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的统称。
(一)新闻的分类
1.广义上分:消息、通讯、特写、访谈、速写、评论等。 2.狭义上讲:新闻就是消息。
3.从新闻传播方式分: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二)新闻的结构形式 1.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一行标题和多行标题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又称辅题、子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新闻标题应力求简练生动,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
2.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尾式等。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好的导语要求:(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2)与报道的主题相一致,糅进包含主题的东西,反映出消息的核心和精华。(3)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
3.主体
主体部分在事件的顺叙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1)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取材,避免横生枝节。(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围绕报道主题,以生动、具体的材料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导语中的内容。(3)叙述要生动,行文要有波澜,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4.背景
与主体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及新闻产生的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
5.结尾
结尾,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形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三)新闻的主要特点
1.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
2.新鲜性:报道内容一般是新人新事,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3.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
4.公开性:新闻是面对大众的,选择新闻应以社会需要为取舍标准。
典题探究
【典题】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①
[美] 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
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①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特定的环境下,“时间”也就有了特定的内涵,文本对于“时间”的特殊关照也就有了特殊的作用。结合新闻内容所陈述的主要事件,可以从主要事件——小女孩生命垂危、援救进展、行动过程等角度分析,同时要考虑事件陈述的表达效果以及对读者阅读感受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情况;②突出时间,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援救效率之高,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仁慈的爱心,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解题思路: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分析时要抓住语句的重要词语,如本句中的“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同时要密切联系语句所处的具体语境。答案必须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等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段文字除了具有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平实”的一般特点外,其中两处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来修饰具体的人和物,使这篇新闻材料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而分析这两个“仁慈”的具体内涵和作用恰恰是分析这段新闻语言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
语,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爱心的赞颂。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社会价值”就是新闻材料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就是新闻材料的社会意义。分析时要考虑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抢救生命的社会意义,同时要注意注释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方法归纳
1.新闻的阅读方法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通过标题就可以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把握中心,把握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情感态度。
(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2.新闻的答题方法
(1)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2)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①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②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③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3)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作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4)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①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②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③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如:能否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能否凸显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①概述相关事实;②分析人物精神(品质);③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6)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③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④作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同时注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第1~4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彬(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教授,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彬: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
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是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彬: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的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彬: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彬: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郁达夫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彬: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
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他直追宋元,他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彬:我不同意。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贺,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 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贺,所以李贺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 (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彬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彬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彬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2.围绕网络与文学,访谈双方主要谈了哪几个话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顾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4.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一、(2012·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揭秘石家庄人“最幸福”幕后
程丽娜 谢鑫名
“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首设“幸福感指数”,排名一经推出,立刻在省会引起热议,“你幸福了吗”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石家庄既不是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又不是自然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得这个第一,凭的是什么?”针对幸福感排名第一,有市民欣慰,也有市民疑虑,更多的人想了解,这个第一是怎么来的,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昨天下午,记者连线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要负责人赵恒博士,深入解读幸福感出炉的台前幕后。
记者:这次城市竞争力报告怎么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个指标? 赵恒:以前,城市竞争力排名基于综合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业层次、发展成本、收入水平等指数。我们做了四年的回顾,2001、2005、2009、2010总体上来说,平均指数在上升当中。但出现一个情况,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呈现了“倒U”现象。
记者:什么是“倒U”现象呢?
