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理论范式:
一、结构功能论:
结构功能论的家庭理论:
1. 功能主义将家庭视为一种价值观,规范和行动的制度,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生理心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显存的结构。
2. 家庭中的各组成部分由于互动和相互依赖而结合在一起。
3. 家庭内部秩序的稳定是正常状态,冲突则是系统反常的标志
代表人物:帕森斯
1. 家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出于宏观社会各种变革的影响之下
2. 现代化与核心家庭之间存在良性关系
核心家庭有益于满足工业化城市社会固有的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的需要,满足儿童社会化和情感交流功能,适合工业现代化。
3. 家庭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组织,家庭角色按性别和年龄分类
4. 家庭角色有男性和女性的天性决定。在家庭年内部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两性的不平等是永恒不变的事实
评价:
贡献:宏观上说,解释了社会与家庭制度的相互适应和家庭制度为什么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的问题;微观上说,可以解释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
缺陷:宏观上说,对社会变迁的把握上否认质变,否认社会变迁的多样性,否定一个社会系统内部各个组成之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和系统的代偿能力
二、冲突论
冲突论的家庭理论:
1. 在婚姻家庭中冲突是关系中正常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的变化成长是必要的,与其强调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秩序,平衡抑制或功能主义系统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集中在冲突的规律和调节上。
2. 冲突源自对稀缺资源和权力的争夺
3. 经济条件的演变,社会结构的转化和社会中新兴权力关系都是家庭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评价:
1. 冲突论为解释重大社会变迁的后果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式
2. 冲突论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决定论的模式,但是在欧美各国的家庭变化中各种情况
都存在,冲突论对此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家庭理论:
1. 主义研究家庭内部互动关系,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家庭内部的协调
2. 婚姻和家庭相当于一个符号的世界,不同的成员在其中对别人的行为赋予意义。强调人们的认知系统(认识)解释(意义)对家庭事件和行为的影响
3. 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咋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意境对情境的依赖性
三个概念:
1. 情境定义:两个人在互动式,会不断地对情境进行定义并不断回应这些定义;一个人对情境的定义将会影响其随后的行动
2. 镜中自我:一个人对自己的想象是其他人关于他的说法的一种反映。家庭成员会不断树立社会镜像,以便各个家庭成员从中找到关于自己的定义
3. 家庭对“积极自我”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维持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由于孩子在他们的性格形成期中与家人一起度过,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发展出的自我概念,对于他们的自我感觉给予他人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
4. 米德:人不是消极吸水的海绵,而是会辨别来自他人的可感知的评价,接受其中部
分观点而非全部,最终仍会战胜这种定义
5. 自我实现预言:一旦人们定义了自己所处的情境以及他们被期望采取的行为,他们就会按照可预知的方式去行动
四、社会交换论
交换论的家庭理论:
1. 家庭关系:家庭行为是彼此交换的关系,当一方表示出一种行为时,另一方则以相应行为作为交换
2. 婚姻角色的交换论视角强调夫妻之间基于交换原则进行劳动分工
3. 强调关系中的权力交换
4. 掌握这种交换的度是协调家庭关系的关键
评价:
1. 交换论因过于强调人际关系互动中理性的一面而受到评价
五、家庭发展理论
1. 家庭生命历程有一个个不同的与规则相关的阶段构成,随着家庭有条不紊的经历这些阶段,他也在发生变化
2.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典型任务和预期,经历各个阶段及完成相应发展任务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
3. 主要以家庭系统内部动力(家庭人口统计资料所反映的各种事件)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重大变化同时也不忽视社会会环境的作用
六、现代化理论
斯梅尔塞:现代化与家庭结构分化
现代化导致包括家庭领域在内的社会深刻变化
1. 现代化促进扩大的血缘组织的普遍消亡
2. 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教育和经济功能,不再是一个生产性的经济单位
3. 家庭经济功能的衰退,导致父系的权威逐渐下降,家庭内部的活动更多地集中于情感满足和子女的家庭社会化。总之,家庭不再作为重要的社会领域
古德:家庭模式变化理论
1. 工业化和家庭这二者的变化是个平行的过程,它们都会受到社会,个人,观念变化的影响
2.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类型的扩大家庭趋向于某种类型的夫妇式家庭制度变化。夫妇是家庭制度的观念和经济进步,工业化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和适应的
3. 家庭制度对工业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七、家庭系统论
1. 家庭是一个由若干字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牵制。从而促成家庭系统有序运转,家庭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2.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发展出了一套互动规范规则,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3. 规矩应随着条件改变而做出调整,规矩在弹性的条件下效率更高
4. 家庭成员还会发展出边界来定义个体和群体,在系统之间或次级系统之间作出区分。边界就是“在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环境则会影响系统内外间的信息流和能量流”
5. 家庭系统还有许多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被多个人共享,也可能会在互动过程中或随着时间流逝而在个人之间流转
6. 家庭系统可能是开放的,也可能是封闭的
八、社会支持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如其来的或重大的生活应激或挫折
