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上一课研究认识蒸发现象和特点后,指导学生认识影响蒸发速度因素的一个活动内容。教材共2页,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的课文编排,依然是呈现“问题——推测——计划——实验——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有关蒸发现象的基本规律:“晾晒衣服,有的干得快,有的干得慢,这些都是由于衣服中的水蒸发快慢不一样造成的。”在此基础上直接揭示本课主要任务:“水的蒸发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发学生进行相关推测。作为已经经历过认识蒸发现象特点的学生来说,进行这一相关推测有着更多的感性或理性的基础,学生的推测也可能将是非常丰富的。为此,课文中专门留出一块空白的记录框,供学生记录“我的推测”。在学生进行相关的推测活动后,课文以图片的方式出示了一系列的器材,包括开口大小不同的容器、晾晒布料的细绳和夹子等,示意学生:“用下面的材料想办法进行研究。”课文的编排是希望学生自主地运用提供的这些材料,去印证他们自己的推测正确与否,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就去借鉴课文中已然编排好的三个实验。课文中出示的三个设计好的实验,从编排上看本身就具有完整的结构性,它分别就认识影响蒸发速度的三方面因素进行了相应的设计,目的是使经历了这些探究活动的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认识。课文中指导学生进行的第一个活动,是一个需要课前就进行准备的活动:“把同样多的水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将容器放在一起。几天后,容器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展示的实验图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明显的以蒸发面积为控制条件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容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开口大小存在很大差异。课文为学生记录容器中水的变化提供了一个记录的位置,期望学生能把量化后的数据记录下来。课文中指导学生进行的第二个活动,是一个需要在户外进行的对比观察活动:“在两张纸上,分别滴上少许同样的水,再把它们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观察比较发生的现象。”这是一个明显的以温度为控制条件的对比实验,从课文中提供的实验操作实例图片可以看出,实验是在户外同时具备向阳和背阴两个条件的同一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用两个三脚架分别支撑滴上同样多水的纸片并分别放置在向阳处和背阴处,实例图片中出现的滴管和盛水的烧杯,暗示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控制对比实验用水量时可
以使用类似工具。课文中指导学生进行的第三个活动,是一个以风为控制条件的对比性实验,实验要求:“把一块布剪成大小相同的两块,浸湿,挂在一起,用电扇吹其中的一块布”。以上三个实验是在学生自行设计有困难或有欠缺时教师才相机出示的,可以肯定地说,研究影响蒸发速度因素的实验设计并不局限于以上三个,不论是器材的选择与组合,还是实验方式方法的替换,只要能朝着既定推测的验证目标前进就值得赞赏。课文中也鼓励大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还想到了哪些研究办法?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同大家交流。”在同学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收集相关影响蒸发速度因素的事实后,课文提出:“结合实验,说一说,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环节需要同学们进行分析和推理的难度相对较低,活动的成效基于前面收集的事实,只要实验过程事实收集充分,相信学生对蒸发面积大小、温度高低以及风的作用等因素对蒸发速度的影响认识是容易得出的。
第二部分,属于拓展运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里,课文明确提出:“根据对蒸发快慢的研究结果想一想,要把一件厚实的衣服尽快晾干,有哪些办法?”并进一步提出要求:“回家做一做,再把自己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里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要同学们进行相关思考,又要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交流。可以肯定地说,同学们进行的相关思考必然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而这样的方法实际效果会怎样对从未实践过的学生来说,是个未知数,因此鼓励学生“做一做”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怎样让衣服干得快》猜想如何让衣服干得快,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进行猜想,但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实验设计较难,本课是对比实验,学生以前也没做过,所以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比实验,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时设计哪个条件的不同,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尽量选择较简单易做,实验又明显的去做。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水的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归纳概括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知道影响水分蒸发速度的主要因素(温度高、蒸发面积大、有风)。
4.认识到衣服一般放在户外晾晒的原因。 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尊重他人,愿意合作与交流。 6.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能改善我们的生活,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影响水分蒸发速度的主要因素。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和风的作用等因素有关。
评价任务
1.对水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推测。 2.设计实验研究怎样能够加快蒸发。 教学准备
开口大小不同的容器、晾晒布料的细绳和夹子、两个三脚架、纸片、滴管、盛水的烧杯、电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课件(一群孩子在喷泉下玩耍的画面)为了这群快乐玩耍的孩子不生病,怎样让孩子们的衣服尽快变干?引出课题,板书课题:13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二、启迪思维,大胆猜想
让衣服干得快,就得让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引出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小组讨论,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结果填在书上我的推测里。
小组猜想,填写推测,老师巡视,然后交流你的猜想和依据。 1.水的蒸发可能与蒸发面积有关; 2.水的蒸发可能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3.水的蒸发可能与风的作用有关。
也许学生不能猜想到与蒸发面积有关,这时老师可以说我也有猜想,引出这一猜想。
三、实验研究,验证猜想
1.分组实验,验证猜想2和3。
(1)介绍对比实验,想想温度对比实验和风的对比实验,哪个条件应不同。 (2)每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①温度对比实验方案:将两块同样大小的湿布,一块用酒精灯烤,另一块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两块布上的水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风对比实验方案:将两块同样大小的湿布,一块夹在铁架上用风扇吹,另一块夹在铁架上,仔细观察两块布上的水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温度对比实验和风的对比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4)学生汇报总结,得出结论大屏幕展示课件: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越慢。风越大,水蒸发越快;风越小,水蒸发越慢。
2.一起做验证猜想1。
(1)大屏幕出示实验要求:用滴管分别在纸上滴上两滴水,然后用尺子把其中一滴水轻轻地尽量地赶开,另一滴水不动,保持自然状态,观察两滴水发生的变化。
(2)师演示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蒸发面积大,水就蒸发得快,蒸发面积小,水就蒸发得慢。 3.实验证明: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温度和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大屏幕展示课件思考:哪堆谷子干得快?为什么?
2.大屏幕展示课件讨论:用科学知识解释农民这样晒谷子的理由。 3.大屏幕展示课件讨论:有哪些办法让衣服干得快,为什么? 五、知识巩固,能力提升
课本上的另外两个实验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研究有关水蒸发的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试着做一做。
教学反思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话题,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却包含着“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的科学问题。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发现蒸发的秘
密,又逐渐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万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求知
创设生活情境,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开课时我出示了一群小伙伴在喷泉下玩水的幻灯片,一下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小伙伴玩的很开心,可是他们的衣服却湿透了,穿着湿衣服真难受啊!于是提出问题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前一节课对蒸发现象的学习,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了坚实的基础。怎么样让衣服干得快呢,一下子勾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充分激发了他们自主求知的欲 望、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各种让衣服干得快的办法,有的说放在有风的地万吹,有的说放在太阳下晒,有的说用火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设计实验方案,体现自主探究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毕竟有限,我把实验器材准备好,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学生讨论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了解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一下子,教室里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把纸巾打湿了用扇子扇;有的把湿纸巾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烤,有的学生把湿巾放在了三角架台上……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各组巡视,进行指导,在此环节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不露痕迹地渗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现了新课程中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紧密联系生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用扇子扇都是在有风的情况下让衣服干得更快。”“在酒精灯下烤是在升高了温度的情况下让衣服干得更快。”等等。最后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想办法怎样让一件很厚实的衣服干得快,同学们议论纷纷,想的办法多种多样。
本节课透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多种实验器具、“怎样让衣服干得更快”的问题设计都来源于生活,课堂上的学生不像是在学习,更像是在解决生活问题。这样,让学生知道了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