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7No.52001
优化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霍丹群,杨松如,曾平萍
(重庆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44)
摘要:学籍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优化学分制管理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阐明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能促进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分制;学籍;教育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1)0520036202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注册、选课、成绩考核与获得学分,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休学、复学与退学,转专业与转学,到毕业资格审查和学生的毕业、结业等管理。学籍管理既是学生管理,又是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制度作为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要制度,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保证各类人才的培养。学分制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校经过八年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在学籍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注重学习的弹性,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大学学业。
一、学分制、选课制与弹性学制
学分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提供了一种更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学分制的实行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目前通常学生选学的选修课学分的比例达到了学习总学分的30%-40%,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及授课的教师。我校明确规定“:学生通过选课,获得课程的学习和考核资格。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6。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学生学什么、何时学、向谁学都由学生根据学校对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及学生自己的基础、兴趣、个性发展来确定,学生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学习,学分互通。选课制使得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可能。通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构架自己复合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对交叉学科的兴趣,使同一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并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选课制的实施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时间的弹性。目标明确、自主性强的学生能充分利用选课制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只要修满了学校规定的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学校也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在学制的2倍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业,延后毕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正常学习进程,每学期安排24学分左右的教学任务,吃不饱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选学其他专业的课程和跨年级选学高年级的课程,提前修满学分,取得毕业资格;吃不消的学生,特别随着高考放宽年龄的限制后考入的大龄学生等,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进程要适当放慢才能完成并达到教学要求,学校也允许其少选、少学,每学期选学的课程可降至16学分,这样学生可在六年的时间内学习四年的课程,延长学习时间。学校规定“:何时修满学分何时毕业”,这无论对学生的提前毕业还是延后毕业都在学籍管理上给予了保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学生的提前毕业,不仅能充分发挥学有余力学生学习的潜力,而且可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同时,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也有利于减轻受教育者的学习压力,引导延长学制的学生从自己的基础、特点出发,通过延长时间学习达到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高教大众化。
二、完善教育服务功能,促进因材施教
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培养各类人才,不仅需要加快教育改革,而且必须增强并完善教育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修订并创新学籍管理制度,促进因材施教,为此,我校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知识的学习与免听免修
为了给学生个性发展更大的自由度,保证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的学习过程,学校除进行了相邻年级的交叉排课外,还实行免修免听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了某门课程,在课程考核前两周可提出免修考核申请,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正在学习的课程,在该课程开出两周内提出免听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
霍丹群,等 优化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37
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和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或免听。以前我们试行的免修免听制规定,学生课程的考核绩点必需达到3以上才准予免修免听,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没有使用同一标准衡量,极大地限制了免修免听发挥其作用,修订后的免修免听制真正体现了学分制的思想,为学生提前毕业、重修课程时间发生冲突等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强化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弱化了管理意识。
(二)学分制与补考
求。学校规定体育课成绩根据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情况综合评定,因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及年龄限制,经学校医院证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者,应参加学校安排的保健活动,只要认真参加锻炼后,体育课视为合格。
(五)兴趣与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中的第一老师。学生进校时如果学习的是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的兴趣会下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不能完成学业,这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学校从学籍管理上给少部分确有特长或有特殊困难需要转专业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但严格控制了转入与转出专业的比例。通过转专业,让部分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完成大学的学业,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给予保障,为此,学校在以下两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构架个性的知识结构一般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中没有补考,若学生某门课程学习不合格,未能取得学分,只能重修。我校在这几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中体会到,学分制管理制度本身对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大量重修更使得教学资源严重受限,实施难度较大,特别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此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我校修改了此条款,对考核不及格的必修课程,给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行重修。通过这两年的运行发现,必修课补考不仅减轻了学生经济上的负担,而且极大减轻了学生思想上的压力。补考因为重复占用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所缴的费用大大低于重修同门课程的学费,经济负担减轻了。同时,大多数学生通过假期的再学习与复习能够掌握已学的知识,通过补考,从而减轻在新学期学习的压力,学生牢固掌握了已学的知识,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业。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创新———刷新考核
学生的培养方案由三部分构成,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性选修课(含文化素质课程)。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授课的老师,更高要求的课程等;选修课的学习自由度就更大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理、工、建、管、文、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门类综合的特点,根据个人特长和需要,选修本专业提供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课程,甚至选修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自己的选修课,自主构架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自己主修专业的同时,还可以申请辅修另一专业,或攻读第二专业。我校开展辅修专业工作八年,开展攻读第二专业工作三年,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好评,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有极强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科竞赛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刷新考核:已获得学分的课程,学生可以申请该课程的刷新考核。同一门课程多次刷新考核,以最高一次考核成绩为该课程成绩。
学分制以学生掌握了某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获得学分为标准进行管理。但由于中国现状是学分制、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等多种教学管理模式并存,社会用人机制仍习惯以学生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一方面,某门课程考核成绩的高低可以决定学生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就业带来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有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又决定着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因此,有学生不满足原学习的状况,要再学习、再巩固已学知识,使自身的发展有后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学籍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让学生有刷新考核的机会。这一制度实行一年以来,有近百人次报名参加了考试,其中三十余人次刷新了从前所学成绩记载,个别学生还通过刷新考核获得了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刷新考核不仅顺应了学生的愿望,而且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四)体育与锻炼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并争优当先,给学生创造条件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技发明。学校完善了优异生选拔与培养制度,并有针对地对全校学生开设课程以参加学科竞赛,从学籍管理上明确学生参加省(直辖市)及其以上级别的学科竞赛并获得三等奖及其以上者,获得国家专利者,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等,可以记载选修课学分。同时,对此类学生在学生评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优先考虑,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籍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一种引导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并获得大学教育的手段。我们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育人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放开了高考年龄的限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修订了体育达标的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