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首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

2021-08-05 来源:意榕旅游网


吉首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

质 量 报 告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学校概况 ································································································· 1 二、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 2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 2 (二)本科专业设臵 .................................................................... 2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 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 4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 4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 4 (二)生师比 ............................................................................... 6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 6 (四)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 6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 6 (六)教学基本设施 .................................................................... 7 (七) 图书与信息资源 ............................................................... 8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 8

(一)专业建设 ........................................................................... 8 (二)课程建设 ......................................................................... 11 (三)教材建设 ......................................................................... 14 (四)实践教学 ......................................................................... 14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 18 五、质量保障体系 ······················································································· 1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 19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20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 22 (四)开展专业评估与认证情况 ................................................. 23

六、学生学习效果 ······················································································· 24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 24 (二)学生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 ................................................. 24 (三)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 25 (四)本科生毕业情况 ............................................................... 25 (五)就业与创业 ...................................................................... 26 (六)社会对毕业生评价 ........................................................... 27 七、特色发展 ······························································································· 27

(一)确立了“立人”教育的培养理念 ...................................... 27 (二)构建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培

养体系 ............................................................................. 27 (三)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的特色 ............................................. 29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 3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0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 30

一、学校概况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9月,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高校、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办在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两地,本部设在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6亿余元,藏书总量223万余册。现有教职员工1563人,专任教师105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58人,副高职称376人,博士286人(含在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13%。

学校有文、史、哲、理、工、农、医、经、管、法、教、艺等12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6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1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有项目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有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截至2012年,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63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6250人,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716人。学校与美国、英国、韩国、乌克兰、日本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秉承“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

1

训,践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办学精神,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过硬作风,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办学5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1万余名。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

二、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 (二)本科专业设置

2012年学校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见表2-1)。

表2-1:2012年吉首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按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 学科门类 经济学 法 学 教育学 文 学 历史学 理 学 专业数量 3 2 5 5 1 10 所占比例(%) 4.48 2.99 7.46 7.46 1.49 14.93 专业名称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英语、日语 历史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物理学 2

工 学 17 25.37 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园林、植物科学与技术 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表演 农 学 医 学 2 4 2.99 5.97 管理学 9 13.43 艺术学 9 13.43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2012年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630人,其中本科生16250人,专科生691人,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716人,民族预科生973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7.22%。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分布见图2-1。

3.71%5.22%3.84%本科生专科生民族预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87.22%

图2-1: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比例分布

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2年,学校面向国内28个省市(区)招生,共招生本专科生4730人,其中本科3407人(省内2263人,省外1144人)、民族预科1208人、专科115人,本科生占学校全日制招生总数的比例为72.03%。

2012年学校的生源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学校在湖南省招生的本科二批投档分数线在省属高校排名前列,第一志愿录取率100%,2012年吉首大学在湖南省招生录取投档分数线情况见表2-2。

表 2-2: 2012年吉首大学在湖南省招生录取投档分数线情况

分数线 湖南省本科二批控制线 吉首大学本科 二批投档线 科 类 文 史 523 理 工 451 音乐(文) 文化 专业 351 206 美术(文) 文化 398 专业 223 体育(文) 文化 393 专业 246 体育(理) 文化 324 专业 227 553 491 673 699 691 627 在省外,普通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均超过当地省市(区)控线,其中安徽、河南、河北、浙江、海南、福建、陕西、广西等省录取分数线超过省控线20~30分,山西、贵州、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录取分数线超过省控线10~20分。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人才管理有制度,人才引进有措施、人才培养有重点、人才使用有成效”的良好局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投入逐年增长,教学设施不断改善。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012年,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563人,其中,专任教师1058人,外聘教师272人(折合数136人),教师总数1194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4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13%;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5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47%。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见表3-1、表3-2,图3-1)。

4

表3-1:在编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及学缘结构情况统计表 项目 分类 类别 正高 副高 职称 中级 初级 其他 合计 博士 硕士 学位 本科 其他 合计 35岁及以下 36~45岁 年龄 46~55岁 56岁及以上 合计 本校毕业 学缘 外校毕业 合计

教师数量 158 376 419 101 4 1058 153 589 301 15 1058 386 467 173 32 1058 165 893 1058 所占比例% 14.93 35.54 39.60 9.55 0.38 100% 14.46 55.67 28.45 1.42 100% 36.48 44.14 16.35 3.02 100% 15.60 84.40 100% 40032530034637620012510012513814215315802010博士2011教授副教授2012

