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合肥瑶海区八下期中语文试卷
1. 默写。
(1) 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求之不得, 。(《关雎》) (4) ,白露未晞。(《蒹葭》) (5) ,胡为乎泥中?(《诗经》) (6) 青青子衿, 。(《子衿》)
(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
(8)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极力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的名句是
“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街的繁华冲淡了新楼的zhuāng容,老街的光影遮盖了现代的霓虹。这就是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我不禁感叹,屯溪老街是怎样的一种声光之景,现代与古老① ,时间与空间② ,高雅与俗世并存,视觉与听觉同享。站在近千年历史的老街尾,回望老街的流光益彩,仿佛看到了黄山顶上流淌下的晚霞,看到了碧波从新安江里涌出,也看到了徽州商人用时光雕琢的光荣与梦想。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zhuāng容 霓虹 不禁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 根据句子意思,将“交汇”和“相融”两词分别填入①②处横线上。 (4) 调整画线句,使之与前句句式一致。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又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以上文段节选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 的,其中“书”的意思是 。傅雷对如何教育孩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是第一位的,他希望儿子做一个“ ”。
4. 我市育英中学九(1)班组织一次以“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班会。下面是班会中出现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请为本次主题班会撰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围绕活动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2) 节约是绿色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一则关于节约的对联,能够将之补充完整的正确一
项是
一粥一饭,当思_____;_____,恒念物力维艰。
A.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C.来处不易 干丝万缕
B.不易来处 半丝半缕 D.不易来处 干丝万缕
(3)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班会上发言稿的一部分内容,请你根据要求答题。
曾几何时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手帕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方便的纸巾。制作纸巾要砍伐树林,【A】由于纸巾使用后不可以回收,导致了资源浪费。乱扔使用后的纸巾还会污染环境,而手帕可以反复使用,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树木。【B】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拒绝使用纸巾,随身携带小手帕,身体力行,做保护地球的卫士。 i 【A】句有语病,应修改为 。
ii 【B】句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4) 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需要你以九(1)班班委会的名义拟定一份“低碳减排绿色生
活”的倡议书。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汉江号子
①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汉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而且,漫漫路途枯燥无味,需要精神调剂,汉江号子遂应运而生汉江号子,承传历史,曲牌丰富,旋律高亢,是一组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其内容丰富,触景生情,即兴填词,唱词与民间传说和两岸地理风物、生活形态相关,是汉水文化和风情最有力的历史见证。那些码头工人搬运货物时此起彼伏的哼嗨加油声,驾船汉子掂抢滩时响彻山川的粗狂呦喝声,拉船纤夫们背纤跋涉时荡江回旋的汉江号子,则始终是镌刻在汉水深处的一阙深沉而又凄美的生命交响曲。
②汉江号子有码头号子、船渔号子两个大类。码头号子,指码头脚夫直接负扭重物的运输劳动过程中所唱用的,包括装搬运、挑抬、推车拉磙等劳动号子;船渔号子指唱用于水运、打鱼、船务等水上劳动过程中的号子。汉江号子最具影响力的是船渔号子。
③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以至更多。船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在明、清时期,是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兴起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
