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以美国手语为例

2024-07-23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以美国手语为例

李二占(盐城师范学院 外语系,江苏 盐城 224002)关键词:象似性;任意性;心理现实性;美国手语;意象和图式化;腐蚀与提升摘 要: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主要指语法形式和其所指概念结构之间的一种映照性或可论证性,因此它是语言任意性的重要补充。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哲学基础不同,体现层面有异,但二者具有对立补充的辩证关系。以美国手语为例的对比研究表明,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互补关系,象似性的腐蚀性以及任意性的提升等问题都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释。

一、引言作为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热门话题,象似性对了解语言和认知

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必然要在和任意性的冲突与协调中突显自己。迄今为止,关于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齐翁等功能-认知语言学家则坚持语言从本原上讲是象似的;一些当代语言学家则认为任意性和象似性是同等重要的两条原则。然而,简单地赞同某种观点并无多大意义,我们必须阐明在什么样的时空条件下任意性为主,什么样的时空条件下非任意性(象似性)为主,以及什么样的条件下两者成互补。因此,我们拟在心理学的视野下,对两者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辨析,以期说明下面的四个问题: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与任意性的辩证关系,美国手语给予相关问题的启示以及象似性的腐蚀和任意性的提升。二、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象似性之所以没有统一的定义,是因为它所涉及的能指与所指和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内涵不同。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语言符号而言,可以分为语词符号和非语词符号。语词符号和索绪尔的符号概念相同,都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非语词符号专指超出语词范畴而且具有语法标记的组合符号,可以叫做“语言形式”。这样,语词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应该为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所制约。超语词符号不借用“施指” 和“所指”这对术语,最好用“语言形式”和“概念”。“形式(structure)”和“概念(concept)”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或象似的,而这正是象似性的研究重点。也就是说,象似性的“形式(structure)”和“概念(concept)”与索绪尔任意性的能指和所指差异甚大,因此二者不宜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相结合的命题内讨论。作为语言组织方式的一种假说,象似性引发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语言的结构应该被看作是物质世界的结构还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进行概念化的结构。第二,由于缺乏关于经验结构的有力证据,我们该如何看待语言的象似性动因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了心理现实性。心理现实性就是指某个理论的真实性问题。这里的真实性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性不同,但人们常把二者混淆起来。显然,心理现实性指的是概念上的真实性,它具有抽象意义,可以被证实或证伪。正如波普所说,科学陈述需要的是对否证的检验而不是证实,科学通过否证而发展。也就是说,尽管有可能被证据所否定,我们依然要大胆提出科学假设,因为不能被推翻的假设就是正确的。这种看法同样适合于象似性,我们不能因经验证据不足而怀疑象似性的存在。因为“可观察性”的要求一旦被搬到心理学上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形式的行为主义:它把人们限制在仅仅是研究可看到的“输入-输出”关系上。换句话说,过多地依赖可观察性只能导致机械的“刺激-反应”模式。语言学

上的证据和心理学上的证据是可以相容的,语言象似性假设可被用来提出认知结构的假设,这种认知结构的假设能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实或证伪。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也认为,所谓的“真实性”是指我们所需要的概念上的实在性,也就是为了成功地生存下来,为了达到目的,为了达到对我们所处情形的可能的理解。当我们说认知科学中诸如动词、概念或意象图式等概念具有真实性时,我们的意思和其他科学家一样。象似性的心理现实性问题应该在抽象的、概念的和形而上的层次上谈论,否则,我们会触及哲学上的界内与界外问题。换句话说,对象似性的探讨要区分语言观念和语言事实。三、象似性与任意性的辩证关系由于哲学基础的不同,象似性和任意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和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一样,结构主义以分析哲学为哲学基础,坚持意义内指论的观点,忽略认知过程和外在世界对意义的作用,认为语言是任意的。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认为意义基于体验而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语言与认知及外部世界息息相关并象似于经验结构和概念框架。二者的对比见下图。名 称任意性象似性代表人物索绪尔皮尔斯定义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之间无自然联系语言形式和概念(世界特点、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等)之间有密切联系哲学基础分析哲学体验哲学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智的体验性和联通主义研究范围较窄较宽体现层面词汇的音义对应层面语言中的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多个层面 另一方面,象似性和任意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索绪尔不但是任意性思想的倡导者,也是非任意性思想的伟大启示者。第一,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富于辩证对立精神,从理论一致性的角度看,他必然要给任意性以限制。第二,是他提出了可论证性思想,即任意性的对立面之一。第三,他极力要排除的任意性反例证明象似性也是存在的。最后,他的可论证思想开了象似性等非任意性研究的先河。从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来看,索绪尔的可论证性—关于符号的组合理论,完全可以和象似性理论相容。这就启示我们,任意性概念其实已经超出了索绪尔所规定的符号内部层面。任意性也应该体现在语音与语义、符号与事物、语法结构与语义内容以及文字形体与文字意义等各个层面,而这些层面也都受到了象似性的有力制约。也就是说,从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内部关系,到符号组合的外部关系,再到语言系统内外的其他方面,象似性(理据性)和任意性互相影响又互为限制、互相依存又互为条件,犹如经纬共织,协同推动着语言体系的发展”。显然,从发展的角度看,象似性是对索绪尔任意性的重要补充,因为任意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能在象似性所规定的范围内运作。离开了象似性的制约,任意性将变得毫无价值。此外,把一切符号表征现象都排除出语言系统,只留下符号自身的对立差异和能指与所指任意结合的结构主义也值得怀疑。没有了语言系统外诸多因素的映照和制约,系统还何以独立存在吗?因此,即使是为了彰显任意性, 我们也应该研究象似性。可见,当语言学家宣称语言中的可论证性要多于任意性时,我们更要领会他们的良苦用心,哪怕这种主张有矫枉过正之嫌。四、美国手语中的象似性及其启示不管是表达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大部分的美国手语具有象似性,但是Frishberg认为象似性程度在过去二百年中降低了。