图3-1:近3年专任教师中博士、教授和副教授发展趋势

5

表3-2: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情况统计表 荣誉名称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模范教师 湖南省教学名师 湖南省优秀教师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 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 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湖南省教学能手 国家级教学团队 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人数 1 2 7 1 22 15 8 1 4 18 5 3 2 1 15 8 1 4 3 (二)生师比

2012年,学校有专任教师1058人,外聘教师272人(折合数136人),教师总数为1194人,折合在校生数为21250人,生师比为17.80。

(三)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2年学校950名教师开设本科生课程共计1878门,其中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935人,占98.42%。

(四)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情况

2012年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297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5.82%;学校应承担本科课程教学的教授145人,实际主讲本科课程教授140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96.55%。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2年学校教学经费投入共计3571.11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

6

行经费支出2634.57万元,年生均162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950.55万元,年生均585元;本科实验教学经费471.40万元,年生均290元;本科实习经费588.58万元,年生均362元。另外,学生奖励与资助经费2012.85万元,年生均1188元。

(六)教学基本设施 1、教学用房

截至2012年,学校总占地面积117.8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0.6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72万平方米,生均13.2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4.15万平方米,生均7.6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0.06万平方米,生均5.40平方米。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至2012年12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6658.16万元,生均7839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53.05万元,增幅达14.84%,近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增长情况见图3-2。其中,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5200万元(其中2012年1800万元)。2012年教学用计算机达5691台件,每百名学生30台件;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7655个。

1800015000120761200090006000300002010计算机(台)201120123820475856911450516658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图3-2:近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增长趋势

7

(七)图书与信息资源 1、图书

2012年,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9万平方米,文献总量223.25万册,藏书种类31万种,生均图书101册,其中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152.25万册,电子图书、期刊71万册。

数字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通,可访问国内外40多个数据库,并随时提供参考咨询、课题检索、科技查新、文献传递、论文收录和引用检索、学位论文检测等各种信息服务项目。

2、信息资源及应用

学校校园网实现全面覆盖,2012年校园网用户已达3万余户,校园网网络信息点数15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宽带2.3G。学校建有教学管理、网络教学、电子信息检索、网络办公、学生管理等系统,实现了对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全面服务。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围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

学校按照“巩固基础专业、发展应用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专业比较优势,通过建设与改革,逐步达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综合性强、水平高的专业建设目标。

1、调整专业结构

一是加大专业增设的宏观调控。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积极增设工学、医学以及文科应用型专业。2012年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本科专业。

8

二是加大基础专业的应用性改造。2012年,学校启动基础专业改造工程,挖掘基础专业中的应用性内涵,拓宽专业口径,增设应用性方向,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专业或方向进一步增多。

三是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生源不足、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学校对其进行整改、限招、停招乃至停办。

经过调整与优化,学校应用型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达70%以上,专业设臵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更高,结构更加合理(见图4-1)。

艺术学13.43%法学2.99%农学2.99%历史学1.49%医学5.97%教育学7.46%经济学4.48%文学7.46%理学14.93%工学25.37%管理学13.43%

图4-1:2012年各学科门类专业结构比例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变化,2012年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各专业根据行业、产业、企事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创新专业建设的机制与体制。学校围绕服务武陵山国家战略规划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工作,加强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将24个专业

9

组建成5个特色专业群,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人力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3、培育比较优势和专业特色

一是利用学科优势培育专业的比较优势。学校现有1个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基础学科实力较强。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注重将学科研究优势转化为专业的办学优势。学校建成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11个由重点学科与一级学科硕士点支撑的本科专业。

二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学校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对接紧密的应用性专业,在建设中注重培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将区域内人才需求的定位特色、类型特色、资源特色以及自身的学科特色转化为专业的办学特色。

2012年,工商管理、软件工程两专业成为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截至2012年,学校建成一批国家、省级特色优势专业,见表4-1。

表4-1:现有特色优势专业一览表

级别类型 工商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科学 音乐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工商管理 专业名称 立项时间 2010 2009 2008 2012 2012 2006 2006 2006 2006 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专业 临床医学 新闻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专业 工商管理 音乐学 10

