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刍议

2023-11-07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刍议

作者:李云

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28期

摘 要:整本书阅读遭遇了学生“不愿读”“考不好”的困境,然而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又迫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变这种状态,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有“修炼内功”“激发阅读兴趣”“追踪阅读过程”等。

关键词: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19年中考结束,学生纷纷跑来吐苦水:语文试卷真难,名著阅读怎么考得那么具体?以前的中考不都是考一些识记的小知识点吗?学生困惑难道教师就面无愧色吗?是不是也应检讨现在的名著(即整本书)教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文化思想的结晶,多读经典名著不仅能积淀历史文化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境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大家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可是实际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课堂教学仍是老样子。各地中考考查形式的不断改变,促使我们的教学思维也应随之改变:不要再认为名著阅读考查就是只流于形式,停留在表象,只要简单知晓一点故事情节就行了;要着眼于整本书,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已经明确的整本书进行细读,还要学会跨界阅读本领,等等。鉴于此,笔者对整本书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修炼内功策略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语文老师不读书,教的学生也糊涂。这些都强调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读整本书,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可现实是,大多数语文老师仍把精力放在如何“教”上,忽视了教师自我阅读的重要

性。试想一个没有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对名著知之甚少,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没有独特见解的老师,拿什么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水浒传》《三国演义》不读两三遍没有发言权,《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等不读两三遍,恐怕也难解其意。教师只有自己多读名著,才能引导学生收放自如,同时也起到示范作用。

笔者上《朝花夕拾》公开课时,带领学生总结出了“材料真、作者真、时代真、人性真、文化真”这“五真”,可是下课时,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跟着走到办公室,一脸疑惑地问:“李老师,我也认真读了《朝花夕拾》,可怎么就没发现‘五真’呢?”我告诉他:“读《朝花夕拾》同读其他书籍一样,既要快速阅读,又要精读,要学会总结、归纳、概括。要勤动笔,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相应的文字旁邊。还要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让灵魂跟上,这才算真正阅读!”孩子的疑惑解决了,满意地走了。 二、激发阅读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兴趣。那么如何在名著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一)趣味导读

读《朝花夕拾》前教师可以运用激趣法引读,消除学生对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畏难心理。笔者是这样引读的:这本书里有一个寓言,寓言说了狗和猫为什么成了仇家;这本书里有一个传说,一个书生在古庙里用功巧遇一个美女蛇;这本书里有一个悬案,几个朋友约一人去看戏,看完戏这人却死在菱荡里,这人是自杀还是他杀?有趣的引导,吊足学生的胃口,必然能引起学生课下对整本书的关注,也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了整本书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有了想要读的欲望,还愁学生不去读吗?

导读之后,要串联人物知内容。比如《朝花夕拾》里,鲁迅先生写了两位老师——寿镜吾和藤野先生,这两位先生有什么异同?《阿长与〈山海经〉》和《锁记》的阿长与衍太太有何异同?《朝花夕拾》里对一些人物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教师不宜点破,可提供一个表格,表格可分为“篇名、人物、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情感、作者刻画的细节”等几项,让学生阅读后填写,完成这项任务大约需要一周,一周后利用一节课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网络带读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很多名著都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观看。这个任务可以是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的语言与自己阅读中的所感受是否一致,也可以是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当然,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名著的内容而定。

比如教学《西游记》,可提前布置这样一些任务:通过观看《西游记》视频和阅读原著,比较孙悟空拜师学艺有多大差别?大战九头虫呢?或者设计问题——如果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是同一家企业的员工,因企业不景气,需要裁减一人,你认为应裁去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活动促读

阅读名著要有耐性,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声、光、色、电、图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更别说阅读枯燥无味的名著了。为了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活动,组织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活动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1.竞赛活动

竞赛是引发兴趣的有效方法,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竞赛既可以在班内举行,又可以在班与班之间或全年级之间联袂开展。不同方式,经常互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例如可以在全年级组内举行大比拼:(1)请从主题角度在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A.《西游记》《骆驼祥子》B.《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时把人性、物性、神性融为一体,请以猪八戒或孙悟空为例,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等。这种形式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品位、能力,通过这种竞赛活动,引领学生找寻不同名著的共同价值,将课内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 2.专题活动

如可以在班级或年级组内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说说毛泽东是如何由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家的”专题(专题还可细化为“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个性特征、精神品格、历史意义”),“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著”等读书活动。 3.编课本剧

初中生必读的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都具有故事性、场景性,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然后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再创造,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编”和“演”,深化学生对名著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追踪阅读过程策略

名著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艰辛过程,很多学生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使整体教学计划泡汤。为了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就要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追踪、监督,可以建立微信群或QQ群,通过群聊、发文、谈阅读心得,以有效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当然,也要给学生相对宽松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追踪阅读过程的具体策略有很多,仅列三条。 (一)计划先行,反馈跟踪

计划是执行任务的行动纲领,有了计划就等于明确了阅读的方向,它更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可以包括每周或每天阅读多少内容、要摘抄多少内容、写多少字的心得体会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捕捉思維的火花。要在微信群或QQ群里及时反馈信息,汇报每天的任务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有无差距等。比如,《骆驼祥子》约20万字,共24章,师生共同计划4到5周完成,可设计阅读计划任务单:

这样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了解作者意图,掌握结构大纲,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二)多维互动,共同推进

整本书阅读需要多维互动,共同推进。要打通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学校提供阅读指导、家庭提供阅读陪伴、社会提供阅读资源的三位一体互动阅读模式,要在阅读媒介、阅读环境、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实现共通、共融,从而打通课内外、校内外的阅读空间,使整本书阅读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阅读风尚。 (三)深度阅读,过程评价

深度阅读是针对碎片化、程式化、浅表化的阅读而言的,过程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主体的评价方式。像《海底两万里》可以安排暑假进行,教师可利用微信群或QQ群等网络资源平台,与学生、家长约定时间,根据阅读进度,围绕阅读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以便于调整进度,解决学生出现的困惑。家长要与孩子同读一部书,以便于在家里监控孩子的读书情况。教师通过指向性的作业,助推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可以通过晒视频、晒心得、晒论文、晒读书笔记、晒学习进度等,评选出“阅读达人”“阅读进步之星”等,开学后颁发证书,拍照留念,将照片放入班级的“光荣榜”。

总之,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是很多的,关键是教师自己要率先阅读,详细地占有必读整本书的信息,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河.五“联”并举,追“本”溯源[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B):23-25.

[2]李新华.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思考[J].语文建设,2020(1):65-67. [3]何晶晶.钱氏导读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9(6):33-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