④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明滩暗礁,结合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时,要唱“莫约号子”、“桡号子”、“二流摇橹号子”、“龙船号子”等,此类号子音调悠扬,节奏不快,适合扳桡的慢动作,也是船工在过滩、礁的紧张劳动后,得以体力精力上的劳逸调剂;闯滩时,唱“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子”、“鸡啄米号子”,此类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奏特点,以适应闯滩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纤时,要
唱“大斑鸠号子”、“幺二三号子”、“抓抓号子”、“蔫泡泡号子”。船下的纤夫,用若干纤绳从不同角度拉船前行。他们的行动以击鼓或号子协调,鼓手和喊号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挥。此类号子一般旋律性强,拉纤时船工很累,为缓解紧张情绪、统一脚步和力点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乐特点;过险滩时,要唱“绞船号子”、“交加号子”,此类号子以激烈、雄壮的音调为特点。
⑤汉江中下游,水肥鱼跃,渔船如梭。撒网打鱼,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往往是几只小渔船合围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疏而不漏。慷慨苍凉的“大风调”,哀婉缠绵的“拉网曲”,劈空而来,缠绕船头,回荡在汉江上空,为汉水文化的生命基因中嵌入了一种特有的韵律。汉江船渔号子音乐性强,比起码头号子曲调装饰音较多,更富有抒情气质。
⑥千百年来,“汉江号子”对汉江航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铁路、公路和航空等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加之汉水流域环境的退化,汉江水运走向了衰败。汉江的许多水域已不见船影,机动船代替了木帆船,雷般的汽笛声代替了船工的吟唱,“汉江号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其实,“汉江号子”更主要的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一个概念。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和传承“汉江号子”的文化精神。
(1) 本文围绕汉江号子依次介绍了 、汉江号子的种类、 和作者对汉江号子消失的看法。 (2)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品味第③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4) 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试简要概括船渔号子的特点。
(5) 文章最后一段中提道:“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和传承‘汉江号子’的文化精神。”你认为它到底
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们又该如何传承?(提示围绕点,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6.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一袋盐 张丽钧
①1998 年,一个做小生意的亲戚送来一袋盐——25 公斤的一蛇皮袋子盐呀!他将那一袋子盐扛上楼,“嘭”地卸在他脚边,听到我对着那巨大的一袋盐惊叫,他歉疚地搔着头,眼睛望着别处,闷闷地说:“嫂子慢慢吃吧。”
②亲戚走后,我跟我家老徐说:“我的天!他这是想让咱们吃一个世纪吗?”
③每次我用盐罐去盐,都要对着那巨大的一袋盐惊叹半天。我跟自己说:“到哪辈子才能将这海量的盐吃完呀?”拓了一次又一次,可那一大袋盐,似乎半点都不见少。我跟办公室的同事们说:“谁要盐?有人送了我家老大老大一蛇皮袋子盐呢!”大家笑起来,说:“要是别的就帮你吃点,盐嘛,你自己慢慢吃去吧!”
④慢慢地,那一大袋子惹得我惊叹不已的盐,竟淡出了我的视线。早就习惯了逛超市不买盐,拿藐视的目光瞥着货架上那可怜的一小袋一小袋盐,对它们说:哼!我家的那袋盐,堪做尔等祖宗;早就习惯了大手大脚地用盐腌咸菜、腌鸡蛋、腌一切能腌的东西,大把抓盐的时候,心里说:
守着偌大一座盐山,不肆意挥霍,何其羞愧!
⑤时间挺进了 21 世纪,我们家的盐还有多半袋。我跟老徐说:“我为这一袋盐骄傲!因为它是我们家跨世纪的盐!”
⑥大约到了 2003 年,有一天,我照例举着空盐罐去
盐,突然发现那一座盐山竟快被我们
吃空了!我急煎煎地把老徐喊过来,拎着那仅剩了一点点盐的空袋子跟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才五六年的工夫呀,咱们居然吃进去了 50 斤盐!”老徐幽幽地说:“咱们没吃,时间吃了。” ⑦扔掉那个空蛇皮袋子的时候,感慨淹没了我。我问自己:还有什么东西,是时间嚼不动、咽不下的呢?
⑧来自那一袋盐的感悟,足以投射我的后半生——我在初见那饱满的一袋盐时,惊叹了又惊叹;我在舍离那个注满空气的盐袋时,感慨了又感慨。但是,我很难回忆起漫长地享用着那袋盐的日子里的点滴心绪。与初始的拥有与懊丧的挥别相比,那中间的漫漫时日仿佛是专门供人忽略的。这事体,具有多么强烈的象征意义!当一个链条(譬如婚姻的链条、事业的链条、生命的链条……)足够长,长到令我们难以看到它的起点与终点,我们茫然面对着那中间环节,除了麻木、淡漠,几乎无事可做。一种稳切安全的占有,偷走了我们所有的忧患与惊奇,我们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那超量的拥有,根本看不到时间对它的蚕食。
⑨想起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主人公瓦朗坦得到了一张神奇的驴皮,它可以帮助主人实现任何愿望,然而,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些,主人的寿命也会随之减缩一些……其实,驴皮的损耗与生命的损耗都属于不可违逆的事件。时间,最是贪吃,万事万物,悉数填入了它无厌的腹中。
⑩—你挥霍的手,何时方能被理性的目光蛰痛?