卡普兰: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制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其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的调节因素之一
定义:社会支持是指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危机,增进个人健康和幸福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支持包括三方面:
1. 支持源:向被支持者提供支持的社会支持成员
2. 支持活动或行为:社会支持成员向被支持者提供的能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行为
3. 对支持的主观评价:支持者所获得的支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家庭为什么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答: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男女两性以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两性关系,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从而成为婚姻关系。一方面,婚姻是一种自然关系,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另一方面,婚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以生理结合为自然基础的社会结合。
摩尔根的理论:
摩尔根通过对原始社会血亲和姻亲制度的探讨,提出由杂婚制到各种形式的群婚制,再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进化理论,提出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氏族进化理论,批驳了长期以来基督教神学关于家庭永恒不变的说法
摩尔根用自发的唯物史观,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存技术的发明创造为依据,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并对蒙昧,野蛮时代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述。他的重要贡献在于:
1. 第一次解释了亲属制度与家庭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创立了从亲属制度追踪家庭形态的科学方法。
2. 第一次将人类的亲属制度区分为类别式与说明式,认为这两种亲属制度的根本区别,来源于家庭形态的重大差别。
3. 第一次描绘出家庭史的略图,认为人类家庭一次经历了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权制和专偶制五种形式,初步确定了大体的家庭典型发展阶段。
摩尔根的功绩不仅在于创立了运用现存亲属制度推断婚姻家庭制度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描述了家庭发展的历史,并且摩尔根还第一次揭示了氏族是原始社会基本的基层组织,明确的把家族与氏族区别开来,确立了母系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发现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存在与发展的规律。
家庭形式:
家庭结构变迁表现,机制:
表现:
1. 家庭的核心化与小型化
2. 婚姻的脆化:推迟结婚,放弃结婚(结婚率降低),非婚同居,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增多
3. 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社会制度,风俗,政策放宽,价值观改变,家庭内部因素(家庭生命周期短,总和生育率,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等)
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 2代或2代以上夫妻且每代不超过1对夫妻关系且中间无断代。
家庭功能变迁表现,机制:
表现:生育功能逐步退化,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赡养功能弱化,教育功能分化,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
机制:一方面是与社会变迁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社会制度的改变以及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都是引起家庭功能改变的主要社会因素。另一刚面,也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些变化。
择偶理论:
1. 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生物学的解释指出,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同质性理论,需要互补理论等;同质性理论认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有吸引力,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的,心里的或是社会的。
2. 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交换理论认为,某种类型的交换观念是婚姻的基础;序列理论认为,虽然某些单一因素在婚姻过程中被强调的很多,但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过程是依据互动的系列因素;择偶梯度理论认为,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的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历史前例理论认为,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有父母包办或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
3. 择偶心理:求全心理;社会刻板印象;传统心理;晕轮效应;从众心理
婚姻的目的及意义
1. 婚姻是神的表现
2. 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婚姻仅仅与个人的个性与独立性相联系
闪婚闪离,万人相亲如何看待:可百度
家庭关系特点:
1. 以婚姻,血缘为联系纽带
2. 社会中较为简单,基本和初级的关系
3. 特殊的相互行为
4. 既有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水平关系
5. 有较高规范和社会关系
6. 一定的利他主义倾向
婚姻质量及考察维度
定义:夫妻间婚姻生活领域与夫妻关系维持因素中的积极性成分所覆盖的程度
考察维度:
1. 夫妻间婚姻生活的各种客观性状况(经济生活,闲暇生活,两性,家务)
2. 夫妻关系确定和维系的原因(婚姻动机,双方亲缘网对婚姻的支持状况,双方家庭背景差异性—价值观,拥有子女状况,社区的稳定性等)
3. 夫妻双方的满意度和承受度(理解度)
满意度:说明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期望的实现程度,是婚姻幸福感主要来源
4.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主观因素
婚前双方对婚姻的期望,双方对期望实现状况的评价,与其他夫妻婚姻生活状况的比较评价,双方对两性生活的评价
5. 影响婚姻满意度的客观因素:
夫妻性格及其组合,收入,年龄,健康状况,观念,行为方式,家庭结构,生活事件,初婚---离异再婚 再婚机会等。
亲子冲突原因及解决办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