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宫观后感

2020-02-19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故宫2 观后感

《故宫2》观后感

近日,我带着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尊崇看了《故宫2》这一部将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演绎到极致的纪录片。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从侄儿手中夺过皇位后,将自己原来的封国北平设为第二京都,亦改名为北京,历时15年,耗费无限人力物力终于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家身份地位,称自己为天帝之子,传说中天帝一家住在紫微垣,那里极其辉煌壮丽,为了建造一个配得上“天帝之子”高贵身份的紫禁城,朱棣从全国各地招来名匠,尽其国力修筑紫禁城,无疑对民生有着巨大的伤害,但朱棣一道圣旨上说让督造使关爱民工民匠则大大告慰了天下,我认为此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皇家高贵身份的象征。紫禁城内最尊贵的建筑是太和殿,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长宽比例为9比5,象征着九五之尊。据核实,故宫有房8707间。每座宫殿分为正殿,偏殿,次殿。封建社会正是通过建筑的主次地位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比如每座宫殿有一个主位掌管一宫之事,其他的人便只能居住在偏殿和次殿。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这座华丽的宫殿里曾住过两家人,朱家和爱新觉罗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记载,并且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皇权的争夺,比如明代正统皇帝复辟的夺门之变、万历四十三年梃击太子宫的“梃击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红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围绕着新皇帝登极的“移宫”风波。清朝初诸王大臣为确立皇权的三官庙之争、清末慈禧太后谋取权力的辛酉政变。而实际上,这高高的宫墙中,这平静的表象中藏匿了多少女人一生的辛酸故事,并无几人知晓。比如,明宪宗时期,年龄长宪宗19岁的万贵妃失子后,仍有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嫔妃们生子,哪个妃嫔怀胎,她就逼令其喝药打胎,最后害宪宗几乎断子绝孙。那些妃嫔们也只能遵从,就连九五之尊宋宪宗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亲生孩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皇权的争夺。高高的宫墙之内的女人们究竟是为了自身生命,子女的荣华富贵,家族的兴衰亦或是为了帝王之爱苦心经营争夺?

紫禁城也是一个广纳四海珍奇的博物馆,历代帝王的兴趣爱好决定了紫禁城中的收藏。明朝帝王多不喜收藏汉文化产物。而到了满清时代康熙时期,汉文化已深入旗人之心。康雍乾都精通汉文化,迷上了瓷器,在景德镇设官窑,专门制造皇家专用瓷器,配方不向外流传,瓷器不为商用,甚至有些瑕疵都就地摔碎,就地掩埋。由此可见当时瓷器确实可称为一大珍宝。

乾隆皇帝对名家书画情有独钟,后来可见的紫禁城中珍藏的书画,几乎都是乾隆时期入的库。但千百年间,许多书画都消匿无迹,有的在隋文帝下扬州时随沉船埋没水底,有的随千千万万运往邻邦的海轮沉没在波涛汹涌中,有的随私人收藏家们殉葬入土,有的随溥仪流落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中„„只能说现在对古文物的寻找收藏,我们任重而道远!!!

看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故宫中文化精华珍宝所震撼,这些珍宝凝结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心血,承载着千年万载中大自然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它们像是生活在这座宫殿里的精灵,在这些古老的殿堂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它们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我们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