⑪你麻木的心,何时方能被那初始的惊叹与含离的感慨赐予智慧,因而变得柔软、温煦、顾惜?
(1) 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2) 文中写“我很难回忆起漫长地享用着那袋盐的日子里的点滴心绪”,试帮作者找寻点滴心绪。
惊叹→ → → (3)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我在初见那饱满的一袋盐时,惊叹了又惊叹;我在舍离那个注满空气的盐袋时,感慨了又感慨。
(4) “我们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那超量的拥有,根本看不到时间对它的蚕食”,请结合自身经历,谈
谈你对“蚕食”一词的理解。
(5) 文章最后两段有何作用?请对最后一段中的“智慧”进行详细解读。
7.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i 佁然不动 ..
ii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 .iii 以其境过清 .iv 亦无以异于诸泉 .v 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2) 翻译下列句子。
i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ii 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3) 甲文主要运用 描写来表现潭水的清澈,乙文运用 的修辞来表现水色。 (4) 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按要求写作。
请以“从此,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从“悲伤”“懦弱”“自卑”“骄傲”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作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得少于 600 字。
答案
1. 【答案】
(1) 落英缤纷 (2) 同是宦游人 (3) 寤寐思服 (4) 蒹葭萋萋 (5) 微君之躬 (6) 悠悠我心
(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 【答案】
(1) 妆;ní;jīn
(2) 流光益彩;流光溢彩 (3) ①相融;②交汇。
(4) 看到了新安江里涌出的碧波。 【解析】
(1) 此题考查了常见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做好此类题目,离不了平日的积累。“zhuāng容”应该写为:妆容;“霓虹”的读音为ní hóng;“不禁”的读音为bù jīn。综上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2) 此题考查了常见错别字的辨别。文段中的“流光益彩”应为“流光溢彩”。
(3) 此题考查了选词填空的能力。“交汇”的意思为“会合相交。(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相融”的意思为“相互融合”。根据“现代与古老”可知其后面应填入“相融”根据“时间与空间”,可知第二个横线应填写“交汇”。
(4) 此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分析划线句子可知,此句主要形式为:看到了(动词)黄山顶上(地点)流淌下的(动词)晚霞(名词)。由此可知,划线句子应该调整为:看到了新安江里(地点)涌出的(动词)碧波(名词)。
3. 【答案】傅聪;信;做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解析】本题考查《傅雷家书》相关常识。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傅雷认为做人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工作。在信中,他希望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 【答案】
(1) 示例:节能是一种美德,环保是一种时尚。 (2) A
(3) i 纸巾使用后不可以回收,导致了资源浪费
ii 建立;树立
(4) 倡议书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遭受浩劫:全球暖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灾害频发……人类正面临着能源耗竭和气候变暖的生存危机。积极行动,保护地球已刻不容缓,而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治本”之举。作为地球家园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此,我们九(1)班向全全校发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倡议书。
低碳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践于行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做到:1、杜绝木筷、纸杯、纸巾等一次性制品,重复使用纸张,多发电子贺卡,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减少白色污染,爱护森林资源。2、学会旧物巧用,尽量一物多用,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可再生能源。3、自觉使用节能节水器具,适度使用空调,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用水等电器设备。4、尽量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循环利用水资源,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5、以公共交通代替私人车辆,以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减少交通拥挤、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城市岀行的“环境友好”。
九(1)班班委会 2022 年某月某日
【解析】
(1) 宣传标语是在宣传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意思从而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宣传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这里要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班会来写,可以采用对偶等修辞手法。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果了解这句名言的,可以根据名言直接得出答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意谓】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如果不知道此句名言,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做题即可。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千丝万缕:有干条丝万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半丝半缕:指为数细小,价值轻微的物品。结合语境可以得出选择 A 选项。