生物科学 体育教育 汉语言文学 物理学 新闻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 音乐学 生物科学 体育教育 舞蹈学 工商管理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软件工程 2006 2006 2006 2006 2009 2009 2009 2008 2008 2008 2008 2008 2012 2012 (二)课程建设

学校按照“优化结构,丰富资源,提升质量”的课程建设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全面系统推进课程建设。

1、优化课程结构

一是增设专业方向课。各专业设臵了两个以上专业方向,并按专业方向的内涵,增设新的课程群。

二是优化课程模块。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4大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通识选修课模块,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对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区分度不大的课程进行整合。

三是提高实践教学和选修课学分的比例,满足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与个性发展的需求。各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和选修课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情况见表4-2。

11

表4-2:各学科门类专业实践教学和选修课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型 学科门类 总学分 (平均) 理论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重 23.20% 21.93% 33.24% 22.97% 22.50% 33.27% 36.69% 29.99% 36.66% 25.55% 44.71% 必修课 学分 (平均) 129.34 127.25 129.50 137.81 126.00 146.43 144.04 134.00 193.00 126.28 140.67 课程性质 选修课学分(平均) 37.33 41.50 48.00 38.75 34.00 36.70 33.86 37.75 45.00 46.17 42.00 选修课占总学分比重 22.40% 24.59% 27.04% 21.95% 20.63% 20.04% 19.09% 21.98% 18.91% 26.77% 22.99% (平均) (平均)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166.67 128.00 168.75 131.75 177.50 118.50 176.56 136.00 160.00 124.00 183.13 122.20 177.90 112.63 171.75 120.25 238.00 150.75 172.45 128.39 182.67 101.00 38.67 37.00 59.00 40.56 36.00 60.93 65.27 51.50 87.25 44.06 81.67 2、更新与丰富课程资源

一是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针对部分应用性专业部分选修课程观念陈旧、案例过时、教学内容老化现象,学校实施课程改造计划,充实、更新课程教学内容。2012年,学校更新改造课程130多门。

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独立的课程资源。学校鼓励教师将成体系的科研成果以系列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向相应专业开设。近年来,学校专业课程资源总量增长明显,2010年为1718门,2011年2124门,2012年2322门。2012年同2011年相比新增的课程198门,其中136门课程为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而来,占新增课程资源的68.7%。

3、提升课程质量

一是加强新开课程建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分批建设了66门新开方向课,23门新开通识课,总投入142万。

12

二是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加大力度,推动精品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上改革,向专业大类的其他专业开放与共享,打造课程的品牌优势。通过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共111门。

三是加大课程支持平台建设。学校根据学科相近性和互补性原则,建设了一批教学团队和优秀教研室等课程支持平台,保障和提升了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截至2012年,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研室。

表4-3:精品课程与支持平台一览表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级别 国家级 民族传统体育 省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2006 2006 2006 2007 2008 2008 2009 2009 2010 2010 2010 2008 2008 立项时间 2012 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声乐 古代汉语 市场营销学 传播学概论 钢琴 基础化学实验 文学概论 篮球 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 省级 汉语言文字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语言学教研室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2009 2010 2008 2008 2008 2010 2010 2010 优秀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 工商管理教研室 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 以上规划重点教材,教材选用水平高,使用效果好;教师积极编写特色教材,建有一批省部级优秀教材。

1、规范教材选用

2012年,学校本科教学共使用教材1361种,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29种、国家级获奖教材48种,省级规划教材242种、省级获奖教材11种,外文教材36种,选用近3年出版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为83%。

2、加大特色教材建设

学校积极鼓励特色教材建设。近3年来,学校立项建设教材47部,投入经费93万元,公开出版特色教材65部。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旅游文化学》、《湘西阳戏艺术概论》等教材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材,《新编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示范性教材”,被省内外高校广泛使用。

(四)实践教学

学校按照“强化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教

14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严格执行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大力引进省部级

学改革思路,构建了“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三层次技能培养体系、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1、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基础性实验课程、提高性实验课程、综合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三层次技能培养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2、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一是对实验室进行了分类建设。2012年学校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全年投入经费2413.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重点建设了医学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实施了20多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经分类整合,学校现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性实验室35个。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平台6个,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是加强实践基地的管理与建设。2012年,学校获得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重点建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实验基地等5个专业能力实践基地以及1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目前,学校建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86个,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等16个省市(区),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具体见表4-4。各实践基地能按照学校实习实训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实习实训条件和指导力量,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