赵恒: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开始的时候是正相关的,但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负相关了。中国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调查来看,一些发达城市幸福感的指数,并不是很高。
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直线关系。我国城市居民总体上比较幸福,但一些发达城市的幸福感程度并不符合其发达程度,如香港、上海、台北等。这说明我国城市也开始呈现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背离现象。
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的目的就是,希望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协调发展。
记者:大家很想知道,幸福感竞争力排名是怎么出炉的? 赵恒:这项调查从去年就已经着手,历时约半年,涉及经济、住房、交通等关系民生的诸多问题。调查主要以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实行5分制,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指数”,选出最幸福城市。
这项调查没有专门为市民设定答案,有一定开放性,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发表见解。因为这次是首次尝试对城市的幸福感进行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细化,而是让市民根据大方向进行回答。调查分很多指标,最终形成分数。
记者:您参与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对石家庄有什么印象? 赵恒:为更科学地进行排序,我们选了全国294个城市列出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进行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294个城市都有,使用的是短卷调查,涉及的问题较少,有6个指标。重点调查则针对其中的33个重点城市进行长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石家庄,最后按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两者综合得分发现,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心(也就是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是否看好)分值平均最高,人们对就业状况打分最低。同时显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最满意,收入状况和交通状况最不满意。我的印象中,四个年份的回顾性调查中,石家庄在2001年、2005年幸福感竞争力综合得分还不突出,但在2009年和2010年上升到了第一位,其中2010年的得分是89.36分,比平均值高出13.30分。
记者:石家庄排名第一,优势在于什么?
赵恒:首先从调查结果发现,内地城市环渤海最佳。环渤海区域表现不错,人们的幸福感打分均值为79.48,与其他内地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西北地区均值最低,为74.23,39个样本的离散程度也较高。东北区域虽然只有34个样本城市,但离散程度却是所有区域中最大的,中部区域却有着较低的离散程度。
石家庄属于环渤海城市,其中一个优势就是离散程度较低。所谓离散程度,是统计学一个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得知,环渤海城市的市民们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最小,说白了这里的人们相对朴实,较容易满足,还有发展空间。
不见得发达的城市幸福感就强。当然,经济实力是幸福的最基本来源,有些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发展空间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能充分突出。比如,一个城市起初大家都骑自行车,发展几年后都开上了私家车,由蹬自行车变成驾驶轿车,人们的感觉当然是美滋滋的。也就是说,和之前相比,这几年石家庄的建设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了。
记者:您觉得石家庄幸福感第一应当如何保持下去?
赵恒:幸福感是阶段性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或上升,或下降。关键是,这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经济实力,只追求GDP,相应的设施和政策必须要跟上去,简单地说就是要关注民生。我们呼吁,中国的城市要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因为我们最在乎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摘自《燕赵晚报》2011年5月10日)
1.下列对访谈的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三段交代了采访的话题、原因、对象,是整个采访的提要。首句突出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段交代采访对象的身份,体现权威性。
B.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而北京、香港等城市幸福感指数不太髙,这表明不发达城市幸福感较强,相反,发达城市幸福感未必强。
C.增加幸福感指数这一指标,负责人是希望城市发展过程中要
注意目标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
D.这次幸福感调查主要以石家庄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最后经过统计获得“幸福指数”,因此可信度低。
E.这几年石家庄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幸福感就增强了,可见只要坚持经济高速发展,关注民生,注重保护、改善环境,居民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
2.简要概括并说明“石家庄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是怎么评出来的。
3.石家庄能在294个城市中幸福感排第一的原因有哪些?