(3) i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本题中“由于”和“导致”重复,使句子缺少了主语,应该将“由于”去掉,变为:纸巾使用后不可以回收,导致了资源浪费。
ii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本题中“理念”和“建立”搭配不当。可以换位“树立”。 (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倡议书的写法。要写好倡议书,首先要知道倡议书的构成和格式要求。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
(二)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三)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五)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知道了倡议书的结构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书写:1、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2、进行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重要性。3、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低碳减排。书写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号召力。
5. 【答案】
(1) 汉江号子的产生和特点;船渔号子的类型及特点 (2)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汉江号子的种类。 作诠释,具体解释了码头号子、船渔号子的内容。
(3) “主要的”指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在句中说明了柏木帆船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重要的一种,但还有其他工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用不同节奏、不同音调来表现劳动的不同情绪; 音乐性强,装饰音较多,富有抒情气质。
(5) “精神”示例: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面对困境乐观豪迈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劳动过程中创造美。(能对汉江号子正确理解,意对即可)
“传承”:可以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或者对相关的精神进行学习和宣传。(结合生活、学习阐释自己具体做法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通读文章可知第①段介绍了汉江号子的产生和特点(意义),第②段介绍了汉江号子的种类,第③—⑤段介绍了船渔号子的不同类型及特点,第⑥段介绍了作者对汉江号子消失的看法。据此,不难作答。
(2)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先介绍汉江号子可分为两大类,接着具体介绍这两大类的特点,由此可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析作用时,要在掌握分类别一般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基本形式为:首先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段山下文分析在文段中说明了什么,最后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题中让分析“主要的”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柏木帆船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重要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其他工具,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 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通读文章可知,可锁定答题区域即第④⑤段,第④段说明船渔号子用不同节奏、不同音调来表现不同情绪,第⑤段则说明船渔号子“音乐性强”“富有抒情气质。 (5)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汉江号子’的文化精神,通过文段中对“汉江号子”的相关介绍可以看出,例如“他们的行动以击鼓或号子协调,鼓手和喊号子的在船上由舵手指挥”说明他们的团结精神,“撒网打鱼,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往往是几只小渔船合围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疏而不漏……这一段”可以看出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抗争的精神。关于“传承”,结合生活、学习阐释自己具体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6. 【答案】
(1) 作为全文线索贯穿全文;吸引读者,激发兴趣;以小见大,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2) 习惯;骄傲;焦急
(3) 运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两个“惊叹”和“感慨”,突出强调了这袋盐的量之大及对注满空气的盐袋的不舍,引出了下文的思考。
(4) “蚕食”是逐步侵占的意思,传神地刻画出时间对一些超量拥有的缓慢消耗,表现出了作者的担忧之情。
(5) 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以反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表达出作者对生活道理的思考。“智慧”解读:面对生活永远充满忧患和惊奇;面对自己所拥有的要珍惜;理性的目光和柔软的心灵
相结合。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一袋盐”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2) 考查对文章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类题,要通读短文,然后根据提示,根据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情感,一般在文中都有原词可以用,“每次我用盐罐去
盐,都要对着那巨大的一
袋盐惊叹半天”“早就习惯了逛超市不买盐……早就习惯了大手大脚地用盐腌咸菜、腌鸡蛋、腌一切能腌的东西”“我为这一袋盐骄傲”“然发现那一座盐山竟快被我们吃空了!我急煎煎地把老徐喊过来”,从句中提取即可。