15

表4-4:省部级及以上实践教学平台一览表

项目类别 平台名称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基础生物实验室 基础化学实验室 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吉首大学—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实践教育中心 湖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基地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生物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湖南省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司法实践教学基地 吉首市第一中学实习基地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武陵源实习教学基地 省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 吉首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实习教学基地 佛山广告协会实习教学基地 吉首大学湖南湘泉制药有限公司实习教学基地 吉首大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实习教学基地 吉首大学永顺县第一中学实习教学基地 级别 国家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国家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立项时间 2007 2008 2009 2009 2006 2006 2012 2012 2011 2010 2012 2005 2005 2006 2006 2008 2008 2009 2009 2010 2010 2010 3、切实抓好实验与实习教学

一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实验教学改革。2012年,学校开设实验课程417门,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达到4870项,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

16

实验项目的比重占69.3%。设立了71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参与学生超过1万余人次。

二是规范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出台了系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将过程检查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对实习的主要环节进行质量监控;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单项实习与综合实习、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形式,保证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012年共完成各类实习项目344项。

4、系统构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

一是政策激励。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对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将教师指导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果纳入岗位考核与职务、职称晋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获得奖励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相关选修课程。

二是平台支持。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管理的重要平台,同时,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形成了校内外平台多元一体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格局。

三是项目带动。学校按照“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开放项目”、教师横向科研项目等,带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四是经费资助。学校多渠道资助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项目、实验室与基地开放项目等,并给予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资助,2012年共投入经费203万余元,保障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5、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编制并严格执行《吉首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手册》,落实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17

和质量规范,严把指导教师关、选题关、指导关、成绩评定管和检查关,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水平。2012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为8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达到64.2%,毕业论文(设计)的合格率达到98.5%,优秀率达到22.5%。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通过发动教师申报上级教研教改项目和设立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引导教师关心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是大力实施了课堂教学的小班化改革。2012年,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的课堂教学组织上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需求,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经统计,全校50人以下的课堂教学达到60.60%,30人以下的课堂教学达到16.50%。

二是切实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2012年,学校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方法教学的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加,课堂教学不断开放,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比例达到90%,采用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师达到15%。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3人被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4人获得省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

三是大力加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积极推进分类办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汉语言文学等10个专业与中山大学开展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化工食品类、生物环境类、土木工程类及部分应用性文科专业与地方优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范类专业与省内示范性重点中学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四是积极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2012年,教师共获得各级教研教改项目133项,其中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1项,学校教研教改项目112项,资助经费达75.2万元。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人数达800余人

18

次,占教师总数的71.4%。立项项目中,92%的主持人为一线教师。

2012年,教师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24篇,其中核心期刊67篇。为充分发挥教研教改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价值,学校开展了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共评审出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并向省教育厅择优推荐11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牢固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构建了系统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教师潜心教学”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党政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一是出台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校领导听评课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强化制度保障作用。二是学校党委会、校务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情况,坚持期初、期中和期末带队检查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听课、参与评课、参加巡考,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规章制度保障教学

学校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009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学分制管理实施意见》等50多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教学的政策与措施,规范了教学管理,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19

3、经费投入优先教学

学校经费预算优先保障教学工作,逐年增加教学运行经费。对新上专业、应用性工科专业等给予经费扶持,增列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人才强校工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实践等专项经费。2010年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其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经费5200万元,保障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

4、管理部门服务教学

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理念,推行教学质量工作责任制,主动为教学服务,落实各项服务措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职能部门坚持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学校将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服务师生的态度、能力和水平作为年度岗位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5、全体教师潜心教学

学校落实教授上课制度、主讲教师制,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与教师年度业绩考核、津贴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直接挂钩,在教师教学竞赛、教研教改、教学成果等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与措施,表彰奖励在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全校教师潜心教学、热爱教学,主动承担教学任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遵循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各环节,构建了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系统“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5-1),切实保障了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0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质量目标系统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过程管理 专业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评估质量评价系统学生学习评估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教学检查制度干部听评课制度信息分析与反馈系统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图5-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图

21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围绕影响教学质量各主要环节,学校实施了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教学工作评价等制度,确保教学管理有序运行。

