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故⼈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
青天有⽉来⼏时?我今停杯⼀问之。
⼈攀明⽉不可得,⽉⾏却与⼈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不见古时⽉,今⽉曾经照古⼈。
古⼈今⼈若流⽔,共看明⽉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光长照⾦樽⾥。
译⽂
青天上明⽉⾼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问之。
⼈追攀明⽉永远不能做到,⽉亮⾏⾛却与⼈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亮⾥⽩兔捣药⾃秋⽽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见不到古时之⽉,现在的⽉却曾经照过古⼈。
古⼈与今⼈如流⽔般流逝,共同看到的⽉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光能长久地照在⾦杯⾥。
注释
题下作者⾃注:故⼈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的宫殿。绿烟:指遮蔽⽉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兔捣药:神话传说⽉中有⽩兔捣仙药。西晋傅⽞《拟天问》:“⽉中何有,⽩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中⼥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奔⼊⽉中。见《淮南⼦·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对酒当歌,⼈⽣⼏何?”⾦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
“把酒问⽉”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能有之。题下原注:“故⼈贾淳令予问之。”彼不⾃问⽽令予问之,⼀种风流⾃赏之意溢于⾔表。
悠悠万世,明⽉的存在对于⼈间是⼀个魅⼈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来⼏时”的劈头⼀问,对那⽆空⾥的奇迹,⼤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具体写其⼈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感到那突如其来的⼀问分明带有⼏分醉意,从⽽倍有诗味。⼆句语序倒装,以⼀问摄起全篇,极富⽓势感。开篇从⼿持杯酒仰天问⽉写起,以下⼤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抒怀。
紧接⼆句“⼈攀明⽉不可得,⽉⾏却与⼈相随”意谓:明⽉⾼悬,欲攀不能,使⼈感到可望难即,莫测⾼远;可是不管夜间⼈们⾛到哪⾥,随时都得到⽉光的照拂,相与同⾏,如在⾝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冷⼀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情却有情。写出明⽉于⼈既可亲⼜神秘的奇妙感,⼈格化⼿法的运⽤维妙维肖。回⽂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句对⽉⾊作描绘:皎皎⽉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轮圆⽉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那种光彩照⼈的美丽。⽉⾊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以⼀问将⽉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出东海⽽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传诗⼈的惊奇,他从⽽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亮的神话传说:⽉中⽩兔年复⼀年不辞⾟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孤苦的情怀。这⾯对宇宙的遐想⼜引起⼀番⼈⽣哲理探求,从⽽感慨系之。今⽉古⽉实为⼀个,⽽今⼈古⼈则不断更迭。说“今⼈不见古时⽉”,亦意味“古⼈不见今时⽉”;说“今⽉曾经照古⼈”,亦意味“古⽉依然照今⼈”。故⼆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之妙。古⼈今⼈何⽌恒河沙数,只如逝⽔,然⽽他们见到的明⽉则亘古如斯。后⼆句在前⼆句基础上进⼀步把明⽉长在⽽⼈⽣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句分说,后⼆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最后⼆句则结*到及时⾏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何?”此处略⽤其字⾯,流露出同⼀种⼈⽣感喟。
末句“⽉光长照⾦樽⾥”,形象鲜明独特。从⽆常求”常“,意味隽永。⾄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番后,⼜回到诗⼈⼿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流畅⾃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由酒写到⽉,⼜从⽉归到酒,⽤⾏云流⽔般的抒情⽅式,将明⽉与⼈⽣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哲理的深层思索。其⽴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调歌头·明⽉⼏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