(3)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惊叹”强调了这袋盐的重量之大,“感慨”强调了对注满空气的盐袋的不舍、懊丧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考。 (4)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蚕食”比喻侵吞他国土地如蚕之食叶,这里是指对盐的逐步侵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出对某一事物的逐步侵占即可。
(5) 考查文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此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理解“智慧”含义,结合作者的议论“偷走了我们所有的忧患与惊奇,我们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那超量的拥有,根本看不到时间对它的蚕食”来解答。
7. 【答案】
(1) i 呆呆的样子。
ii 象狗的牙齿一样。 iii 因为。 iv 不同。 v 才。
(2) i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ii 这是我所知道的,然而唯独对碧色不太了解。 (3) 侧面;比喻
(4) 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被贬官之后的失意、落寞、孤凄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 i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可以得出“佁然”:呆呆的样子。
ii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可以得出“牙”:象狗的牙齿一样。
iii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
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可以得岀“以”:因为。
iv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可以得出“异”:不同。
v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才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可以得出“乃”:才。
(2) i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蒙络”的意思是“遮掩缠绕”。“拂”的意思为\"飘拂”。然后根据重点词的意思可以得出句子的翻译。
ii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知”的意思是“知道”。“独”的意思为“唯独”。“然”的意思为“了解”。然后根据重点词的意思可以得出句子的翻译。
(3) 考查甲乙两文中在写水方面的特色。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句,主要通过写鱼儿在水里轻快活泼的游动,侧面描写衬托潭水的淸澈。乙文“如秋天,如晓岚”运用比喻,“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运用对比,来写泉水的颜色碧绿。两文分别写水清与水碧,文字都摇曳生姿,委婉动人,情景交融,巧妙地抒发了各自的情感。 (4) 方法一:
本题是对文章感情把握的考查,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甲文中,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乙文中,通过比喻,运用对比,来写泉水的颜色碧绿,表达作者对清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方法二: 甲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译文:
清溪的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8. 【答案】从此,我不再自卑
俗话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在人生的海洋里,自信就像一艘帆船,承载着我们的成功,抵达幸福的彼岸。自信是必不可缺的,现在的我,已是信心满满,而曾经的那个我却是一个灰心丧气,缺乏自信的小女孩。
幼儿园的时候,我性格孤僻,不善交流,因为那时我的个子是全班最矮的,皮肤又黑。我不敢与别的小伙伴玩耍,是怕他们笑话我,加上我的学习成绩很差,头脑又不灵活,遭人笑话和排斥是难免的。我的自尊心很强,别人总能在老师一提岀问题后对答如流,而我却傻傻地站在那里,一阵阵的嘲笑声让我无地自容。有时,我会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做得到的,我却做不到呢?真的是我很笨吗?”然后,内心总是回答:“是的,我不比别人聪明,他们笑话我,不与我玩耍。”有时,我还会一个人偷偷地躲在某个角落里流泪,难过,伤心,自卑的情感流遍我全身。
后来,我变了!当我在上二年级时,我的启蒙老师——陈老师给予了我自信。她在教我时,渐渐发现我有讲故事的才能,结果,她让我去参加讲故事比赛。我紧张极了,但又十分高兴。我心想:“终于有一位老师欣赏我了,我应该全力以赴,好好表现。”于是,我便日夜苦练,把表情,动作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获得了我的第一次成功!就因这次比赛,我拾到了一个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自信!如今的我,全面发展。演讲,故事,书法,作文,英语样样挑战,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就是自信的力量,因为有它,我,不再自卑!
苏格拉底曾经想他的助手继承他的光辉思想。可是,他的助手缺乏自信,始终认为自己不可能是那个接班人。但是,他错了,苏格拉底临终前告诉助手:“对不起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一个人应该懂得认识自己,推荐自己,发掘自己。”
自信,是一缕阳光,照耀着我们茁壮成长;自信,是一泓清水,冲刷我们心灵的尘埃;自信,是一阵春风,让生命的春天生机盎然。我认为自己十分幸运,当我丢失了自己,认不清自己时,有一双援助之手伸向了我,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这种自信的力量会永远伴我成长,同样也会永远激励我走向成功,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
现在,我想高声对全世界呐喊:“从此,我不再自卑!”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题目难度不大。一定要注意从“悲伤”“懦弱”“自卑”“骄傲”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
【审题立意】在写作时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此”,这应该写给我留下较大震撼、深刻印象的场面。二是“我不再_____”,就是我的所思所为,停止了自己错误的言行。写作文时,这两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所兼顾。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个瞬间场面,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表达方式】“从此”应该有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