4.有人认为,“石家庄人最幸福”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结果,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的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却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
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而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职称,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而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
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而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C.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文革”中,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当年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生活喜好,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 3.第七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是一个奇才。”这则通讯都能印证这些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考点探究突破 对点训练
1.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本题5分)
解析:A项,张冠李戴。这不是窦文涛的观点,他只是在转述“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的观点。D项,曲解文意。顾彬以尼采为例是为了说明“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E项,理解错误。顾彬并未认可前者,因为其“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的看法并不正确,顾彬所举李贺的例子其中就含有对画家观点的否定之意。
2.参考答案:①网络的出现是否会导致经典的、传统的文学消亡;②中国当代作家为什么在网络时代离世界越来越远;③在网络时代,作家写作与钱和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解析:这道题从表面看是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而实质是要求答题者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访谈类新闻把握结构时要从提出的问题入手,合理归类概括。
3.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中国当代作家没有很好的外文功底;②中国当代作家很少与国外的重要作家成为私人朋友。
第二问:中国当代作家无法与国外的重要作家进行直接交流与对话。
解析:“两条沟”既是概括的说法,也是形象的说法,原文以反问的方式加以阐释,作答时要提取要点用陈述的语气表述。
4.答案示例:观点一: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①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网络的产物,它需要专业的创作和编辑人员合力完成;②作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作家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并不有赖于网络;③虽然网络能使作家迅速获得名利的满足,但是伟大的作品以及伟大的作家的出现与金钱和名誉没有必然的关系。
观点二: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①网络使文学电子化、浅显化、通俗化,更便于流传,影响也更大;②网络改变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使写作大众化,让读者拥有了与作家平等的话语权;③网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使他们不得不顾忌市场需要和现实利益。
解析:这道题是综合阐述题,要求答题者审题时要有辩证思维,
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还是影响很大,结论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观点要明确,要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同时结合文本分条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演练巩固提升
一、1.答案:答C给3分,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B项,不发达城市幸福感不一定较强。D项,“主要以市民自己的主观评价为主,让市民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才更客观真实。E项,“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这三方面只是市民获得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因素,而非全部。
2.参考答案:①设计问卷:问卷包括经济、住房、交通等关系民生的诸多问题。
②市民打分:问卷问题没有特别细化,没有专门为市民设定答案,市民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并发表见解。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打分。
③科学排序:选了全国294个城市列出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进行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两项调查都包括石家庄)。最后按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
解析:本题考查抽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区间,由“怎么评出来的”可推知记者的第三问“怎么出炉的”是重要答题区间;然后从调查程序角度分条作答即可。
3.参考答案:①一些发达城市出现“倒U”现象,幸福感的指数并不是很高。
②石家庄属于环渤海城市,这里的人们相对朴实,较容易满足。(答离散程度较低也可)
③石家庄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发展空间大,人们的幸福感就能充分突出。
④石家庄这几年的建设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解析:访谈类新闻要高度重视记者的提问,问题本身对后文具有较强的提示性和概括性。如果从题干的设题点“排第一的原因”迅速锁定文本中“排名第一,优势在于什么”这一答题区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参考答案:观点一: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结果很客
观,也很有价值。
①整个调查过程是严谨科学的。历时半年,问卷设计全面开放,市民答题全凭自身感受,没有限制,统计方法科学。
②这个结果有合理性。石家庄尽管从经济到环境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都不突出,但一些发达城市出现了“倒U”现象,而石家庄具有起点低、进步大等特点,市民更易感到幸福。
③这个调查结果对石家庄来说既是对前一段发展的肯定,又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若答成“引导石家庄注意目标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民生,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也可)
观点二:我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这个结果不客观,没什么意义,是一种讽刺。
①石家庄的城市整体竞争力状况并不靠前,而经济实力、环境质量等是幸福的最基本来源,靠数据得来的“第一”,意义不大。
②“石家庄人最幸福”引发了市民的诸多热议,可见这个结果与石家庄市民的切身感受有一定的距离,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见缺乏科学性、公信力。
③对于石家庄这样一个不是很发达的城市来说,获得这样的一个“第一”,会掩盖许多城市建设弊端,对城市发展无益有害。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第一,态度要明确,同意或不同意;第二,强化文本意识,虽然问的是“你的看法”,但也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作答;第三,要有分条意识,使答案语意清晰,理由充分。
二、1.BE 解析:B项,“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错;E项,“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与“叙述他的科研特点”顺序颠倒。
2.①善于学习,勤于动手;②具有前瞻意识;③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科研;④思考创造无止境;⑤用心专一。
3.一方面说明刘先林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没有时间考究衣着是否合适,显示出科学家的特点;另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刘先林真实地表现出来,能显示人物率真自由、不落俗套的个性特点。
4.参考答案:都能印证。①刘先林根据需要搞科研,不像别人关注国外科研热点,不写文章,不带学生,不考学位(不循常规);②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不修边幅);③他话不多,很简洁,且是大实话(不善言辞);④测绘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均被他包揽(是个奇才)。
解析:此题提供了结论,要求从文中找出依据,提出信息,分条概括,要注意条目与“评价”的对应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