1、教学检查

一是常规教学检查。学校坚持实行阶段性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检查的重点是开学准备工作和第一周教学秩序,关注学生报到、教师到岗、教材到位、教学保障、教学运行情况;期中检查重点是教学进程和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期末检查重点是期末考试和下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

二是专项教学检查。学校每年开展一次针对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实验教学等教学活动的专项教学检查工作。专项教学检查采取分层抽样、集中查阅的方式进行。检查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处理结果,并在每次检查结束后发布《专项教学检查情况通报》。

2、教学督导

学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开展全方位教学督导与监控。一是开展听评课活动。2012年,校、院两级督导分组开展集中听课、分类听课和活动听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听课活动,督导专家共听了740名教师共计1650节课,并进行了科学评议和多种途径的反馈。二是实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促进计划”。结合教师培养确定了各学院共85人帮培对象,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三是参与学校教改课题立项、结题评审、精品课程评审、特色专业的结题评审和优秀教师评选等工作,深入学院开展了专访调研和考察调研,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3、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学校实施以学生评教为基础,督导专家、同行专家等结合的课程教学

22

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权重为50%。2012年组织开展了上下期两次全校性的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参评学生共313315人次,测评教师3300人次,从评教的结果看,教师教学质量总体情况良好,每学期的优良率都在90%以上。学校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4、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

2012年聘任了38名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420名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收到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表187份、教学信息530余条,对于学生信息员反馈上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复核,并反馈给相关学院或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促进了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教风学风好转。

5、学院教学工作评价

学校自2009年开始开展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形成了包括组织领导、教学运行管理、教研教改、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及本科教学管理的特色等6各方面53项指标组成的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通过学院自评、分析本科教学的基本状态和现场考察,评选出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单位和进步单位,并进行表彰和奖励。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与领导干部年度考评、教学资源分配挂钩,有效调动了学院加强教学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规范和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

(四)开展专业评估与认证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来抓,积极开展新增专业、特色专业评估。2012年,学校对19个校级特色专业进行结题评估和中期检查,4个新办专业年内接受了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全部通过。

积极推进专业认证试点。学校2012年启动了临床医学、软件工程等专业的认证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对专业认证的要求,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各项认证的准备工作有条不

23

紊地进行。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按照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学习效果好,毕业生就业率高。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组织2012年学生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按照随机整群等距抽样原则,抽取全校各相关专业、各年级学号尾数为0和5的学生,发放问卷2537份,收到有效问卷2533份,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校园文化与氛围的满意度为93.76%、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满意度为89.77%、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满意度为87.72%、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满意度为82.71%、课程考核方法的满意度79.12%。

(二)学生基本素质与基础能力

学校注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按照“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目标要求,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实施了分类、分层教学,课程考核成绩优良。2012届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合格率77.47%、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97.57%、普通话测试合格率99.37%。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2012届毕业生有1838人次获得软件工程师、教师、会计、金融、司法、导游、物流、市场营销等各类执业资格及专业资格证书,其中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50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占本专业毕业生人数54%;会计学专业毕业生23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占本专业毕业生人数72.3%;旅游管理专业124人获得导游资格证,占本专业毕业生人数58.06%。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近3年,本科生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率均在95%以上,优良率保持在50%以上(见图6-1)。

24

100%80%60%40%20%0%96.22%95.53%96.28%51.83%51.96%56.92%2010优良率2011合格率2012

图6-1 近3年本科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三)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1、科技创新

2012年,学生在研和获得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35项,校级149项,校级科研项目189项,参与学校开放性平台以及教师各级各类课题213项,参与学生达5952人次,资助经费203.55万元;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72篇。

2、学科竞赛

2012年学校组织、资助11700余人次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共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502项,其中获得国家级59项,省级177项,校级266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二等奖1项,华中区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湖南省大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冠军,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教育、音乐舞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项,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1项等,省级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舞蹈、健美操等比赛第一名29项等。

(四)本科生毕业情况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2届本

25

科毕业人数3961人,毕业率99.17%,获得学士学位人数3848,学士学位授予率97.14%。近3年本科毕业生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见图6-2。

99.59%97.82%96.54%100%98%96%94%92%90%99.18%99.17%97.14%20102011学位授予率(%)毕业率(%)2012

