貌是很困难的。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教师展示图片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总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一是,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合理适度地进行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适度采伐、放牧、捕捞,减少污染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对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以保证系统内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如:农田的施肥、灌溉等。

三是,还可以建造人工“生态屏障”,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相应地区的草原和农田。如: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的建造。

四是,通过恢复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来治理严重污染破坏的生态系统,如:介绍西安护城河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效应。 实践创新,交流分享

根据前面所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相关知识,课前两周布置学生设计制作生态缸,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观察和记录,分析研究生态缸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活动以小组(3~5人)为单位,并选择至少一个因素作为研究变量。例如:生态缸中成分的选择不同、水质的选择不同、阳光和空气的条件不同等等,并采取两两小组作对照研究,最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本节课实施的前3天对各组学生的初期研究性成果进行评价筛选,可以实验报告、PPT文稿、科技小论文三种形式呈现,并选出较为优秀的成果准备在课堂上展示汇报。在本节课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10分钟左右),选派两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缸以及初期研究性成果。实践证明每个小组的生态缸制作精美且富有创意。在成果展示中,形式多样、内容真实,有实验报告和PPT课件,还有失败的反思总结和科学小论文。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和成果分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实践研究中去领悟和运用生物科学原理和观点,并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充分利用“导学案”精选材料和精设问题,并结合形象生动的PPT图片信息,引导启发学生研学探究、合作交流,形成学习方法和创新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动手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进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其设计实施成功之处如以下分析:

课外实践研究与课堂理论探究有效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本节课在课前自主预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课前通过学生对教材基础理论的自学研读以及分组“设计和制作生态缸”,实现自主学习。课中在“导学案”的引领下,以现实材料为背景巧设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构建概念模型,延伸实践应用,最终达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论认知、运用迁移和情感升华。 学案与课件,理性和感性,严谨而生动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案中以“护城河的今天与明天”为主线索,结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引发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种材料,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分析研讨,整节课脉络清晰,思路严谨,重点突出,实现了学案与探究有效结合、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

本节课在演学、应用环节中用课件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多个图片场景,生动直观、领悟深刻。 结语

总而言之,缺乏核心素养指向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它无法为学生的生命个体融汇情、理、智、趣的营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活动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都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不断反思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衡量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唯一标准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