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
作者:云鑫 刘敏涛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2期
【摘要】中华舞狮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随着传统舞狮运动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华舞狮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实现南狮和北狮融合。根据中华传统舞狮和现代舞狮运动的时代特征,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趋势必将更加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多元化。 【关键词】中华舞狮运动 发展阶段 流派甄别
中华舞狮运动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它的发展和变迁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一脉相承,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华舞狮运动也正实现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移,并跨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但是,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其起源的研究,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重新考证中华舞狮运动历史溯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就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的异同进行初步的分析,有着重大的学理意义。 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
关于中华舞狮运动文化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较为成熟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另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汉朝;还有学者认为狮子舞产生于唐代,而后遍及南北各省。汉朝的东方朔撰有《海内十洲记》:“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可以看出汉朝时期的人们对“狮神”的崇拜心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自此狮文化传入我国。但是,当时并未有舞狮的资料记载。因此,舞狮运动起源于汉朝的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到了唐代,舞狮运动已经发展得非常兴盛了。“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古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旧唐书·音乐志》)。据古文献记载,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在建国之初(公元403年)开始增修百戏,而随之即位的拓跋嗣又在继承传统百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修,“令乐工数百人于车上,皆以锦乡服箱之中,蒙以猛兽皮,以为犀象形状”(《 魏书·乐志》),这在当时也被称之为“畏兽”。
在南北朝时期,交州刺史檀和之为破林邑王范阳的“象阵”,就是用布、麻做成假狮子来驱赶大象,但是,当时并非叫作“舞狮”,而是称之为“太平乐”,是战争的一种手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应当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舞狮运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中华舞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南北朝。翻开中国的杂技史,我们可以看出,杂技艺术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它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因地域和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加上人们对“狮神”的崇拜,所以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外貌和动作,用一种杂技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逐渐发展为舞狮运动,最终以一种民俗的体育活动而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
中华舞狮运动的快速发展阶段—隋唐。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在宫廷中的表演也日趋成熟。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提倡节约,于是遣散散乐杂技于民间,使我国的狮子舞杂技艺术在民間得以广泛传播。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华舞狮运动也在中西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华舞狮的创新发展阶段—宋元明清。到了宋元时期,戏曲的兴起,技艺开始分科,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狮运动也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进而为民间舞狮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民间武术的发展,舞狮运动也开始融入武艺,开始呈现出打斗的精彩场面。另外,在民间也开始有了专门的舞狮队伍,通过相互之间的技艺交流提高了舞狮运动的技术水平。元代有记载:“帝一日猎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元史·贺胜传》),这也是 “高毳舞狮”的最早记载。明代的《宣宗行乐图》和《宪宗行乐图》中就有狮子舞节目的图腾。由此可以看出,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和舞蹈、杂技和民间武术融为一体,进而实现了中华舞狮运动的创新。
中华舞狮运动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阶段。中华舞狮运动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民间民俗的杂耍表演形式,而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狮运动文化,进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舞狮运动也逐渐走出了庙会、走会、戏台和佛教活动的苑囿,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华舞狮运动的融合也推进了其向竞技体育发展的过渡,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使现代舞狮运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现代的变迁。 中华传统舞狮运动流派的甄别
造型的差异。南狮造型较为夸张,讲求神似,狮头狮背相连,狮头有麒麟角,狮毛由绒毛、尼龙草做成,造型美观,整体轻灵小巧,舞动自如,狮子的整体造型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艺术性,主要有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类型。其中佛山狮制作工艺精湛,狮头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类,注重突出脸谱造型和色彩的搭配,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威武逼真、形象风趣、别具一格;鹤山狮的造型分为“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八种,狮装以猫形狮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主要特征,狮头较轻,狮尾较短,狮毛五彩缤纷,狮头上秀有“王”字,造型饱满,既有狮子的威猛,又不乏猫的可爱。
北狮的头背分离,舞狮员身着“狮裤”、“狮被”,狮头尺寸较大,重量也较重,造型的效仿能力较强,追求写实以努力刻画狮子的原形,狮毛主要由纤维和犀牛尾制成,整体粗犷而宏伟。
风格的差异。南狮在表演的时候配合的乐器有鼓、锣、钹,其法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分,动作有舐毛、擦脚、搔痒、惊天、探路、照水、探青、弄青、采青等等,在形神上多表现为喜、怒、睡、醒、探、望等,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北狮较有名气的有青狮、双狮,舞姿主要表演善良与灵巧,主要在梅花桩、高台、彩球、过桥、高梯上等,并在引狮员的引导下进行双狮或单狮表演,在配乐方面并无固定伴奏形式,主要是借助秧歌点、京剧锣鼓点或是当地的特色剧种鼓点,注重精、气、神的表现,表现出惟妙惟肖的鲜活狮子形象,给人一种美好真实的感受。
技艺的差异。南狮中的佛山狮融入了南方各武术流派的腰力、马步、麒麟步等步法和南方拳种的腿功、腿法等,舞狮员在固定鼓式伴奏下进行表演,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表演的主题有“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经常以“群狮”的场面出现,气势宏伟;鹤山狮是由冯庚长创作,以猫步和细微的神态来加以渲染,分为“八情”—八种舞步,即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八种,步法有五法、六要、八节,分为捕鼠、玩耍、捕鸟、高蹿、低伏、跳跃、滚翻等八种,步型动静分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北狮的表演的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步法有马步、弓步、吊步、跳跃、翻腾、麒麟步等等,步法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在技术方面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表演的时候至少需要三人(狮头、狮尾、引狮员),在引狮员的引导下首尾融成一体,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狮子艺术形象。 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趋势
竞技舞狮更加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它特有的健身、审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舞狮运动开始走向竞技体育的舞台,其对参赛人数、动作难度、场地规格、评分方法、步型、步法、狮的形神表现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对指导竞技舞狮的训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和提高训练水平。
反过来,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竞技舞狮运动的竞赛规则、裁判法的日臻完善,進而引导我国的竞技舞狮项目进一步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舞狮运动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多元化。中华舞狮运动因其特有的健身、教育、娱乐价值而一直鼎盛不衰,它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而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文化体系。
舞狮运动可以分为民间传统舞狮、现代竞技舞狮、群众性舞狮和校园舞狮四大类,不同的舞狮运动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另外,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舞狮运动需要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其表演技艺也必然趋于多样化。
(作者分别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副教授;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2011年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Y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