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暑期支教实践报告

2022-08-12 来源:意榕旅游网
暑期支教实践报告

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好快!的确,转眼间我已由初出茅庐的大一新生蜕变为大二的学长了,更何况这短短的十二天的支教生活呢?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但这短短的暑期支教经历却似刻骨铭心,它将在我平凡的人生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

这短短的是一天让我走进了渔沙沟村这个山上的小小的村落,走进了大山小学教育的一线,使我了解到四川黑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看到了那里教学条件的落后,让我深感我们这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所要做的努力。 我是一名贫困生,大一得到了包括学校和领导在内的很多人的热心帮助,领取了助学金,帮我解决了很多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所以为了回报和服务社会,为了感恩,为了让山里的孩子明白:山的那一边不仅仅是山,我放弃了暑假回家的打算,参加了这次支教活动!

此次支教的目的目的地为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瓦钵乡渔沙沟村。那里海拔三千米左右,多山且山路险峻,交通不便(坐车上山约需两个小时),冬季尤为漫长(九月至次年四月),昼夜温差很大。这些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育状况的落后。目前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和十八个一年级的学生,小学其他年级的学生要下上去色尔古乡等地读寄宿学校。全村初中教育普及率很低,基本上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无高中生。当我们通过上网查询以及和村长交流得知这些情况后,我们所有人都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份。当然,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这次支教的信心和决心。

出发前,我们通过网络查询,想有经验的学长咨询以及多次开会商讨等方式为此次支教活动做了充分准备。根据当地的教学情况,每个人都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并通过购买和网络下载等渠道充分准备了教学材料。由于我来自北方,并且喜欢历史文化典故,并本着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基本原则,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方向为汉语拼音及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教学。随后,我们对着十几天的教学活动作了规划。(限于对当地教学资源及环境条件的了解并不是一清二楚,所以并未作非常详细的计划)

1(7.25)到达渔沙沟村的第一天,安排好自己的吃住后完成家访动员任务,根据实际要上课的学生人数,划分班级,确定自己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大纲,安排好课表。

2(7.26-8.04)开始正常的教学任务,并在此期间完成对渔沙沟村的考察,以便顺利的开展支教后期工作。

3(8.05)启程回学校。

1

注:以上计划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调整。

于是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伴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八人踏上了这次支教之旅。长途颠簸之后,当日傍晚到达了色尔古乡,也就是渔沙沟村所在山的山下。第二天上午,又坐车在山路上盘旋了两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正当我们要按计划展开工作时,我们遇到了严重困难,因为学校是5.12震后重建的二层小楼,但只在一楼设有一间教室,且无法供电。二楼是老师的宿舍,可是老师放假回家,带走了去往二楼的楼门的唯一钥匙。我们本打算借用老师的住所和简单的炊具,但全都落空了。这样,连我们自己的吃住这些基本问题都不能解决,那我们怎样去上课,其为孩子们解决问题呢?但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我们决定边进行简单的考察,接触一下当地的孩子,边想办法。最终,在二十六日上午,通过我们和村书记的交流和争取,书记决定把村里还未投入使用的一个小卫生站借给我们用,并且帮我们接好电。之后我们又向当地热情的村民借来了简单的炊具。这样,尽管没有床,我们八人只能挤在不到四米长的地铺上,每天三餐只有稀饭和土豆,但我们的吃住总算有了着落,能开始我们的教学任务了。 事不宜迟,已经比原计划浪费了很多时间了,于是我们马上开始教学准备,继续与村民沟通动员,打扫教室,分配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课表……这样万事俱备,就只等学生来上课了。

第三天早上,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来预期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回来上课,结果陆陆续续来了四十几个学生。其他高年级学生因放假回家,也都来了。事后我们才得知,原来书记为了支持我们的工作,早已经挨家挨户走访或用电话进行了通知。学生多了,我们当然高兴,但这也带来一些问题,学生一至六年级的都有,但教室只有一间,所有学生只能一起上课,可想而知第一天的效果很差。 放学送孩子回家后,我们便紧急召开了会议,商讨出了解决办法。在书记的帮助下,我们清理出了一间用来存放杂物的储藏室,并将所有学生分为了大小两个班。小班为1-3年级学生,大班为4-6年级学生,之后又根据分班情况对教学任务分配情况和课表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的课程为小班:语文(分为拼音课和汉字课)、数学、自然、音乐,大班: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历史。我负责小班的拼音课和大班的历史课。在二十八号,也就是正式开课的第二天,教学十分顺利,效果也非常好。可能是由于前几天的接触,孩子们在课堂上并未显得很拘谨或害羞,而是热情很高,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二十九号,三十号……在走过了前期那段充满坎坷的旅程后,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利。

当工作进入正轨时,时间似乎过得似乎加快了。八月四日下午,我们举行了简单的《暑期支教结课典礼》,把我们带来的一些笔、本等学习用品送给了还在们,在他们欢喜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的不舍,他们对我们的留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也就是在这天的中午,令我们意外和感动的是乡里的领导还专程来看望我们,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2

短短的十几天的支教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顺利的完成了考察任务。但时间的流逝带不走这段珍贵的回忆,时间的短暂也并不代表着我们只是像过客一样来去匆匆。山里的孩子是真诚的,善良的。在我们开始上课的那天下午,他们就给我们每个人送了一块糖,几乎每天傍晚,他们都会送来从山上采来的野花,当我们送他们回家时,他们总是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不让我们走。他们就如同远离城市开在大山深处的花朵,纯洁美丽。然而,也正是这与城市的距离和山的阻隔,让他们只能开在大山里。

他们是充满渴望的,尤其是他们那一双双大眼,那一双双在有黑的皮肤下显得格外明亮,充满渴望的大眼。他们想得到知识,但特殊的环境与条件让他们还十分瘦小的肩上早早地担起了生活的担子。我们去的时候,正值收青稞的时候,每当我们早上起来,都会看见小孩比他们自己还要高大、还要重的青稞在山路上来来回回。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关爱,需要我们走进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来。

我不想去过多地谈我得到了什么,因为我觉得支教是应该去付出,而不是去收获的。但是有一样东西,我很想说:我真的很幸福。我曾经抱怨过自己,抱怨过他人,抱怨过身边的环境与社会。我责备自己的不完美,责备他人的不理解,责备环境条件太苛刻。但走过这段不平常的日子,我觉得我错了,不是我抱怨的一切不够好,是我还没有学会满足,学会接纳,学会感恩。有人说善于接纳的人才是成熟的人,也许我还不够成熟。

忘不了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双眼,忘不了和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的情景,忘不了他们为我们亲手扎的花束……我们并不期望通过我们这次支教活动能使他们的成绩提高多少分,更没有奢侈能使将来多出几个工程师、几个科学家,我们只想告诉他们:大山的那面不仅仅是山!

还记得和一位老爷爷的谈话,他说,他一要把孙子送到成都最好的学校读书。我没有去问他有没有足够钱。也许他有能力把孙子送出去,但我怕我问了之后,这对未来的美丽梦想会破灭。不管怎样,当我听了这些话这后,我知道,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不在落后,而我也看到了继续前行的方向!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