图6-2 近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五)就业与创业 1、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重视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多方拓宽就业渠道。2012届本科毕业生3961人,就业人数3765人,就业率为95.05%,其中1100多名毕业生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比例近30%;考取研究生389人,占比例10.33%,其中考取中科院、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清华、北大等985高校的比例近30%;参加国家、地方就业项目242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43%。

2、学生创业实践

学校确立了“以培养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市场为依托,以联动为保障”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思路,构建以毕业生就业为目标的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创业指导,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二是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成立软件开发、动漫制作、网购营销等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110余个就业创业基地;三是开展系列创业实践活动,2012年获得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3项。

26

学校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如:我校毕业生于成聪2010年创办了成聪软件公司,2012年8月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称号;2009级通讯工程专业学生张果、欧廷波2012年在北京创办的必趣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微电影社区,每天独立访问近50万,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六)社会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重视社会对毕业生评价,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开展毕业生跟踪服务。近3年来,学校对全国近3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近2000家用人单位通过信函、网络、电话进行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反映吉首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四得人才”已经成为吉首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品牌。

七、特色发展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立人”教育的育人理念,构建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培养体系,建立了系统育人、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的特色。

(一)确立了“立人”教育的培养理念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了以“立德、立身、立志、立功”为核心的“立人”教育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品德良好、学有专长、务实致用、身心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培养体系

在“立人”培养体系中,课程引导是前提,环境熏陶是条件,实践历练是关键,自我塑造是根本。

27

1、课程引导。构建了以专业课程为中心,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课程教育的主导作用,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知识背后蕴涵的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环境熏陶。建设“生态校园”,校园里山水相映波光滟潋,绿树翠竹绿意盎然,亭台楼阁错落分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用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心境与情趣;建设“文化校园”,形成了以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民族文化博物馆、生物标本馆、校史馆为主体的文化群落,打造了“问道”、“立人大讲堂”、“与信仰对话”、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提高修养;建设“创新校园”,形成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为主要平台的创新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实践历练。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载体。搭建专业实践载体,通过开放各类实验室、学科研究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搭建情感教育实践载体,开展孝道(到养老院当社工)、仁爱(关爱留守儿童)、天人合一(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搭建科技服务载体,开展“三下乡”等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载体,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自我塑造。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营造建康向上的氛围,打造携手共进的平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吸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军训自训、教学督查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以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为途径,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以“读名著、赏佳片”双百工程、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三)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的特色

1、完善了系统育人的体制。学校成立了“立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立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领导“立人”教育工作;构建了由教务处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各学院为主体的“立人”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2、建立了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建立了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机制,每年选派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10个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到中山大学进行两年的联合培养;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初步实现了与师范教育实习基地协同培养教师教育人才;通过互派交换生、课程学分互认等方式与美国加州大学、韩国安东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学校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制定了产学研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校企、校地合作。目前,与酒鬼酒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湖南省湘西州、怀化市、重庆市等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既为企业、地方提供科技、文化支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形成了“三全”育人的格局。学校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家庭育人、社会育人落到实处,实现了全员育人;从新生入校到毕业,学校强化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加强对各阶段培养目标的管理评价,实现了全过程育人;学校利用通识教育平台、文化品牌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平台、自我教育平台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了全面育人。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格局。

4、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条件。在教学管理上试行学分制,在课程学习上实施分级分类教学,鼓励学生修读第二学位。通过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2012年,我校在校生张果、欧廷波创办的必趣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微电影社区。

5、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立人”教育,大批学生积极践

29

行“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将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奉献给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群体形象。我校2008级学生李正龙利用假期,从2009年开始深入贫困地区,其长达三年的义务支教事迹,于2012年6月7日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报道。2012年,我校2006届毕业生吴俞萍毕业后扎根桑植县偏远农村,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我校师生参与策划的“张家界〃魅力湘西”文化广场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追爱》节目登上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2012年,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达18011人次,学校荣获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实验教学用房和教学行政用房紧张;(2)院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办学格局,致使学生宿舍布局不够合理,部分需要改造升级。

2、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够;(2)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需要加强与中学教育对接。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学校将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基础地位,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1、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新增教学用房改善实验教学用房和教学行政用房紧张的局面,通过改造和修缮优化学生宿舍的布局。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作,新建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教育实习基地中学的协同培养,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