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
2023-09-18
来源:意榕旅游网
NEWS WORLD I传媒e时代 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 。艾北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断更新,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进入人 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四亿多用户,成为广大网民工作、 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微博成为网络互联信息工具的同时,虚假信息、偏激言论频繁出现,并已成为微博传播领域亟 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微博作为 新传播媒介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微博传播正负效应 一、微博传播的基本特征 发表欲望。微博的这些独特之处使网民由 发、评论为主要模式的网民反馈。微博传播 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微博以 其独特的网状传播模式实现了一对一、一 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此外,微 博的自主l生强,准入门槛低,为网民提供了 开放、便捷的交互平台,因而也更加平民 化。在独特的交互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微博 首先,相比于传统传播模式,微博传 播在传播主体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传 媒体传播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 者”,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搭建自己 的自媒体平台,形成“人人即媒体”的全 新传播模式。 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微博传播实现了 传播交互化,多维化。网民在微博上发布信 息、表达个人情感时,大多数都会收到以转 播主体平民化。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 台,为受众提供了功能全面的个人门户, 以一个全新的互联模式突破了个体参与 大众传播的传统格局。同时,微博以其开 放性和自由性,激发了网民的原创欲望和 的持续报道、转载和大量网民讨论、跟帖、 转帖的情况下,网络舆论朝两个方向发 展,即一方面舆论沿原有路径继续升级。 此间,官方意见、网民观点、媒体报道相互 交融,促使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另一方 面,由于受到官方的有意引导、关于事件 现分化,分为明显的支持一方和反对一 方。在此期间双方网络舆论讨论也进入一 个白热化的状态。 径,对于准确把握和引导舆论走向具有重 要意义。口 参考文献 ①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 第五阶段,随着事件的最终解决,网 络舆论风潮逐渐消散,并进入对整个事件 进行反思的阶段,由此引发的规范性文件 也会被提上日程或出台。如2003年发生 的孙志刚事件导致实行二十多年的《城 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 总之,伴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使用 的日益大众化与平民化,网络舆论所产生 的影响力正超过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力, 成为推动社会舆论格局发生变革的重要 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M].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O1 O:1 34 ② 第2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N/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 2012O1/t2O120116—23667.html 最新信息的补充和媒体设置新议题的影 响,舆论开始偏离事件本身。对于这一转 变,最明显的例子是2011年10月发生的 “小悦悦”事件,网络舆论焦点由开始的 交通肇事转向社会道德的大讨论。此外, 在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官方声音 的表达。 ③万家社区[N/OL].http://bbs.365 j ia.cn/thread一905400—1—1.html (作者:赵广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牛龙珍,华中师 范大学新闻系201 1级研究生) 第四阶段,各方意见及评论性言论的 整合,以及对事件本身持不同态度的各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后开始出 力量。因此,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的生成路 责编:周蕾 156 2012年第7期 耔闻啦辟 传媒e时代I NEWS WORLD 能够轻松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 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因此,微博也就能够 在这些传播方式所使用的媒体上实现传 播,或者容纳多种媒体的传播功能,成为名 副其实的多媒体。 微博的应用与发展过 信息上具有突出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现 场感,实现了信息传播空间与时间上的零 距离。微博出现之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 同时,当事人或目击者等等会在第一时间 通过微博进行“微直播”,这种时间上的 展。同时,相比于现实生活与社交丁作,这 类人群更习惯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的 人交流,这对他们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 力的培养造或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对微博传播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首先,政府制定微博管理法规及条例, 规范微博内容管理。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 的监督与管理相对薄弱,已经 台的为数 程中,由于传统媒体注意到微博平台立体 化的传播特点,纷纷进入微博领域,注册微 零距离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有调查显 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需要的 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 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 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这是对媒体应变能 力的一个巨大考验,而快速的反应正是微 博账号,在这一全新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对 传统传播模式的拓展。同时,借助微博文 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立体化传播特点,实 不多的相关法规与条例,也因诸多原因未 能得到良好的施行。微博作为互联网中新 兴信息传播平台,在其最初的运行与管理 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 现传播方式多元化,以弥补传统媒体单一 传播方式的不足。 博最大的特点之一。②微博内容虽以碎片 化形式呈现,但突出的时效性特点极大程 度的提高了微博信息传播的价值。更重要 的是,通过网民高频次的转发,初始信息 在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与 纠正,在网络生态环境中实现信息的白组 自稳,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微博传播的负效应 第三,传播内容碎片化。微博140字 的容量,对信息内容与数量带来限定,呈 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相比于博客等传 播复杂信息的互联平台,微博“微容量” 这一特点对其在深度信息、广度信息的传 播上造成一定限制,但这也恰恰是微博的 特色所在。它一方面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 战。因此,在微博运营与使用的过程中,应 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维护安全、和谐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其次,微博官方可以设立用户诚信制 度。对每一个用户所发的信息进行检查和 评定,一旦发现有虚假或危害的信息,就 降低该用户的诚信指数。这样一来,用户 就会重视自己发 的每一条信息,维护自 己的诚信度。③ 第三,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 用。随着微博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 “意见领袖”开始使用微博并且活跃于微 博。然而,微博“意见领袖”的自律问题亟 待解决。其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布、传播不 奏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现代人的传播效 率,同时又在影响现代人获取信息方式和 习惯,甚至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人 首先,基于微博平民化特点,微博内 容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由于微博 140字的容量限制,网民不可能将新闻事 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每一 际交往模式。相比于传播媒体的严肃性、 权威性,微博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而广受 个细节描述清楚。在信息发布之时,必定 存在细节缺失、内容不完整等问题。而在 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原始信息的内容不 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信 息的曲解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在裂变式 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出现非理性内容,甚至 夹杂网民的偏激情绪,给事件的真实报道 带来障碍。 其次,微博平台信息发布的便捷性特 点,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微博的发 布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用户可以通过 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各种网络设备发布 微博,且发表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无需 后台审核,具有操作简单、应用快捷的特 点。然而,微博这一独有的特点,也为谣言 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平民青睐。作为一个平等自由的信息平 台,微博打破权威,激发网民创新欲,改变 了受众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这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缺 陷,提高了信息传播与信息到达的效率, 使大众传播时代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下移, 突现平民化与分众化的传播个性,这也正 是微博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二、微博传播的正效应 首先,微博传播促进民意的直接表 达。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 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机会,有助于百姓 与执政者的有效沟通对话,促进和谐社会 的构建。随着微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官 员和政府机关开通微博,欲通过这一平等 真实信息,甚至谣言;利用网民基于某一 公共事件的普遍偏激情绪,故意制造消极 言论,影响舆论导向。微博“意见领袖”在 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存 在的问题更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 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出台相关法规与条 例,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 导中的积极作用,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 网络舆论环境。口 参考文献 ①刘晓丽, 微博红火背后的传播学 思考》[J].《网络传播》,201 0(12) ②张明辉, 信息传播与新闻识别 [J]. 新闻与写作》,2002(5) 的信息平台了解民意,以便更有效地落实 政务工作。与此同时,微博也为百姓提供 了与官员、政府等相关机构平等交流的平 台。 第三,微博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博 控”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人群。“微博 控”多为在校学生以及青年人群。他们将 一③杜骏飞: 网络传播概论 ,福建人 民出版社,2004 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看微博、刷微 其次,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上,微 博、编辑微博中,而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有 意义的事情无动于衷。对于青年人,这种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研究生) 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即时性特点。 基于微博与手机绑定这一功能,其在传播 沉迷过度的状况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 责编:周蕾 闻啦J辱r 一2012年第7朔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