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的幼儿情绪管理研究
蒋瑞红 樊丰富
X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提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三势力0,其理论在课堂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被广泛的运用。其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而需要的是否满足与人的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另一师生关系理论对于指导教师处理与幼儿关系亦有重要作用,而师生的关系对于幼儿情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 幼儿 情绪[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4]08)0132)0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的新思潮。由于它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不同于对动物的,而应该研究真正属于人性的各层面的复杂经验与问题,把人的心理研究转向为对人本性、潜能、价值、创造与自我实现的研究。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凭借个体的主动性与自由选择的能力来实现自我无限的潜力,建构与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不但促进了人类对人性的理解,而且导致教育家们积极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充分发展。这一思想对学校教育变革、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幼儿情绪的管理。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理论
情绪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0[1]。从这概念
可以看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因此有人把情绪看作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而幼儿的行为充满了情绪的色彩。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的则导致各种消极的行为。因此,研究幼儿的情绪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盛,其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幼儿的情绪问题开辟了道路。
(一)需要层次的理论
在人本主义兴盛之前,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幼儿情绪的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的满足。而内驱力的满足,主要是指对人的潜意
X[作者简介]蒋瑞红(1975-),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樊丰富(1977-),男,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师,浙江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132#识的满足。这些潜意识主要是由于里必多的驱动并受到社会标准的制约而得不到满足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批判了精神学派的观点。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指出,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共有七个层次
[2]
注意力集中于人的主观内部经验,如人的自我实现、自由选择等;二是以人本身为目的,亦即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必须对人类有意义,如研究健康人的人格,研究整个人类的终极价值,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等等。虽然,/以人为中心0的思想是针对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出的。但是,从幼儿的情绪发展的过程来看,师生关系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情绪的形成和发展。
罗杰斯认为
[3]
,一是生理需要,主要表现在饥饿及渴等方
面;二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感到安全、有保障、没有危险;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和别人亲近、为人接受、有归属等方面的需要;四是自尊需要,主要是成就、能够胜利、获得赞美、及赏识;五是认知需要,主要指知道、了解及探求等需要;六是美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对对称、秩序、及美的需要;七是自我实现需要,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及实现个人的潜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的需要层次的模式,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实际的。在他的理论中,反映了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的生存的需要逐级发展到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最后达到最高的层次的精神需要,即实现自我价值,简称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潜能和价值的水平并非同一水平,而是参差不齐的,这也就是说并非人人都达到同一的自我实现水平,但每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不同的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比较全面反映出人的需要特点的,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相比,精神分析的需要理论则主要从非健康人的需要出发,因此不一定能反映正常的、健康的、社会人的实际。而人本主义则避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不足,而能较为全面反映一个社会人的需要。也为我们分析幼儿需要的满足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师生关系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0教育论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0的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从这一目标出发,罗杰斯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人0比/教书0更重要。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他自身做人的义务。因此,从心理健康研究的角度出发,所谓/以人为本0,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人的本性为研究对象,将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
质,一是真实;二是接受;三是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教师应做到,一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四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五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六要善于采取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
二、情绪理论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本身的需要、自我的实现等,这些理论与人的情绪的产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幼儿情绪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为幼儿营造安全、爱的心理环境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在低层次的需要,如:吃饭、身上的冷暖等得到满足之后,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如爱、安全的需要。只要当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幼儿才会出现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之后,幼儿往往会产生不良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园中,引起幼儿不良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师的爱,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第一次离开妈妈、爸爸的刚入园的幼儿,特别需要关爱。在家中这些幼儿是爸爸、妈妈唯一的施爱对象,而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爱,不管是从手段、方式方法上都和家庭中的爱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人数相对较多的幼儿园中,我们应该创设一种安全、爱的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安全的、爱的环境,是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老师喜欢我0、/老师在看着我0。营造安全、爱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表扬的,爱听表扬的话是每个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表扬和赞许也能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在注意着
#133#我,老师在关心着我,满足幼儿的爱的需要。二是多给予身体的接触,在教学中,在游戏中甚至在课间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拉拉手、摸摸头等形式传递老师对幼儿关心的信息。
当然,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还要取决于师生的关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要能够接受幼儿,接受各种个性的幼儿,接受各种生活习惯的幼儿,要真实地面对幼儿,同时也要理解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幼儿的心情。
(二)设立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实现自我价值,但潜能和价值的水平并非同一水平,而是参差不齐的,这也就是说并非人人都达到同一个自我实现水平,但每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幼儿园中幼儿也有自己的自我实现,主要表现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幼儿成就感的获得。当他们在游戏或学习中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在幼儿眼中他觉得自己在学习或游戏中不够/威风0,那么,他们的情绪就会不高,甚至情绪低落,产生不良情绪,如伤心、闷闷不乐等。反之,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情绪,如高兴、愉快以及幸福感等。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使幼儿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教学或组织游戏时可以设立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其具体可以如下操作,与幼儿协商教学的内容、让幼儿参与到教学和游戏的设计中,让幼儿自由地学习和游戏。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幼儿对成就感的体验。
(三)重视幼儿对积极情绪的认识和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以人为本0,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人的本性为研究对象,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主观内部经验,如人的自我实现、自由选择等;二是以人本身为目的,亦即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必须对人类有意义,如研究健康人的人格,研究整个人类的终极价值,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等等。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对幼儿的情绪管理上,不仅仅要消除幼儿的消极的情绪,更要注重对幼儿的积极情绪进行研究和培养。在幼儿园中,教师象一位
消防员,哪个幼儿情绪不好或哭了,教师就非常关注。当然这样做并没错。但是,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关心这些幼儿外,还要关心那些情绪正常或持积极情绪的幼儿。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使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各种情绪以及能够学会情绪调节。有研究证明[4],情绪调节不良的儿童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因此,教师在幼儿的情绪管理方面,要让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学会自己调节情绪以及培养幼儿的积极的情绪。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斯洛早就指出/如果一个人潜心研究神经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0
[5]
在幼儿园中,教
师不能把眼光着眼于幼儿的不良情绪上,更要发现幼儿的天真、可爱、活泼、快乐。这样对教师良好情绪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可以看出,研究和培养幼儿对积极情绪的认识不仅对幼儿的情绪的培养是有利的,就教师本身的情绪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幼儿情绪的管理上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怎样将幼儿要求学习的任务和设置自由、宽松的环境结合起来;怎样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特别是怎样让幼儿学会情绪的调节和对情绪的认识。这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去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
[1]彭聃龄1普通心理学[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
[2]R#阿特金等著,孙名之译1心理学导论[M]1台北:台北市晓园出版社1994年1
[3]唐淑云,吴永胜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1哲学动态[J],2000(9)1
[4]王莉等1两岁儿童情绪调节与其行为问题1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1(3)1
[5]弗兰克#戈布尔1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
(责任编辑:邑享)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