例如“home”这一符号本来由“eat”和“sleep”组成。“eat”以“把手放在嘴边成杯子形状”表示,“sleep”则以“用伸开的手掌贴着脸颊并侧头”表达。可见,两个象似符号“eat”和“sleep”构成的“home”也是象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手语符号“home”则变得简短而规约化了,现在它用“手成杯形并触及两边脸颊”指称,其意义和当初有所不同。换句话说,美国手语的任意性程度增加了,成为部分象似,部分任意。针对这种语言变化现象,Taub提出了语言象似性类比构成模型。(一)意象选择按照该模式,任何概念都需要一个语言表征。例如,“树(tree)”这个概念可能包括了与它有关的诸如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和触觉意象。但是,只有一种感觉意象被选择来表达整个概念,这种认知过程叫做“换喻”。更重要的是,意象和概念的联系具有某种直接性与强迫性。(二)图式化“树”从地面长出这一生动的意象被滤减为

(图2Imageselection,Schematization和Encoding分别指意象选择,图式化和编码)

把意象转化为语言的语义概念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物质的形式来表现,同时还要确保转换过程保留了初始意象的整体框架,最终的结果就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匹配。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也就是实现了“现实→认知→语言”的途径。总之,如果孤立地看,用手去指代树枝或用手臂指代树干是任意的,但(b)和(d)的平行关系却告诉我们,这些内部结构都保持了象似性。当然,从认知角度来说,这种关系属于拟象象似性。这个模式表明,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象似性,但在语言进化过程中,象似性受到了腐蚀而任意性得到了提升。五、象似性的腐蚀和任意性的提升可以这样设想,语言在产生之初具有很强的象似性。海曼指出,语言活动中的规约形式起源于物理活动,就是说,物理活动通过仪式化和体例化而最终语法化为语言。他将这一过程图示为:物理行为→文化行为→象似性或象征性的交际行为→语言的指称行为→规约化的语言。中国语文学家许慎也认为汉字的形成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似性原则,即汉语音义之间有种对应关系。但正如美国手语一样,象似性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失真,于是任意性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也就是说,语言中的经济性、概括性、语音借用、修辞格等扭曲和腐蚀了象似性。象似性也可通过考证工作得到还原,即历时性考据。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就是对句法理据的阐释。与考古学可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一样,象似性的理据考证可以同样给语言以本真面目。

三个主要构件:地平面、垂直的树干和树枝,虽然失去了很多的细节,但图式化了的意象还是保留了主要的部分。换言之,感觉意象需要通过概念化或语义范畴化的方式得以表达,并尽量选择易于被语言所编码的结构。(三)语言编码六、结论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事实归纳和逻辑演绎相结合的结果,经验滞后于理论并不能证明理论就是错的,象似性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认识的深入,象似性将会获得更多的实证支持.在它还没被证伪之前,接受这一假说要比动辄以“约定俗成”来解释一切语言现象更有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参考文献:[1]Saussure.F.D.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

挑战与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Newmeyer.F.LanguageFormandLanguageFunction[M].Cambridge:TheMITPress,1998.[5]Smith.N.Chomsky:IdeasandIdeals[M].London: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6]Croft.W.TypologyandUniversals[M].London: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7]Lakoff.G&Mark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M].NewYork:BasicBook

s,1999:109,3,456.[8]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Carroll.D.W.PsychologyofLanguage[M].Beijing:For 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9. [10]Taub.S.F.IconicityinAmericanSignLanguage:concreteandmetaphoricalapplications[J].SpatialCognitionandComputa tion,2000.[12]Haiman.J.TalkIsCheap-Sarcasm,Alienation,andtheEvolutionofLanguage[M].NewYork:OUP,1998.责任编辑 一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